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比较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639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比较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外比较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外比较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外比较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外比较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外比较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摘 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日益庞大,志愿服务已成为提高青年素质的主要载体,青年活动的重要标航。文章通过对中外志愿服务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外比较;创新;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志愿服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仇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这些年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几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事和重要国际会议,涌现出“鸟巢一代” 、 “小白菜”等志愿者典型,初步形成了志愿服务机制和

2、经验。为推进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高效的方式方法,为我国的高校志愿服务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中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比较 (一)角色认知上的差异 国外的志愿者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切入点 ,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其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美国总统行政机构都致力于鼓励志愿精神,许多政要亲自担任志愿组织的领导,这使志愿者服务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日本和韩国更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正式课程,使之成为青年的自觉2行动和精神追求。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因而在角色认知上存有不同。我国的

3、志愿服务受千年来儒家仁爱观,以及当代学雷锋活动的影响,更多停留在义务劳动者层面。同时,一些高校志愿者在自我角色定位上存在偏差,有些学生怕志愿服务影响正常学习而不愿意参与,有些学生则是为了获得荣誉抱着强烈的政治性心态参与,久而久之使志愿者产生认知偏差。 (二)组织管理上的差异 国外的志愿服务起步早、规模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声誉,形成了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运作体系,无论从前期成员的招募、选拔、培训,还是后期的评估、考核和监督都有严的规定,这使得国外的志愿者队伍长期保持高效稳定的状态。如英国的志愿服务是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就志愿服务程序和策略制定详细规定,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运作。新加坡还开

4、设“社区管理学院”专门培养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以切实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与领导技巧。 中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在队伍的建立以及规范化、制度化的组织管理方面也不够完善。高校通常是在接到活动后然后开始招募志愿者,这使得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而且招募时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审核程序,也没有专业的培训和管理,使得志愿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三)活动运行上的差异 国外的志愿服务自主性强,自由度高,且活动内容丰富,深入社会各个层面,部分国家组建从事国际志愿服务的组织。他们在设立志愿服3务项目前,往往从社会需求出发,经过深入完整的调查研究,得出其可行性论证,以保障服务的科学有效。美国的志愿者中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和退休的老

5、年人占多数,许多人终身从事志愿服务,且科技含量高,服务涵盖提供教育机会、卫生保健服务、倡言公共政策等方方面面。 中国志愿者多为青年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经常性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更少。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主要以“校团委-分团委-学生志愿者”自上而下层级式的开展工作,这一工作方式起到了整合资源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参与者缺乏一定的自主性,活动内容单一且流于形式等。在活动开展方面呈现短期化、活动性特点,通常在特定的时间段,如 3.5 学雷锋日、重阳节、暑期社会实践时集中开展活动。 (四)保障体制上的差异 不少国家将志愿服务纳入了国家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为志愿者和

6、志愿组织的活动开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德国政府要求所有的中学生如不入伍服役,都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新加坡政府在志愿服务的经费、场所、技术应用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并允许他们在社会上开展募捐活动。 我国对志愿服的经费支持、激励措施、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在高校,多依靠一些活动经费作为资金来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在安全保障方面也缺乏医疗保险或完善的后勤保障措施,一旦在活动中出现安全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权益维护。 二、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意义 4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但同时也具有青年学生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高

7、,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因此,我们要整合优势,扬长避短,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长效运行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一)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一直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感召并影响着当代青年,它对于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意识,弘扬社会新风尚,推进社会稳步发展,共建和谐社会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强调让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育育人课题之一,志愿服务俨然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让高

8、校学生从活动中学会团结与协作,明确责任与使命,弘扬奉献与感恩,从实践中体会被他人的需求和被社会的认可,领悟自身的人生价值,从付出中得到满足和充实,升华内在的思想意识。 (二)志愿服务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选择、积累、凝炼和传承,它体现着一所高校的理念和和价值,志愿服务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主体人文建设,提高师生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志愿服务,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关注、关心、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文化氛围,以学校的重大节庆、体育赛事、学术交流等活动为契机,逐步打造高校的志愿服务品牌,为形成高校独特的服务文化奠定基础,进5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在

9、志愿服务中,让志愿者精神影响并感染周边的师生,唤起大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实现平等、互助、友爱的精神在校园内传递。在志愿服务中,使优秀青年师生明确社会责任感,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志愿服务文化内涵和实践理念,为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时代内涵。 (三)志愿服务是当代青年学生完善自我的创新平台 志愿服务是在实践中引导和培养广大青少年们成长成才的良好途径,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教育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创新平台,活动的参与既是服务大众的过程,也是充实和增强自身素养的过程。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为自己创造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青年学生提早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开拓视野,锻

10、炼能力,增长才干,实现自我价值。有些特殊的志愿服务必须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通过前期培训,可以让青年增加了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组织管理、沟通策划、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三、创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措施 (一)创新志愿服务思想理念 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首先,高校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这一精神核心延续,还要结合我国本土精神文化内涵,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扩大其创造的社会价值。 其次,要关注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个人需求,与其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相结合,更要在志愿服务中引导青年

11、学生创新思维,拓展视野,6为志愿服务的发展赢得广泛的活力。 再次,高校要跟时代步伐加强志愿服务理论教育,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使青年学生加强服务意识,发挥他们的才智走出适合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道路。 (二)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模式 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队伍的建立完善是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当前的志愿服务往往存在招募不到足够的志愿者,以及招募到的志愿者无法符合项目的需求等问题。因此高校志愿者的招募要进行严格的选拔,选择一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在提高队伍质量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 完善志愿者信息资料库。为了保障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加强志愿者服务的延续性,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信息系统

12、和档案资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根据志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进行归类,以针对性的安排志愿者参加服务,同时将高校青年志愿者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在高校间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志愿者培训工作。可以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可以根据项目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通过集中学习、讲座和参观等方式提升青年志愿者的工作技能,还需要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聆听的技巧进行培养,将其打造成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能的志愿者队伍。 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并建立激励评估体系,提高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社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的权益,确保志愿服务开展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7(三)创新志

13、愿服务多元形式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品牌的建立是志愿服务和志愿项目的灵魂。高校不能在已有的志愿服务成果中停滞不前,而要顺应时代变化,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时尚元素,力争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项目。 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利用走出去战略跨学校、跨区域开展服务,与政府机构、企业或公益组织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基地长期开展活动。建立固定平台后不仅有利于志愿服务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可以获得社会机构的认可和支持,扩大影响力。 拓展志愿服务新领域。发挥大学生专业技能,将志愿服务从助孤、老、残项目拓展至保护生态环境、助医助学等多个方面,在保证横向覆

14、盖面的同时进行纵向深度挖掘,突破单一的操作层面,创新活动内容,拓展志愿服务新领域的开发,实现志愿服务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四)创新志愿精神传递方式 志愿服务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创新性的传递方式,高校可定期举行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的评比、表彰,弘扬树立典型,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舞台,将志愿服务的新理论和活动中的感人事迹进行展示,促进志愿者间的沟通交流,把志愿精神之种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时利用媒介平台,如展板、微博、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志愿服务精神。 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是任重而道远,需要集中青年学生的8才智,继续秉承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志愿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各项法制、保障体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全面开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勃.国内外志愿者工作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2 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8). 3 冯英,张惠秋,白亮.外国的志愿者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 4 穆青.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5). 5 史密斯巴克林协会.非营利管理M.中信出版社, 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