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信息公开.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5187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信息公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信息公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信息公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信息公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信息公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摘 要】微博创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途径,加快了信息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流动速度,为民众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的行使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改变了政府参与民众互动交流的方式。各级政府及机构、各级领导干部开通微博蔚然成风,致力于把微博打造成政府信息公开、倾听民众呼声、树立良好形象的全新平台。但是作为新兴事物,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关键词】微博;言论自由;知情权;交流互动;政府信息公开;规范 一、微博时代的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 在与网民互动的同时,微博也越来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寻找相关线索、澄清相关谣言等方面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日本地震后,一

2、些地方掀起“抢盐潮” ,相关部门迅速通过微博发布权威信息,澄清相关谣言,使这一事件很快平息。去年青海玉树发生的 7.1 级地震,人员伤亡严重。地震发生的当天,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信息保障组决定使用微博作为展现救援工作的信息平台。当天上午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通过微博率先发布了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飞赴玉树、中国国际救援队待命的消息,立即成为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焦点。用微博传递玉树地震灾区救援信息,成为这次地震救援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得到了中国地震局等上级单位和众多网友的认可。 2为何公安微博在政府微博中所占比例最大呢,原因在于公安机关与百姓生活与公共安全关系最为密切,公安机关通过发布危险情报、犯

3、罪分子信息、社会安全隐患等与百姓利益攸关的资讯,语气和缓温暖,与我们对警察的畏惧抑或谩骂、仇恨的印象大相径庭,公安机关一改平日的粗暴、强制执法,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缓和官民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成为百姓贴心的“小贴士” 。同时在警方发布罪犯信息和犯罪信息时,网民也能积极配合,例如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江苏”贴出疑犯照片,半天后,被拐男孩即被神秘送回。与之前轰动全国的微博打拐事件不同,这是公安机关主动利用微博信息公开打击犯罪的又一成功案例。由于能与网民有效互动,微博多次在协助警方破案中大显身手。 二、微博在政府信息公开改革中的必要性 (一)现存政府门户网站的弊端,民众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增强。

4、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信息化意识就已提高,政府网站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 2009 年 1 月,全国已开通 4.5 万多个政府门户网站。不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这光鲜的数字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量的问题,比如现在去看某些政府网站,有的政府部门网站信息还是去年的,甚至有的还是 08 年的。当在外省的人想通过政府网站了解家乡发生的新闻时,发现很多政府部门网站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几乎形同虚设。对此,有网友戏言:“一张老脸,三年不洗。内容陈旧,文件过时。看过后悔,信则误事。现代工具,纯当摆设” 。 浏览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可以发现网页做得已经相当完善,各个板块都内容详实,当然

5、其权威性和可信度也毋庸置疑,但无论是从版面到3新闻稿,处处透露出又红又专的风格,对于中国网民,尤其是铁杆网民,主要集中在 80、90 后的青年群体,有个性有想法的他们对这样一个一板一眼,没有新意的网页很少驻足。并不是说当代青年不关心时事不关心祖国命脉,他们也会从迅雷、腾讯、飞信等自动弹出的流动板块的网页中浏览时政新闻,只是那样一个官方的门户网站实在提不起兴趣。快节奏的生活必然需要一种快餐式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微博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表达言论自由和获取资讯的“新大陆”便呼之欲出。 (二)理论上的合法性与必要性。与公民的关系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两者地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微博这样一个中间媒介,双方

6、作为平等主体在互联网的终端沟通,没有地位上的高低优劣,在一个自由的网络环境下,使网民可以畅所欲言,官方也可以以一种亲和的语气与百姓对话,不再高高在上、气势凌人。言论自由和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微博这个平台下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 (三)有利于提高政府和官员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微博使得基层部门可能存在的欺上瞒下行为变得更加困难,上级领导更容易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降低了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加有利于社会治理。同时,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自下而上的基层民意表达渠道。政府微博在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方面的无形收益也相当可观。作为融合多种媒介形态传播特点的新型传播工

