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军 以博弈的力量改变环境很多人称马军是个不折不扣的“环保斗士” ,因为他在过去五年里描绘出中国水污染地图、空气污染地图和固体废物污染地图。2011 年,马军将苹果等 29 家知名 IT 企业的名字和重金属污染联系在一起;今年,马军再次联合各大 NGO 组织,发布第二期绿色选择纺织业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服装品牌对其在华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存在重要缺陷,呼吁中外消费者用自己的表达推动品牌承担环境责任。但是当笔者第一次见到马军的时候,映入眼帘的这个男子身穿简单的白衬衫和藏蓝色西裤,目光清澈,声音柔和,即使回答一些尖锐问题时也依然温和儒雅,很难让人联想到“环保斗士” 、 “绿色英雄”这样一些硬汉形象
2、。 “我不是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动者。我注重于环境的改变,努力把一切不可能改变为可能。 ”马军笑着说。 21 世纪最有力量的信仰 做记者出身的马军,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同行眼中的“环保斗士” 。但他称自己并不是斗士,而是一个温和的博弈者。他笃信文明社会中“非暴力”谈判和协商的力量,其背后的广阔图景是构建政府、企业、公民的联动协商和平等对话。 马军对水污染的关注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后,马军成为一名记者。几次外出采访,亲眼目睹黄河断流、太湖水污染等触目惊心的环境事件,他逐渐开始关注中国的水问2题。当时,北方的许多河流已经断流,最多的一年黄河断流 226 天,
3、没有一滴水可以流入大海。1998 年,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人与水的关系到了最紧张的时候,马军决定写一写中国的水。第二年,涉及中国七大水系的中国水危机推出,马军从黄河写到长江,从东北写到西南,悲悯江河,释放激情:“让万古奔流的母亲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毁灭,将是我们最大的耻辱;而让垂死的江河因我们这代人的辛劳而再生,将是我们的无上光荣。 ”这本书被认为如同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对美国的意义一样,唤起了人们对发展的潜在灾难性后果的警告。 2004 年,马军在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发现,西方国家一些曾经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最终能得到控制并被解决,根本突破口在于公众广泛参与,这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4、。回国后,马军 2006 年在北京创立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并迅速推出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马军告诉笔者:“我们制作地图的一个初衷就是想让公众及时了解其所生活地区的水质、污染排放及污染源信息,了解在中国的哪些地区,污染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 水污染地图汇总了来自环保、水利、海洋、国土资源以及渔业等部门的统计数据,涵盖了 31 个省级行政区和 300 个左右地级市的水质信息、排污信息、污染源信息、超标排放企业信息和污水处理厂信息,上万家污染企业被曝光,其中包括 270 多家以环保著称的知名跨国公司。马军说:“有时候很晚还坐在电脑前,将一个个枯燥的数字机械地录入,也难免感
5、到疲惫,但每每走进现实的污染中,一次次站在地图上标注的黑色河流边,眼看着连最起码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的那一方百姓的生3存状态,我便有了更加努力投入工作的动力。 ” 2006 年,马军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100 位影响世界的人物” 。2007 年, “中国空气污染地图”的发布再次让马军和他的研究中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张互动式数字地图收录了内地 15 个省份以及香港的空气质量和空气排污信息。最引人关注的是,这张地图还收录了 4500 多家超标排放企业,其中不乏中石化、中石油、国电、华电、华能、山东鲁能、巴斯夫(BASF) 、米其林、APP(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 、晓星氨纶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从
6、“中国水污染地图”到“中国空气污染地图” , “绿色” 、 “环保”正逐渐成为 21 世纪最有力量的词汇,马军和他的研究团队也没有让公众陷入绝望。据统计,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地图创建至今,企业环境监管记录从最初的 2500 条上升到 92500 条。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此举也使得中国的环境信息公开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马军说:“清除污染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技术和资金,而是缺乏动力。公众的知情和参与,将为保护环境提供终极动力。 ” 发现企业中的“毒苹果” “如果把马军的头像和篮球明星姚明、美人章子怡的头像一起放在北京街头的广告牌上,大多数路人肯定不知道他是谁。但那些知道的人会说,中国需要像他这样的人
7、,而且对这一类人的急切需求,要远远超过一名体育巨星或一位电影明星。 ”这是 2006 年时代周刊对马军做出的评价。 从 2010 年 4 月开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其他 34 家中国民间环保4组织开始陆续发布IT 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 ,涉及的调研对象是 29 家国内外知名 IT 品牌,其中就包括苹果公司。 “这些国际品牌傲人的销售业绩背后,是沿着其供应链蔓延的污染和毒害。这是我们为什么盯住苹果和其他 IT 企业的重要原因, ”马军坦言,和这些大公司的对话过程充满曲折,环保组织常感势单力薄。 据介绍,苹果和其他 28 家公司在 2010 年中国绿色 IT 行业报告中,因重金属污染问题被
8、点名,但苹果是惟一一家没有做出回应的公司,其理由是供应商名单保密是苹果长期以来的政策。 马军和他的研究团队调查了华北、华南、华东的 27 家苹果代工厂,接触了六七十位工人,收集到了大量详实的污染数据。2011 年 3 月日本大地震后,日媒爆料日本名幸电子的一批苹果订单转移到武汉工厂生产。马军和志愿者们一起划船去这家工厂附近的河流,找到了一个非法排污口,发现这条河的河面已经变得像乳白色豆浆,河面下却是像芝麻馅的黑色沉积。马军难过地思考:到底有多少人手中拿着时尚的 IT 产品时,能够理解它背后的环境代价? 为此,马军很快发起了一场“毒苹果”运动,抨击苹果公司缺乏对供应链的监管。2011 年 9 月
