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会分层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摘 要】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对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准入分层、人际交往分层和价值取向分层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对这些影响的对策是:注重人文关怀,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树立分层意识,加强分层教育针对性;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强化价值共识教育。 【关键词】 社会分层;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我国原有的社会基本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分化为若干社会阶层。这种阶层分化和社会分层的现实对社会和高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必须加强对社会分层现状、影响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应对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及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原来“ 两个阶级, 一个阶层”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的社会结构开始分化, 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 社会阶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分化后的中国现实社会阶层概括为除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外,还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新的社2会阶层。以陆学艺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 当代
3、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 其调查报告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 调查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为标准, 划分出了“ 十大阶层” 。即: 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等。1宋林飞教授则提出了“五阶层说” ,即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知识阶层、私有阶层与管理阶层。2 社会分层既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作用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进程。社会阶层的分化,打破了平均主义,促进了社会流动,促进了社会观念的
4、更新,增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这有利于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客观上有利于大批人才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又是一柄“双刃剑” ,它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一是由于社会分层的变化,各阶层人群易于流动,很难长时间内持续存在于某一固定阶层之中,从而导致人们的观念和心理也逐渐分层;二是由于社会分层扩大了贫富差距,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加剧,人们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公正问题产生了质疑,社会负面心理、不稳定因素增加;三是由于各阶层掌握的组织、经济、文化资源和群体道德素养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性。诸多消极因素
5、,不利于良性社会的秩序建立和维持,同时,也必然给高校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二、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1、高等教育准入分层明显 就教育对象而言,分属不同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就读高校种类已呈现出与其家庭所属阶层较一致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从入学机会上看,家庭分层导致了大学生子女的分层,其中,经济因素变成了影响入学机会的直接原因。建国初年, 由于我国实行向工农阶层倾斜的教育政策, 使得工农子弟获得高等教育的比例迅速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转型的深入, 工农子女在高校所占的比例日益减少, 尤其在重点高校; 农民子女大多集中在非重点、层次较低的高等院校。谢作栩等通过对陕西、福建、浙江、上海等
6、地共 11 所高校的 2 000 多名学生家庭状况调查, 指出部属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明显偏向于那些拥有较多组织、经济和文化资源的社会上层子女; 而社会中下层子女只能获得那些具有地域性和职业性特征的公立高职院校的入学机会。3这表明我国中上阶层越来越趋向于为子女寻求更优质的高等教育, 以拉开与因扩招而大量涌入高校的下层子弟间的距离;下层家庭囿于经济等因素只能选择农林地质类或者较低层次的高校,甚至只能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 2、人际交往分层突出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某种意义上受到其消费水平的制约。由于大学生的各种消费支出直接决定于其家庭经济收入和供给状况, 因而分属不同阶层的家庭直接影响着其大学生子女
7、的吃、穿、住、行、用等各种消费支出, 使大学生消费支出层次分明,进而人际交往也呈现阶层化。当来自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吃丰盛、穿品牌、住舒适、用高档时,不少来自4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则只求食能裹腹、衣能蔽体、遮风避雨。据教育部调查资料显示,全国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 20%。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一般来说,来自社会上层家庭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家庭过多的呵护, 往往不谙世事,言行之中有意无意流露出其固有的优越性,表现为极强的傲慢和“炫富”心态;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群体内心存在着隐性的自卑感,表现为极强的自尊心和“ 仇富”心态。贫富学生群体之间由于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经济差距而形成的心
8、理屏障, 阻碍了他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尤其“富二代”在交往中不能从心理上融入“穷二代” , “穷二代”则更多选择有意识排斥“富二代” 。 群体之间交往的心理障碍会导致两个群体的大学生都更愿意选择在群体内交往。 3、价值取向分层清晰 价值取向的分层化实质上就是不同阶层对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反映和某种冲击。首先,分属不同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贫富差距、先富与后富、个人与集体、公平与效率、诚信与竞争、义与利等诸多思想元素的理解和认识均带有不同阶层意识的特征。如改革开放的受益大学生群体对改革开放持肯定和赞誉态度, 而改革受损群体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则对社会不公现象心怀不满。其次,不同阶层家
