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态建设约束下保山工业发展问题探讨摘要:保山正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较为突出,该市工业立市与生态市建设两大战略需做到统筹兼顾。 关键词:保山市;工业立市;生态市建设 “工业立市”与“生态市建设”是保山市党委和政府提出的两大地区长期发展战略。目前保山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较为突出,就如何统筹生态市建设与“工业立市”两大战略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保山工业的几点现状分析 (一)从三次产业结构层面看保山工业 从人均 GDP 指标衡量,保山市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 10 年,这很大程度可归因于当地工业发展滞后。 2011 年,保山市第一、二
2、、三产业增加值为 95、105、117 亿元,其产业结构比例为 30%、33.1%和 36.9%。2010 年全国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 10.1%、46.8%和 43.1。对比而言,保山经济现状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二、三发展滞后。 2011 年保山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 78 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24.6%,目前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 40%,二者相差约 15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保山市的国民经济中工业所占比重过低。 2从三次产业的构成现状看,目前保山仅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而中国经济整体上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在全国平均
3、劳动生产率上第二、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 46 倍,保山如果不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就决无可能解决当地的贫困落后局面。 近几年,保山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实践证明该战略是正确的。与 2005 年相比,保山市国内生产总值从 117.9 亿元增到 317 亿元,增 1.1 倍,年均增 13.2%,比“十五”期间快 4 个百分点,高于全省 1.3 个百分点。保山市工业增加值 2007 年为 34.4 亿元,2011年为 78 亿元,4 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 23%。由此可见,前几年工业发展对保山整体经济的增长贡献是十分突出的。 (二)从规模经济上看保山工业 保山已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
4、生产体系。全市国有及 500 万元以上规模企业 88 家,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67%;小型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 80%以上;工业企业“小而弱”的特征比较突出,难以带动整体经济质量的提升和企业效益的全面改善,整体竞争力不强。 通过以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保山工业企业在规模上的差距。2010 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 452872 户,户均工业总产值 1.54 亿元/年;目前保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8 户,户均工业总产值 0.65 亿元/年。 (三)从生态建设视角看保山工业 以能源、矿冶、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为主导,制药、丝麻、造纸、木材加工、机械制造为补充,这是保山现有工业生产体系的
5、基本格局。由于全市工业多数属于以资源利用、初级原料加工为主的传统产3业,加之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差,工业“高物耗、高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相关资料: 1、2007 年,保山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不含水电)为 370 吨/万元,分别是全省和全国水平的 1.8 倍和 2.0 倍。高水耗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制糖、建材、采矿、造纸等行业。 2、2007 年,保山第二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4.81 吨标煤/万元,是全省和全国水平的 1.3 倍和 1.8 倍。制糖、水泥生产企业等是能耗大户。 3、2007 年,保山市单位 GDP 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5.63KG/万元。在该指标上保山优于全省和全
6、国水平,主要原因是保山工业较少。保山工业主要二氧化硫排放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为水泥) ,集中了 85%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4、2007 年,保山单位工业增加值 COD(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为52.6KG/万元,是全省和全国水平的 10 倍左右。保山市 COD 排放的主要企业是糖厂。 保山市现存四大主导产业其中就有矿冶、建材、农产品加工属于“高物耗、高污染”产业,按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它们已面临着被调整、淘汰命运。这一潜在的“减量因素”无疑增添了保山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难度。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
7、产业。 (四)从地理因素看保山工业 保山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具有典型的“内陆经济”特性,制约保山4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物流条件较差。 第一,加工制造业多不适宜在保山建厂。现在,世界上的加工制造业中心都在沿海地区,可谓是典型的海洋经济。现代加工制造业,多数已是生产技术成熟,生产工艺简单、标准化,对工人的技能要求较低我国农民工轻而易举的角色与身份转换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生产技术上的进步,极大的消除了办厂的地域性依赖,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制造业中心多从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转移,根本原因就在此。同样是由于生产技术成熟的原因,决定了多数制造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因此,制造业对成本管理的
8、要求较高,制造业中心的出现或选择地,必须是同时具备廉价劳动力和物流成本低廉二优势的地区。如果,保山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不足于抵消物流劣势,创办这样的工业企业,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第二,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发展保山工业的主攻方向。自然资源是稀缺和分散的,因此,资源依托型工业不像加工制造业那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只要资源品的价值超过开采和运输成本就宜建厂。表一所示,在保山市现有工业结构中资源依托特征很突出。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资源消耗大国,中国未来的发展还需要相应的资源保障战略支撑。保山市与其邻近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保山工业发展前景广阔。保山有水能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水电开发
9、是保山的潜力产业之一。 二、生态市建设约束下保山工业发展的难点问题 (一)保山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物耗高、污染重 5按生态市建设要求,保山现有多数工业企业面临被调整、淘汰命运。问题在于保山还丢不起它们,一是因为保山工业过分单薄,二是因为有的企业涉及千家万户,典型如制糖企业,事关维持民生大计。 又由于现有工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技术落后,不少企业无力承担节能减排成本,升级改造难度较大。 (二)保山工业发展项目可选择面较窄 保山地处内陆,物流条件较差,所处周边的广大区域经济落后,受这一自然禀赋影响,保山主要只能发展资源依托型工业。问题在于,矿产资源采掘或初级加工业对环境破坏较大。 (三)
10、保山环保投入将长期不足 保山是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力弱小。如果生态建设资金主要靠自身积累,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困扰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正确处理“工业立市”与生态市建设的矛盾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无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或破坏,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或破坏尤为突出,这是古今中外发展史反复证明了的一个法则。保山目前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初始阶段,经济欠发达,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从国内外普遍性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初期环境皆存在恶化趋势,这是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无可避免的要对环境产生破坏或影响。因此而言,保山工业“工业立市”与生态市建设二者之间一定程度上的矛盾冲
11、突。 2010 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 4250 美元,即将跻身于世界上中等6偏上国家之列,这是党的 18 大把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的基础背景。问题在于保山的经济发展程度远落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国家基于整体经济的发展程度提出的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对于保山这样欠发展地区而言有不公平性,因为环保的过高要求会制约其发展。又由于一个地区必须服从于国家意志,下级战略须服从于上级战略,像保山这类落后地区即便要做出一定牺牲也必需顺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保山工业既要大力发展,又受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对此对立统一矛盾,我们认为需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第一,一则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
12、理”原则,二则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 。工业过于弱小是当前保山的现实。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共性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若无相当的工业基础,第三产业也难于做大做强;现代经济总是以相当的“工业化率”相辅相成的。因此,保山确立“工业立市”战略显然是正确的,决不能仅因它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诸多潜在冲突而因噎废食。 第二,需要进一步理清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从三次产业上看,第二产业发展对环境建设的负面效应通常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农业生产率相对较低,农业在当地发展中难当大任。保山地处连接中国大陆与东盟两大新兴经济区的陆路要枢,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前沿,凭借其特殊和重要地位优势,商贸、旅游业等发
13、展前景广阔。因而,保山应树立“三、二、一产业倒梯次”产业发展思路。 四、结论与建议 7第一,从推进本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而言,保山第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应树立“三、二、一产业倒梯次”产业发展思路。例如,现在腾冲把旅游定为主导产业,如果出现工业项目与旅游业冲突现象,工业应该“让路” 。 第二,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战略。经济落后是保山基本市情,发展第一理念不能动摇,保山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脱离或超越这一现实,但今后发展工业应强化环保意识。 第三,保山现有工业的减排任务较重,必须逐步加于改造;以后需严把新建项目的环保准入关。 第四,应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环保资金长期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把工业集中于园区,能使提高环保资金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