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公共治理视野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定位分析【摘 要】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体现政府、市场及乡村社会的三维框架治理模式。公共治理视野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探讨,必须基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时空定位分析,强化政府“指路人” 、 “助推手” 、守护神“角色,促进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资源配置、经营主体、发展要素市场化抉择。 【关键词】公共治理;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治理的核心是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变迁,必然在供给主体、客体、方式、手段上作出抉择。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体现政府、市场及乡村社会的三维框架治理模式,具有明显地域性、沉积历史性、反映人文性、突显时代性等特性,客观上要求融合政府
2、、市场和社会三方优势,努力构建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新型合作、相互依存的治理模式,在政府供给模式改革、社会供给模式推动、多元供给模式促进上作出定位抉择。 一、时空定位分析 (一)时间维度 时间维度是公共治理变革的依据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首先面对的约束条件。时间定位上的差异,表面为时间长短和速度快慢,而实质是整个治理变革及政策体系供给的基本思路差异。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建设新的农村和新的农村建2设。所谓“建设新的农村”是指通过各种建设性行动,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来逐步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其建设任务在农村;所谓“新的农村建设”是指把新农村建设上升到推动整个
3、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系统化推进,其关键在城乡统筹。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及攻坚时期,正是农村社会治理亟待变革、经济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时期,农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必将大幅度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由“建设新的农村”向“新的农村建设”阶段推进,以新结构、新功能、新主体为特征的农村治理型社会发展态势为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探讨赋予新的发展内涵。 (二)空间维度 公共治理具有空间性,公共治理空间是公共权力的作用领域和同一性范围,是显性-隐性的空间构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进入了治理变革新时期,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发展定位,在显性空间上,体现公共权力
4、的作用范围及正式制度设计,在隐性空间上,涉及宗法权力的内生力量及非正式制度安排。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空间维度把握,需要充分考虑外生力量与内生力量统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如,城乡休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要凸显时代和地域特性,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城镇社区建设理念来打造,努力推动城市资源进城、农村资源下乡、城乡资源共享、城乡发展融合;乡村旅游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要凸显资源和民俗特性,以农民分散经营为主体,以村民有效治理为依托,努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好对接;特色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要以行政引导为手段,以地方特色3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布局,打响“
5、一村一品” ,调专品牌,推动“一屯一特” ,调大规模,促进“一业多会” ,做到空间拓展,业务延伸,结构优化。 二、政府角色定位分析 (一) “指路人”角色 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多种社会并存合作的新型社会公共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和公共利益相互认同基础上的合作治理模式。从而指出了独立与依赖、合作与竞争的多元中心治理统一,政府作为多元中心治理中重要一员,在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运作中,必须发挥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农村改革发展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从来不会是自然演进,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渐进增量及改革过程,需要政府政策强加引导和示范,充当“指路人”角色。韩国的“新村运动” ,采用强力政治动员,通过“就地
6、现代化”模式,逐步改变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差扩大等状况;日本的“造村运动” ,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行政引导为手段进行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 、 “一村一特”格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优势,政府充当“指路人”角色依然是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推行的政治选择。当前,新农村建设“指路人”政府角色,需要在示范带动出亮点见成效,在发展规划上定格局强功能。根据点轴开发理论,生产要素首先在“点”上集聚,并通过线状基础设施的延伸形成“轴” ,再通过多个点轴的交叉辐射带动形成面。就特定区域而言,新农村示范点间距布局必须在机动车半小时路程范围,以相互承接辐射带动及增强集聚效应,开展“半小时新农
7、村示范点三环推进”战略布局4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现实选择。当前,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及基础性条件,把区域内新农村示范点,分一、二、三还进行梯度推进、循序扩面,示范点间距必须控制在机动车半小时路程范围内,以相互承接辐射带动,着眼特色村落打造,着力互补性功能发挥。 (二) “助推手”角色 公共治理变迁动力源于公共治理主体,政府组织作为公共治理主体重要一员,在调配治理动力源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运行,需强化政府“助推手”角色,解决动力源问题。一是以组织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现实之举,模式选择及运行取决于组织力量强弱,需要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