9、庭大学生子女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有其阶层意识的差异。如来自社会上层家庭的大学生衣食无忧, 考量更多的是在既得利益基础上如何获得更好的生活享受及发展。社会下层家庭的大学生思考得更多的则是关于生存、就业等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更多地希望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都能5够享有平等、公正的待遇及竞争条件。再次,不同阶层家庭大学生子女其心态、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家庭所属阶层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往往比较张扬、浮躁、好逸恶劳、拜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严重等, 而家庭所属阶层状况较差的大学生则往往吃苦耐劳、自立意识较强但有自卑感,承受压力较大而情绪不稳定, 遇事较敏感、抑郁、封闭, 学习认真但综合素质不理想, 性格内向,
10、 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困难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应对 1、注重人文关怀,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由于大学生来源、家庭所属社会阶层、所处的境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也会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承认这种思想层次的客观差异性, 区别不同类型,切实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首先,要勇于正视和面对阶层分化的客观现实,尊重各阶层主体的合法权益及其诉求, 尤其是对来自中下层家庭的大学生要予以更多的人性化入学、教学、管理和服务, 如对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通过完善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助学基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并开
11、通“绿色通道”等各种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其次,要努力宣传党和政府为公平正义、共同富裕而制定的诸多富有针对性和强有力的路线、方针、政策。如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大各方面的统筹等以消解不合理的阶层分化,消除区域、贫富差距,通过统筹以先富带后富而达到共同富裕等。又如李克强总理指出,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三大任务,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6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总之,通过弘扬主旋律,使不同阶层家庭大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要求,是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
12、决的大事。 2、树立分层意识,加强分层教育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备了针对性,才谈得上有效性。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只有充分考虑到分属不同阶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及其需要,有目的地加以区分并有针对性地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地搞好不同阶层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对于来自下层家庭的那部分学生,虽然其家庭收入低,经济拮据,但他们从小就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为人诚实、做事踏实等良好习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在表扬这些优点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主动融入集体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使他
13、们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其次,对于来自中上阶层家庭的那部分学生,他们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表现积极、知识面广等等,表现出与前者不同的优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毫无疑问应当充分肯定这些优点,但是,针对其物质生活优越、奢侈浪费、自私自利等特点,要积极倡导物质生活的平民化意识和精神生活的贵族化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营造受挫情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苦与劳动的伟大,抑制他们好逸恶劳的弊病。 73、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强化价值共识教育 强化立足于社会分层的共识教育,克服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消极
14、因素,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加强不同阶层家庭大学生的价值共识教育。价值共识教育既是一种理论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教育。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价值共识教育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成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同时也应该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前提,它为解决各种价值冲突、进行价值共识教育提供了指南。其次,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是
15、高校价值共识教育的现实基础。差异性、多样性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原生态,绝对相同一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只有引导不同阶层家庭大学生在实践中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能形成价值共识。一是引导学生在交往实践中认识差异,学会宽容。 “宽容使得差异性存在, 差异性使得宽容成为必要。 ” 4只有宽容才能走出自我中心主义,才能达成价值共识。二是引导学生在交往实践中尊重差异,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 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有鉴于此, 学校、教师及相关管理、服务人员都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有利于来自不同阶层家庭大学生相互交往、顺畅沟通的环境与平台,共同构成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和谐、健康成长。 8【注 释】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 2 宋林飞.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J.江海学刊,2005(1). 3 谢作栩,罗奇萍.闽、湘、川 3 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4(3). 4 美迈克尔沃尔泽著.袁建华译.论宽容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 【作者简介】 任 健(1966-)男,贵州思南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