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农村“男娶女嫁”婚俗之变迁(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 100160) 【摘 要】 “男娶女嫁” ,是指把女子送到男家成亲,谓嫁;将女子接到男家成亲,曰娶。此俗流传甚。汉民族大多采取这种方式。文章从当代婚俗变迁的特点着手,展望中国未来的婚俗,探究“男娶女嫁”对妇女权益的影响。 【关键词】男娶女嫁;婚俗 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贴红双喜字” 、 “坐花轿” 、 “抢婚” 、 “哭嫁” 、 “走婚” 、 “闹洞房”等婚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社会的昌盛以个人家庭的幸福为基础,家庭的幸福以婚姻的美满
2、为起点,婚姻是社会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婚姻和家庭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传统婚俗之简析 婚姻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对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反映了当时的婚姻行为和婚姻习俗,对婚姻的程序和婚姻形式产生直接影响。如宋代婚姻重科举士人非常普遍,构成了宋代婚姻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商人阶层更为普遍。婚姻重科举士人是科举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并给宋代社会风气及经济文化带来一定2影响。宋代宗室婚姻完全是一种无视当事人感情,重视门第伦理的功利主义婚姻。 在中国传统社会,各朝婚姻基本遵循“六礼” 。 中国古代婚姻六礼为婚礼及之前纳
3、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道礼仪。 “纳采”即提亲。近代俗称“说媒” ,即先由媒人往女方家中陈述男家求婚之意,询问待字之女的年岁和生肖,然后由男家请术士“合婚” ,卜算生肖是否相合,婚姻是否吉利,双方同意了,男方就送一只雁给女方,作为“献纳采择”之礼,所以又叫“委禽” 。宋代以后用羊、酒、彩缎为礼,叫“敲门” 。旧时提亲带雁,雁属阴阳鸟,顺乎阴阳,暗示忠贞、终身不二。纳采须有媒人,旧时又称伐柯或者冰人。在古代男无媒不得妻,女无媒老而不得嫁。媒人历史上有官媒私媒之分,多为私媒。初男为媒女为妁,后媒婆成为三姑六婆中的一婆。唐律中对媒有了规定,宋时媒人有自己的行会,以斧、秤为其会标,明朝时
4、更免其税银。媒人的长期存在,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和变迁。 “问名” ,近代俗称“订婚” ,即双方正式交换庚帖,甚至详至两到三代及主婚人的姓名,荣衔、里居等。问名即问得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两人不能属相相克,犯相是不能结婚的。女方若有小名是不需要知道的,小名往往只是父母知道。问名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可以看面相、外形。最后是算卦,以防有什么避讳。 “纳吉” ,近代俗称“小聘” ,即男家向宗庙问卜祖先,如得吉卜就往告女家,商定婚礼的条件。男方父母便可以去看一下女孩子,并致送定婚礼品(一般为女子衣饰) ,女家也致答礼(一般为冠履及文房四宝) ,3婚约即告成立。 “纳征” , 是最关键的,要纳聘财成婚礼。近代俗
5、称“聘礼” ,即于迎娶前几日,男方将议定之聘金,下聘礼大聘叫做下大茶,并布帛、衣服、首饰,礼饼等物,如数以盛大仪仗送之女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女家收受后,分赠亲友邻里,以示女儿出嫁有期。如同今天有了法律上的关系,男死女亦得嫁。 “请期” ,近代俗称“择吉” ,即由男家择定迎娶之吉日,并通知女方。请期民间一般确定在秋收之后,而非阳春三月。男方确定结婚的日期,开始催妆,女方便先送些嫁妆过去,顺便铺房布置。不同时代的嫁妆是不同的,在古代多怕女儿受气,嫁妆很重,汉朝有“盗不过无女之门”的说法。 “亲迎” , 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6、在喜结良缘之日,新郎躬率鼓乐、仪仗、彩舆(俗称花轿) ,到女家以礼迎娶新娘。女孩子上头(洗头盘头用五彩绳系起来) ,在新婚之夜由新郎打开,结发夫妻由此而来,续弦则不能称之。女方亮嫁妆,把添妆(亲友所送)包好摆好,男方亮轿。嫁妆一般为 24 抬或 32 抬,一个人扛的叫窝脖儿,用筐叫矮抬,用桌子叫高抬。女儿哭嫁,不哭的会被认为轻佻。轿迎分四人轿和八人轿,数目不等,新娘红轿,新郎绿轿。一般不颠轿,下轿前新娘要憋性子,苏浙人挂裤子(象征钻婆婆裤裆) ,新郎踢轿以给其下马威。下轿有照妖镜,要迈火盆、跨马鞍,意为平平安安。之后撒谷豆煞神。新娘脚不能沾地,上轿前由兄长抱上轿,下轿转毡,有的用袋子一块一块倒
7、,意为4“传宗接代(袋) ”。 婚礼一拜天地,阴阳结合;二拜高堂,敬重长辈;夫妻对拜,从此合为一体,互敬互爱。新郎此时衣服什么颜色都可以用,不受等级制度的约束。入洞房,揭盖头,披头有红巾、凤冠、手帕纸扇三种。新娘坐床边不言不笑不动,男女相对坐定后合卺。合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交杯酒,不过是用红线系起来的两个瓢(一个瓢瓜剖开的) ,喝完扔到床下。妇女撒帐,撒瓜果等,新郎新娘接得越多福贵越多。之后的闹洞房是中国自古的陋俗,有很多过分的情况。明清渐变为闹后撒帐。洞房中要以验贞,见红便于第二日送烧猪到娘家;有的地方会有老妇女审问是否藏人,没有孩子则是不管的。新娘用线开脸,三天内拜祖先认祖宗后回门,婚礼结束
8、。 进行婚礼不是只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同时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喜糖是甜蜜爱情的象征,更是中国婚礼自古至今必不可少的吉祥幸福的象征物。古
9、代新人在喝交杯酒后,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这样热闹的习俗一直延续到5今天。 二、当代婚俗之变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婚俗的进步健康发展是主旋律,但一些陋俗依然存在,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乎常理的怪俗,成为婚俗中的不和谐音符。 (一)早婚早育现象依然存在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 “男子 20 加冠,女子 16 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 30 而娶,女 20 而嫁,是为不失时。 ”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 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 15,女年
