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其启示摘 要:美国高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渗透德育的方式,整合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并通过道德教育实践等方式强化其效果。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高校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36-02 一、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美国高校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不断反思变革与创新,采取如课堂德育渗透、开拓课外德育实践活动以及整合社会德育资源等多种方式,使得高校德育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1.开展实效性强的课堂德育,加强德育渗透 首先,美国高校开
2、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美国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目前,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自由选修型,基本都涵盖了美国高校自由教育传统中道德教育的维度。通识教育课程在西方优秀人文传统的基础上以其系统的学科知识架构影响学生智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塑造学生们符合美国资产阶级利益需要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其次,美国高校把道德教育渗透在专2业课程教学中。美国教育界认为:“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 ”1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内化德育信念 将德育理论与道德实践结合
3、是美国高校德育的一大特色,其课外德育活动主要包括校园活动、社会服务与实践。首先,美国高校以蓬勃发展的校园社团和文体活动为载体实施道德教育。其次,美国高校善于利用实践性德育课程挖掘服务学习的潜在作用。美国学者通过研究服务学习发现,服务学习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公民责任感和“我能让世界变得不同”的情感,并增强希望成为社会积极贡献者的愿望2。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校园条约”高校联盟组织积极提倡服务教育,努力锻造大学校园与社区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将公民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整合进课程为目标努力为教师提供资源和培训,提倡学生、教师、职员和高等院校参与公共和社区服务、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建设性合作。 3.塑
4、造和谐校园氛围,培养德育情感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和环境在德育中起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美国高校重视环境建设,借助教室、校园建筑、文化景观等方面不同程度渗透校园精神,通过校园环境建设给学生营造浓重的道德教育氛围以处处陶冶时时教化学生,同时努力挖掘发挥校园空间环境这种无声语言的隐蔽性和渗透性教育作用,使学生们获得无形中的道德情感体验。美国高校也极其重视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与传承下来的历史传统与特定的办学目标。 4.自我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培养健全人格 3自我教育是美国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是建立涵盖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立
5、体式德育管理体系,强调发挥学生的自治、群体作用,促进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以提问分析的形式提出当前社会面临的伦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参与方式做出各自的道德判断并在教师的分析之下直观了解不同判断可能造成的不同后果,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目的凸显为道德原则的内化,即学生主动将道德原则内化成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美国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的德育效果十分显著。美国多数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类部门,工作人员大多是受过专业熏陶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也层出不穷。 5.广泛整
6、合社会德育资源,巩固高校德育成果 美国教育极为重视利用各有利因素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以建设一个极具美国精神的宏观情景,使置身其间的人欣然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念。首先,以创造良好高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为目的,美国通过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途径增强高校德育效果,强调高校、家庭和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为此,美国高校普遍“设立家长及教师联合会,定期交流学生情况和共商德育大计”3。其次,美国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工具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持续向大学生灌输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信条。再者,美国政府不惜斥巨资建设社会德育场所以弘扬美国精神、灌输道德理念,铸造民族优越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4白宫、
7、华盛顿纪念堂、林肯纪念堂等各种参观点绝大部分免费向大学生开放,公共环境成为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德育在观念、目标、内容及过程等方面存在的不少问题直接削弱了高校德育效果。 1.高校德育课程具有强制性且实效性不强 中国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很重视开设思想品德课,高校德育普遍通过“两课”来进行。枯燥、空洞的理论“灌输”导致许多大学生在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识信仰行为背离的倾向。与美国全面主义德育模式相比,现行我国高校德育依旧太过重视教条式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制式化的德育。各大学专业课教学更侧重于深入系统教授专业知
8、识给学生,鲜有涉及该有的德育内容。在此种道德灌输模式下的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相对比较完整,大学生能全面直接地接受党和国家的道德要求,但其缺点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德育过程明显缺乏师生情感互动、德育课堂枯燥乏味、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不足、道德意志的培养不到位,道德行为缺乏有效锻炼。 2.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 我国高校侧重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灌输,对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缺乏足够重视。实践性的缺乏导致了德育形式单一、目标泛化、管理体制日益僵化等现象。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逐渐开始德育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尽管“三下乡”之类的社会活动定期开展,但此类非机制化、小范围的短暂行为
9、形成的德育影响十分5有限。我国高校的组织主体更多的是校方和政府,高校组织的活动看似很丰富但缺乏必要的德育渗透,且学生并没有经历完整的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导致德育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影响德育效果的发挥。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缺乏成熟和成型的机制,难以有效激活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3.高校德育不够重视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 我国高校虽然也强调教育、管理、服务育人,强调全程、全员、全面育人,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仍旧孤军奋战,还未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全体教师、管理人员、教育环节、课程都担负着育人重任的责任意识。我国高校虽也强调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德育方面承担的责任,但受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社会和家庭教育在多
10、方面直接抵消了高校中实效本就不太高的德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合力难以形成。受就业率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重智轻德,教师与家长就大学生德育领域的沟通基本没有。尽管许多教育专家指出要重视校园伦理智慧建设,实际我们相对更投入建设硬环境,软环境建设投入流于形式,校园环境缺乏相应的文化和伦理熏陶。 三、美国高校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在长期的德育教育实践中美国高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挖掘出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做法。 1.大力推动德育与专业课教学和学习相联系 主体意识较强的高校学生们对刻意并且呆板的德育内容与形式愈加排斥,美国通过实践证明,针对大学生采取渗透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更有助于实现德育目标。我
11、国应当充分借鉴美国通过渗透德育的做法,有效6整合德育与专业教育,透过专业课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能使大学生自觉无意识地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受到德育熏陶,重新理解和把握道德问题,巩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为此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拓展专业德育空间在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就变得十分必要。专业课教师应实现从“教书”到“教书育人”的转变,授业并传道,改革纯粹灌输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相关且紧密联系社会问题的道德知识。 2.充分运用隐蔽性教育,实行“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美国高校借鉴认知发展理论的德育原则,注重灌输与启发的有机结合,从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
12、革新德育课堂的教学方法。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抑或专业教育极少向大学生灌输抽象的道德理论体系,更多的是采用讨论、思辨、阅读、表演等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达到自我德育之目的。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品格教育的做法,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 ,尽量减少学生对德育的抵触,把德育无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充分整合利用多种德育教育资源全社会形成德育合力 美国高校德育没有制定千篇一律的目标和计划,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综合利用丰富的德育资源。实践证明,这一道德教育模式在维护政治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及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3、当前我国高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仍是社会德育资源的挖掘。第一,发挥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高校不仅要重视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传7播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也应积极借助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构筑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第二,发挥家庭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学校与学生家长应建立密切联系机制,同时学生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子女的德育工作。建立社区德育基地,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推动高校德育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德育平台的有效衔接。第三,加强网络资源对德育的促进作用。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相关校园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掀起学生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责任大讨论以深化对传统道德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24. 2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 (5). 3梁建锋.美国教育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