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思维的转变【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党的执政思维也随之发生转变:从过去单一强调阶级性到以包容开放心态肯定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由此对党提出了要在与时俱进的路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阶层;改革开放;执政思维;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完成了第一次社会结构变迁。形成了以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及手工业者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下的新型农民和工人。改革开放以来,正在
2、进行中的第二次社会结构变迁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以私人企业主和其从业人员为主的新兴社会阶层。 如何看待新社会阶层为现代化建设所做的贡献,如何确立新兴阶层的社会地位,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展开了不同层面的分析探究,顺应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在执政思维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转变。 一、正视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分化的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2路线前提下,初步探索了认识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阶级阶层分化问题的办法。 自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以来,各种非
3、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随之出现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在内的新社会阶层。与此同时,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分化现象也随之而来,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在改革初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就预见到了改革必然会导致阶层分化和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关键。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同时他也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
4、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么我们就真走上了邪路了。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成为党不断扩宽视野、转变执政思维的起点。 有论者指出:“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原来的两阶级一阶层都产生了很大分化,新兴阶层也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阶层布局和利益关系。 ”党在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前提下以阶层分析法对当今中国社会做科学认识,客观反映当代社会分化的现实和趋势,这比简单的阶级分析思路更有解释力,也更能帮助执政党制定应对策略,及时转变执政思维模式。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初步探索,为形成社会变迁与党的执政思维转变的良性互动开创了契机,为
5、此后的探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二、确立“兼容并包”的执政思维,提高社会整合能力,加强各社会阶层团结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对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产生了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如何看待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如何定位新社会阶层,是新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政治和法律地位确立的过程中,其从业人员尤其是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问题也经历了多年探索和争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这一问题也做了研究与探讨。 2001 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 8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当代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层、知识分子,以及伴随改革开放形成的新社会阶层的历史地位、作用进行了分析
6、,为我党制定新世纪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随后在 8 月 31 日做的题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如何从政治上正确看待新社会阶层这一问题,他提出:“要根据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研究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看,还要从政治上看,政治上有一个正确认识非常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0 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 176 万户,从业人员2000 多万。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增长中。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人数来看,4这支社会力量都不容忽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在现代社会利益分化日
7、趋明显。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认识到,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新变化的条件下,要提高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就必须团结和引导的新社会阶层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过去,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就始终按照党纲党章的要求吸收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扩大党的队伍。如今面对利益更加多元的社会,主动考虑如何扩大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这是新形势向党提出的新课题。 “兼容并包”的执政思维也就是在对国情的不断认识中从酝酿逐步走向成熟。 在急剧变迁,持续分化的当代社会,执政党确立“兼容并包”执政思维,并且有意识地培育有弹性的社会结构,对于执政党保持有
8、效的社会整合能力来说至关“所谓一种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核心结构能够通过各种机制,不断地将分化出去的结构成分重新纳入社会的核心结构之中。 ”确保执政党一定的开放度与兼容性,不断吸纳新兴社会阶层的精英分子加入党组织,通过体制内的吸纳机制有效化解社会张力就成为执政党社会整合的战略选择,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就去代表了这方面的社会要求。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5谐相处的局面
9、。 ”此次大会在对党章的修改中,把“党员发展对象”里的“其他革命分子”修改为“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 ,这是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地位得以确立的最重要标志,由此,党在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认识上有了重大突破。 对于如何处理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 ”这种“兼容并包”的执政思维,将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团结于共同的社会目标之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力量,引导共同发展,对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潜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10、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07 年,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这样领导集体依据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特征,阐发了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执政理念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针对社会阶级阶层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日益突出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理论也是符合我国现今社会发展状况的必然之举。 社会阶层结构日
11、趋多元化意味着政治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参与要6求,对执政党的社会调控能力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关键在于将矛盾冲突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缓和和化解矛盾。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容纳、代表新的社会阶层、兼顾不同群体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必然,也是我们党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新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初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通过辛勤劳动,财富日益增长,社会地位优势不断凸显,已成为社会各阶层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胡锦涛指出:“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社
12、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由此造成的我国目前状况下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公平、社会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党在继承前代领导集体对于这一问题的宝贵经验的同时,以一种利益表达和整合的中介存在,使其执政的政治目标更具包容性,更能综合体现各社会阶层及各种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是在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问题的原因基础上提出来的。而到党的十八大,则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列为新时期必须坚持的几项原则之一,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坚持维护社会
13、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 “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013 年两会期间, “社会公平正义”7“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及时解决人民关注的民生,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党执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正确认识我国新社会阶层出现到逐步酝酿、确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执政思维模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事实求是的态度,根据不断变迁的社会形势加快其执政思维模式的转变。经过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开放包容心态肯定新兴阶层的社会力量,同时兼顾其他社会各阶层利益,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思维模式。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代表
14、能力与利益聚合能力不断增强,党执政的社会政治基础不断扩大,党的干部队伍人才体制机制吸附能力不断增强,为组织起一支庞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队伍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方军雄,刘贺兰.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J.天府新论,2002 年第 4 期.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OL.中国统战部网,2006-7-10. 86 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曹钦茹(1989- ) ,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2012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