10、 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的记载 但一般都是在 20岁前后。 时至今日,一些落后地区依然存在早婚早育现象,特别是在农村还出现冥婚现象。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 21 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开始追求婚礼的隆重与气派,在各大中小城市出现了铺张办婚礼的现象,酒宴的费用多在上千元一桌以上,造成大量资源和经济浪费。 (二)独身现象大量存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在许多城市里出现一种独身的潮流。到 90 年代初,独身渐成时尚, “单身贵族”亦成为都市流行语。之所以出现这种潮流
11、,每个人原因各不相同,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愿承担家庭的责任。6伴随“单身贵族”而生的是“单身贵族”俱乐部,这些独身者多半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 (三) “丁克家庭”逐渐增加 丁克的名称来自英文 Double Income No Kids 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 的组合DINK 的谐音。仅从单词字面意义解释,意思是:双收入,没有孩子。 “丁克家庭”是指,双收入无子女家庭,就是自愿选择不生育子女的家庭。也就是:双职业,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称之为丁克。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
12、选择不生育。其次,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他们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些认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体,能够较好坚持自己的选择,并经营与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20 世纪 90 年代,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里, “丁克家庭”的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1995 年上海市达到 85 万户,香港特别行政区至 1997 已达到 120 万户。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缔结的一个根本使命是“传宗接代”人类繁衍,所以“丁克家庭”很难成为社会的生活潮流。同时,所谓“丁克家庭”有违人类伦理,不能与先进新思想相联系。 (四)闪婚现象萌生 闪婚,是近年中国都市婚俗中出现的
13、新名词。顾名思义,闪婚就是指像闪电一样快速的结婚,指恋人从认识到结婚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进行互相认知即结婚。至于从相识、相知、相恋到领证结婚时间究竟短到怎7样程度,并非可以用年来计算,而是以月、以天为单位,甚至出现以时为计算单位的“闪婚”这也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受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而导致婚姻思想解放的影响,多发生在时下青年男女身上。 “闪婚”这一新的婚姻模式正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都市悄然流行,成为中国大都市未婚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这些闪婚族从双方互相认识到结婚的时间大概不到 3 个月都算是闪婚。不少人甚至仅仅认识 1 个月左右就开始考虑结婚。 (五)闪离现象剧增 闪婚,相伴随而生“闪离” 。闪婚
14、,多半因交往不成熟,追求感觉,冲动草率迅速结婚,而婚后生活并非想象中的完美,于是便像闪电般的离婚。闪婚导致“短高快” 。社会学家郝麦收教授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事业自顾不暇又经历几次恋爱未果的男女,他们不愿过多耽误工作和精力甚至浪费时间金钱。据统计,一见钟情的婚姻成功率仅 10%。同时,闪婚也不符合婚姻的基本规律,爱是婚姻的基石,爱需要双方深入了解。闪婚会使这种足够的了解打折。闪婚已经导致“短高快” (认识时间短、激情高、离婚快)婚姻产生,这说明闪婚的支点不稳固。婚姻的成功和稳定需要感性、理性双轨发展,爱情列车才能行驶得稳定持久,不能只凭激情和感觉开单轨的“磁悬浮” 。 2005 年 10
15、月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简化了离婚的手续,直接导致了离婚人数的增加,一周婚姻,一月婚姻,半年婚姻等短婚现在已不在少数。 2007 年 3 月 1 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刚刚认识一天的唐先生和陈小姐便在家人的撮合下匆匆登记结婚,结果婚后半个多月8双方便产生矛盾,在浦东新区法院法官的调解下,两人又闪电般结束了这场婚姻闹剧。这样的闪婚在青年人当中多有存在,我们身边亦随处可见闪婚闪离族中,绝大多数是 80 后的年轻人。 (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 当前中国的高离婚率,不仅使离婚当事人痛苦,同样更使即将跨进婚姻的青年男女对婚姻心生恐惧,于是“试婚”现象应运而生。 “试婚”是指未婚男女(包括已婚离异者)以婚姻
16、为取向,按照婚姻的模式进行的一种试验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这一两性关系的新探索一经出现,便开始被一些都市新潮男女所接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同居成为都市新时尚。未婚同居,在热闹、繁华的都市里也逐渐成为被广大都市青年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婚姻方式“未婚同居”者,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走向婚礼殿堂者。 参考文献 1 吴旭霞.试论宋代婚姻科举士人J.广东社会科学,1990 年第 1期. 2 吴旭霞.试论宋代宗室之婚姻J.江西社会科学,1996 年第 4 期. 基金项目:该文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院级课题“新北京农村婚俗与妇女权益保护”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孟德花(1964- ) ,女,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法学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