8、、互动性决策,系统化推进,开展战略突破。二是以治理变迁助推。治理变迁是新治理结构的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治理方式的过程,是需求主导型及供给主导型治理变迁的统一。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选择及运行,在需求主导型治理变迁层面,要突出地域资源特性,在供给主导型治理变迁层面,要融合各类战略机遇叠加。三是以职能转变助推。根据十八大关于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要求,当前,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选择及运行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政府主导性职能,弱化全能政府主体性职能,宏观上增强社会组织协同性和政府组织主导性,微观上增进市场导向性和社会参与性,做到主导而不主体、群力而不乏力、推动而
9、不舞动。 (三) “守护神”角色 公共治理是规范性治理,而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是强主导、弱主体、5宽领域、深影响的一项全民性社会事业,农民主体的弱质性、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及设施服务的公共性,决定着要强化公共管制及夯实“守护神”政府角色的必要性。在村融村貌整治层面,要突出“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旅游休闲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新农村起步模式建设特点,促进新农村建设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在特色产业开发层面,要以调优布局、调大规模、调专品牌为重点,着重预防品牌淡化、合作组织弱化、市场功能退化等问题,加快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在村级文化保护和培育层面,要强化“文化
10、治村”思想意识,既要做好优良传承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又要推动乡村文化的培育和打造,切实担当起村级文化“守护神”角色,做到挖掘和保护统一、培育和打造统一。 三、市场功能定位分析 (一)资源配置市场化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也是公共治理变革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要突出以地域特性为引领,以现有资源为依托,积极引导市场力量,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要素资源。一是开展双赢性产业开发。 “双赢”是一种合作共治的战略思维,推动双赢性农业产业开发旨在实现企业发展与村庄治理的合作共赢,实现设施服务与资源共享的有效配置。工业企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旨在实现重大项目附近行政
11、村与工业企业的合作共赢,城郊休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旨在推动城乡互动、城乡融合、城乡共赢,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旨在实现旅游产业开发与村庄治理的良性互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型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旨在促6成公司+基地+农户格局形成。二是促进公益类项目建设。公益类项目建设包括村庄整治规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厨、改厕、垃圾处理等,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公共性质,政府和市场都是公益类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采用市场机制,引进市场力量,以弥补政府供给不足。三是推动自主性村貌改造。农民始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的主体力量和受益主体,农户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设是微观市
12、场运行的基础。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户积极、主动、健康参与乡村风貌改造,实现个体资源、社会资源及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经营主体市场化 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治理理念是系统的、根本的管理思想,基于治理理念的良好经营,不仅体现在企业组织,同时也体现在非盈利组织和社会组织。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已经步入快速提升阶段,激活治理型经营主体是根本,拓宽经营途径是关键。一要激活企业经营主体。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强投入、强经营、强管理的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由于政府经营具有失灵性及农民经营具有弱质性,决定了企业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激活企业经营主体是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运行的必要选择。二要激活农民经营主体
13、。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主体,也是市场经营主体,农民经营分散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市场化推进,凡是分散性经营、多样化供给的农村发展事业必须突出农民市场经营主体地位。 (三)发展要素市场化 公共治理要素是构成公共治理的必要因素,离开公共治理要素,公7共治理无从开展。市场体系以商品市场为基础,以要素市场为支柱,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定价机制则反映当地市场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各地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运行需要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村要素市场。一是发展和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具有流动性,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 ,
14、旨在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推动土地入股、农民参股,推行“变农田为股田、变农民为股民”合作组织模式符合是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的内在要义。二是发展和培育农村资本市场。当前,新农村建设一个突出难题在于融资瓶颈问题,由于民间资本没有得到有效激活,缺乏融资渠道,政府依然是新农村建设投资主体。迫切需要以组建社区银行或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为抓手,激活民间资本,切实达建新农村建设融资平台。三是发展和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农村劳力不足与劳力闲置、劳力分散与劳力冗积等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力度培育农村劳务市场,盘活农村劳力资源,发展劳务经济,助推新农村建设起步模式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J.北京大学学报,2007 年第 5 期. 2 龙星量.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D.2010 年. 3 贺新宇.论我国公共关系管理要素的市场化J.商业时代,20058年第 18 期. 作者简介:杨平璋(1974.02- ) ,男,广西龙胜人,中共防城港市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