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840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摘要】在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利用投入一产出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统计标准,并提出了系统的统计指标,包括人口统计学指标、服务能力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和服务质量指标。提出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为评估、改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服务质量;服务创新;产业结构优化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做出了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大决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2、升级,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现行服务业统计内容已经很丰富,统计调查方法也在逐步改进,但是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所以,如何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微观机理出发,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特征,构建合理的可行性统计指标体系,将是我们在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内涵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增长,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众多学者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界定、发展规2律、对经济和就业增长的贡献、区域聚集、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等不同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

3、研究的背景和重点不同,对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从“服务”一词的含义来看,它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名词,生产性服务指的是产品或者商品,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品。如 1962 年马克卢普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强调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的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业是提供信息、金融保险、物流、设计、商务、法律、会计、技术、管理咨询等知识的服务业。 作为动词,则是指提供服务或产品的过程,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实现特定的功能。从服务对象看,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生产者,生产性服务是一种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通过市场卖给了其他生产者,而没有到达最终消费者。不少学者就是从这个视角来界定生

4、产性服务业,如 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向生产者,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服务业。而从服务功能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是一种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者服务。如 Coffer(198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中间性投入产业。 简而言之,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生产性服务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而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

5、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3二、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的现状 对生产性服务业开展统计调查是监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其统计分类的研究还不深入,在具体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统计范围不明确 这主要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界定不统一所造成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依赖于制造业而存在并参与到生产制造过程中,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多环节中,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同时,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

6、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 ,使得难以确定统计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外延,导致国际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造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析上的缺陷。 (二)分类统计标准不准确 理论上应该按照上述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统计,但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从制造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具体的统计口径。我国行业统计基本上都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来分类统计的,而上述任何一种分类标准与国民经济分类表都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统计结果很难反映实际的情况。比如,目前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是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第三产业划分出生产性服务业,但是按照

7、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一些行4业也应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如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数据偏小。另外,对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也比较粗糙,没有将生产性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核算。如批发和零售业一般合并统计,而批发业中绝大多数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零售业中大多数属于消费性行业,将这两者合并统计,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数据偏大。 (三)统计指标不能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貌 在统计指标的设置上,通常借鉴制造业的统计思路,局限于财务方面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量化指标。但这种指标设置的思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质内

8、涵有比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不能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创新特性。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是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发展的势态。不能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效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在于服务能力的高低,而是服务质量的高低,即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无形层次。因此,仅仅设置财务指标,难以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特点和发展趋势,无法满足政府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三、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对生产性服务业开展统计调查是监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做了深入的探讨。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

9、围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研究由来已久,各国专家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表 1 总结了5国内外机构/学者提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方法。 从表 1 可以看出,虽然世界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还不统一,但研究者们比较普遍的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等行业,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 国家“十一 5E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目标:一是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四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五是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中

10、指出优先发展运输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 这两份纲领性的文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划分基本一致: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提出现代物流业,后者提出科技服务业、商贸流通业。从现代物流的定义来看,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基本涵盖在现代物流业之中,因此,笔者在参照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按照纲要的精神,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

11、为:现代物流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标准 为了克服因为服务部门的人为划分而导致分析的片面性,对于生产6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标准,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采用投入一产出法,以中间需求率 40%和 60%作为临界点,高于 60%的服务行业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生产服务特征的服务行业,低于 40%的行业被认为是具有典型消费品特征的服务行业,40%60%为混合服务业。投入一产出法既能从本质上体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且操作性较强,有利于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避免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服务特征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投入一产出法的基础上,采用定

12、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将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划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一一对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标准进行了界定。见表 2。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指标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可将其统计指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统计学指标。包括:单位类别、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单位所在地及区划、单位注册地址及区划、联系方式、行业类别、登记注册情况、登记注册类型、企业控股情况、隶属关系、开业时间、企业营运状况、执行会计制度类别、机构类型等。 2、服务能力指标。包括三类指标:资产负债指标,反映企业实体规模,包括:资产总计、流动资产等;经营状况指标,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盈利能力、抵御

13、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人力资源指标,反映企业从业人员状况和从业人员报酬情况:单位从业人员季末人数、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季末人数、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3、创新能力指标。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是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7产品,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发展的势态。因此,需要建立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指标,如信息基础设施、知识员工的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R&D 费用支出、专利申请数、技术市场成交量等。 4、服务质量指标。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新经济就是服务经济,服务就是竞争优势” 。它指明了服务经济在新经济中的地位和服务对赢得竞争优势的巨大作用,深刻揭示了服务质量与

14、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良好的服务质量是生产性服务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服务质量指标包括服务质量绩效指标、服务质量过程指标等两部分组成。服务质量绩效指标测量的是服务质量的结果,它取决于服务内容、提供服务质量的水平能力以及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与期望。服务质量过程指标应反映服务过程的主客体,它主要包括企业对服务的书面陈述、市场研究程度、管理执行程度、管理控制程度、团队协作程度和意外灾难处理能力等 6 个指标。 四、结语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是支撑现代工业化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将有利于指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践,加快其发展速度。本文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中存在的不足,对其统计范围、分类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提供理论参考,为有关部门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