7、具,官方微博以其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便捷性、实效性和信息的综合性、互动性的特点,亮点频现,优势凸显,成为政府发声的新渠道。如果能把微博和政策制定、应急管理等工作充分结合,将有助于提升政府执政能4力和服务水平。 三、微博公开政府信息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微博对于畅通民意渠道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微博裂变式的传播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微博传播不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而是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被其“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不断蔓延,使得微博管理比其他网络应用更为困难。特别是当微博日益成为突发事件传播舆论中心时,亦对政府部门依法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提出挑战,政

8、府如何做到主动、及时、公开对全体网民公开信息,将成为政府所面对的微博应用和管理的难题。微博开通后是否有专业人员来管理的问题,他们得到了多少授权,以及这些负责实际运营的人在公共管理理念上是否跟得上“微博时代”的需求,这是保持微博生命力的一个关键点。 其次,在言论表达相当自由和媒体歪曲事实报道的网络环境下,政务信息的新闻性、权威性和真实性能否得到保障,能否达到与政府门户网站上的信息相当的可信度。新媒体尽管有其积极作用,但毕竟只是工具而已。当前,在不少地区、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选择性”特征,即公开安全的、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屏蔽关键的、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在这种政治生态中,不少政务微博的开设动机并非

9、“问政” ,而在于完成上级部门或领导的任务,或为建构自身的良好形象,这样的政务微博能发挥的作用必然非常有限。 再次,微博因其表达平台的自由性、信息发布的简短性快捷性,使得民意表达更为直接,反应的情绪更为外露,这种情绪可能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尤其在对待公权和政府管理5的问题上,激烈的言论甚至“网络谣言”的散布,会对官民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沉默的大多数”可能导致真是民意被忽略;言辞激烈的“少数民意”可能被放大;特别是通过商业化专业化发帖删帖,可能形成虚假民意,存在表达暴戾化、低俗流氓化、唯恐天下不乱的妄议现象。在一些相对隐秘的交互区域,非实名信息发布,给了不法之徒可乘之机。与现实中公民行使知情

10、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相同,网络的民主监督也需要对政府与公民的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加以法律界定,但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 四、解决对策 (一)制定法律法规。探索建立政府内部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指南,促进政府微博规范发展,也保证过了微博上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一方面是政府机构的信息公开和答复的规范与底线;一方面的政府官员在微博上什么话能说,什么话要保留。 (二)培养专门人才和技能,使微博问政职业化。如果让政府官员身兼多职,也许会给公务人员造成太大工作压力,毕竟面临的是广大带有批判眼光的网友群体,所以可以建立一支专职负责政府微博“营销”工作的团队,使其专门化、

11、职业化,或者引入资格认证制度,这将有利于提升政府利用互联网开展各项工作的效果。问政需要量化,需要科学评估体系。必须明确微博上“网络发言人”回复的速度与质量,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处理微博所反映问题时的各自分工,实现“无缝化对接管理” 。(三)信誉等级评价,引入竞争机制。网友在浏览政府信息时,或6者提出质疑、得到答复时,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满意度评价。也会督促和激励各个部门或是官员不得只是做表面文章,草草应付,而是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更新以及可信度,还要结合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微博人性化,才能吸引“挑剔”的网民,永葆生机。绩效固然不言自明,从粉丝量、转发次数就可看出。 (四)加强保密措

12、施。根据条例第十四条,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五)强化认证机制,确保政府微博安全可靠。政府可通过加强与新浪、搜狐、腾讯等微博运营企业的合作,建立严格的政府微博申请流程及认证标准。建议参考党政机关网站设置专有标志的做法,统一政府微博认证标识,方便广大网民辨认。此外,还应充分关注以政府机构命名的“虚假”官方机构,尽量能够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政府微博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摘自新华网新闻.微博:群众与政府互动新平台7http:/ 2 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J.前沿,2010 年第 10期. 3 喻国明.传媒新视野M.新华社出版社,2011 年版. 4 李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仍存多重“玻璃门”N.法制日报,2011 年 4 月 11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