9、,在沉默了一年半之后,苹果公司开始与中国环保组织接触,并敦促其供应商开展清洁生产的整改。如今,马军和他的伙伴们已建立了与苹果公司代表的进行定期沟通机制。在今年 4 月的颁奖晚会上,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佩若西女士对马军说:“我们都喜欢用苹果产品,但更希望它是干净的。 ” 在谈到“毒苹果”运动时,马军告诉记者,苹果总部的人士曾告诉他, “毒苹果”运动让苹果公5司感到很大的压力。苹果投资者发出质询,甚至一些主要电讯公司的买家也开始对苹果公司提出的质疑;行业协会多次要求苹果公司对其供应商管理政策做出解释。 “但最重要的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一直通过博客、推特和其他社交媒体渠道讨论苹果公司的环境污染
10、问题,向苹果公司施压,要求其对此事做出回应。 ”马军说,我相信苹果公司正是因为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压力,才终于打破沉默的。 “我认为在未来 20 年内,乃至在我有生之年,即使到那个时候,环境问题也不能被完全解决。 ”马军对记者说,未来 10 年到 20 年是关键时期, “我们需要确保这一代人拥有最基本的健康环境标准,我们也需要确保我们的自然资源和遗产能够承受得住这样大规模的工业化,尽可能让它们能够得以完好无损的传承下去。 ”他说。 马军相信,在全球化的今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有必要用信息弥合这种差距。只有广泛的公众参与,环境污染才能得以遏制。只有掌握了真实信息的公众才能够做出绿色
11、的选择,并将成为控制污染的巨大推动力。 品牌需要更绿色的选择 2007 年 3 月 22 日世界水日,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地球村等 20 家环保组织共同发起“绿色选择”倡议:呼吁公众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污染企业证明已经“改过”之前,谨慎选择其产品,用自己的购买权促使企业改进其环境行为。 “消费者这样做,对自己的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麻烦,但对污染企业的影响将非常直接。 ”马军说,这样的倡议是希望公众在环保意识上再6进一步,关注企业的生产过程,加大其违法成本,迫使其正视环保问题。马军说,今年他和同事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水污染地图中的那 1 万家污染企业加以分类,弄清楚
12、它们到底生产什么产品,旗下有什么品牌,以便让消费者有依据地做出“绿色选择” 。 据了解, “绿色选择”倡议推出之后,目前已有 50 多家企业找到马军的研究中心,主动说明其污染问题并探讨解决之道。 “很多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从名单中消失。 ”马军说, “这充分证明,没有来自公众的关注和压力,就没有企业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态度。 ” 为了推动品牌继续做出绿色选择,2012 年 4 月 9 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 5 家环保组织在京共同发布了为时尚清污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型国际品牌和零售商开始将其订单从中国转出的报道不绝于耳。在欧美商场中,贴着东南亚、南
13、亚甚至非洲国家制造的牌子的成衣越来越常见。然而,马军和他的环保组织在调查中发现,纺织出口份额的下降,主要是集中在成衣加工环节,而在以印染、整理为主的纺织原材料加工环节,中国仍占据世界最主要地位。由于中国相对其它纺织业加工出口国家具有多重比较优势,预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仍将是纺织材料加工生产的世界工厂。 “仅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看似有得有失,然而从环境和社会角度来看,这样再分工却令人担忧。中国所失去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成衣加工环节,这个环节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水耗、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而中国所得到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染7整环节,这个环节难以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水
14、耗、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很大。 ”马军在发布会现场说道。 马军认为,中国当前水和空气污染已经很严重,要缓解这样一种新的产业分工给中国环境造成更加不利影响,就必须大力控制污染排放。然而,执法不严,加之水等资源的价格偏低,导致染整企业普遍缺乏减排动力。大量染整企业废水废气排放严重,甚至难以做到稳定的环境守法。 不少人提到马军时都说他是个环保斗士,马军却认为自己并不是那种喜欢争斗的人,性格不那么强。这样的性格也让他更加包容,可以协作、妥协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扮演的角色就是政府环境监管的有益补充,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马军告诉记者,中国现在有很多为保护江河而奔走的人, “很多人甚
15、至就扎根在那些被污染的村落,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考察调研。那些人,那些地方环保组织值得人们尊敬。 ”作为一名环保主义者,马军当然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但是建立一个公共的平台,让公众知情并参与,使这个平台真正地体现共识性、公益性,却是他走出的最有意义的一步。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马军,男,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1993 年起在海外媒体工作,其间对中国环境和资源状况做跟踪研究。2005 年 6 月回国后,致力于江河生态保护的工作;同时撰写文章,探讨中国环境和资源管理体制变革方向和可行出路。2006 年 5 月,他入选为美国时代周刊 “2006 年全球最具影响的 100 人” 。作为个体,他通过对中国环境和资源状况做跟踪8研究,完成了中国水危机一书,阐述中国七大流域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对流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提出中国一些地区可能陷入水危机,分析造成水资源困境的根本原因,倡导对江河生态的保护和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地利用。作为环境 NGO 的领导者,他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并领导开发了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汇集和整理全国各省、市水质信息、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提供给公众使用。2012 年 4 月,马军成为戈德曼环境保护奖的全球六名获奖人之一,该奖项被称为环保界的诺贝尔奖。同年,马军获“2011 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