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构建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摘要:当前绝大多数网上审批系统相互孤立,缺乏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和数据共用的机制,导致行政运行成本提高,难以促进提速提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上审批系统的运行现状,论述了影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统一系统的应对模式。 关键词:统一 网上审批系统 网上审批系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产物,在其创建和运用初期所呈现的高效和便捷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但随着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创新政府服务模式,促进行政审批提速提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1 网上审批系统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及香港、澳门、
2、新加坡、韩国等政府开始推行政务中心“一站式”服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适应我国加入 WTO 的需要,我国党和政府也认识到改革行政审批的重要性,并着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探索应用网上审批系统。从 2001 年起,全国各地省、市、县(区) 、乡四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各式各样的网上审批系统也应运而生。 网上审批系统是一个基于 Web 运行的、面向政府对外公共服务和对2内跨部门协作的行政审批事务处理、实现对行政审批业务的有效执行、监督和管理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主要采用自建和集中建设两种模式。自建系统由各部门自行组织开发建设和维护,部署
3、审批服务事项上网运行,主要满足本部门的审批业务需求。集中建设主要依托政务中心牵头开发建设,可接纳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到该系统中运行。当前福建省垂直系统如工商、国地税、消防等部门基本采用自建模式,该系统模块延伸至基层一线,功能齐全,涵盖内容丰富,基本满足本部门工作需要,但系统封闭性较强,数据难共用,信息难共享;而科技、经贸等部门虽然也具备自建系统,但部署的事项少,专业性强仅能满足部分职能需要;而大多数依托于政务中心集中建设的网上审批系统相对而言更加简单,主要注重办事流程运转,侧重于审批的监督管理。 运用网上审批系统将政务服务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网上审批中来,或多或
4、少地感受到这一创新的政务服务。新生事物在其产生初期总是得到人们的过度关注和青睐,网上审批系统这一创新服务模式在应用初期得到社会一致认可和追捧,尝到了甜头的人们开始大量投入创建和应用,系统的数量不断递增。当前各级政府有自建系统的,也有运用集中建设的系统,还有二者兼具的,个别部门甚至同时具备几个审批系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需求的更新,这个数量仍会不断增加。 2 网上审批系统存在的问题 网上审批系统在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数量巨大、基于不同技术的审批系统就如没有统一规划的城市道路纵横交错、3互相冲突、互相制约,束缚了前进脚步也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主要表
5、现在: 2.1 自主服务差。开发网上审批系统目的是促进审批提速提效,达到便民利民。登录各个网上审批系统,不难发现虽然政府一直强调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但实际应用中还是侧重于政务管理,封闭性强,公众仍然必须到办事大厅提交相应的材料进行办理,系统界面人性化程度低,无法在网上申办受理,自主服务差,与真正意义的服务系统还有较大差距。 2.2 模式不统一。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其适用范围没有地域限制的,申请人取得的行政许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我们有理由相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同区域的相同的部门都应当使用相同的网上审批系统。事实却不尽然,不管是自建的系统还
6、是集中建设的系统,不管是不同区域的相同工作部门还是相同区域的不同层级单位,其使用的网上审批系统都没有相同的模式。截止目前全国性通用的网上审批系统仍是空白,各个网上审批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层级比较分明,基本以省、市、县(区)三级进行划分。以福建省为例,市级单位除了对应使用省级部门的系统外,还要应用市政务中心集中开发的系统,以便参与政务集中管理;市下辖的各县区又各自开发审批系统,区级单位同样要面对几个审批系统。各个系统相似却又不相兼容,相同事项在不同系统里名称不一、环节不同、程序差异,不同的系统基于的网络体系不同、开发技术相异。没有统一网上审批系统模式已成为其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42.3 数据难
7、共享。早在网上审批系统发展初期,人们就意识到数据共享的重要性,要求各系统之间要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业务协同,各地政务中心也一直致力于该项工作,但由于政务中心仅为临时机构,其统筹能力毕竟有限,加之部门利益割据,个别单位以涉密为由横加阻拦,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正在应用的绝大多数审批系统相互孤立,缺乏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除个别系统建立了简单的数据交换外,大部分系统还只能实现导航链接,其后果直接阻碍了联网审批等重要功能的实现,导致并联审批举步维艰。可以预计,随着今后审批系统的增多,该问题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上述存在问题不仅导致部门的重复建设,增加了行政运行成本,还
8、阻碍了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横向并联审批和部门层级之间的联网审批,降低了行政效率。部分公众已对当前网上审批系统失去兴趣和耐心,甚至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说明其在推广应用中已出现危机,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 3 构建统一系统的应对模式 综上所述,构建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我们当前在网上审批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统一的模式。统一网上审批系统并非将所有的审批系统合并到一个系统中,它更多的是以“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模式将现有的各审批系统集成起来,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统一认证,统一受理,再将审批业务分发到相应部门处理,而处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以及最后的办理结果,又流转回系统网站办结并公示。现有已
9、建成的网上审批系统就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各处,急需一根线将它们串5在一起,变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而编织这根线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应用集成、系统改造、流程优化、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等方方面面工作,可以说是既艰巨又复杂。 3.1 统一依托政务中心: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督察机构是推行网上审批系统统一工作成败的关键。网上审批工作的管理部门必须是较高层次的综合部门,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以保证其协调督察职能的实施,特别是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冲突。政务中心的建设顺应这一使命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统筹、管理、协调机制恰恰保障了这项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经过多年的积淀,政务中心牵头集中建设的网上审批系统已形成不小的规模,
10、初步具备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条件。因此依托政务服务中心推进这一工作无疑是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方式。201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本行政区域内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服务中心,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明确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对政府各部门进驻、委托事项办理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对进驻窗口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日常考核等,这也为推行统一网上审批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统一系统建设方式:统一系统建设方式就是统一网络系统、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电子监察,从而实现不同区域的相同部门可以应用同一个审批系统,相同区域不
11、同部门的审批系统向政务中心集中,各个系统不因内外网有别,不因应用软件而互不兼容,不因地域、层级而有差异。当前应该尽快把网上审批系统的建设从“各自为阵”转变到“自上而下” 、 “上下联动”的模式,由最高层级的部门建立审批系统,直接延6伸至基层应用,上一层级的部门要对下一层级部门的事项进行梳理和指导,统一部署网上审批事项、名称、要求,逐步推进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兼容互联奠定内在基础。 3.3 统一数据开放接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凡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均应纳入服务中心办理,必须公布本地区
12、本部门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因此作为网上审批系统都应该具备开放数据的条件,任何系统不接受数据共享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统一数据开放接口,才能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指导,有利加强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不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从源头预防腐败。当前网络技术基本成熟,只要解决好系统数据接口问题,就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联网审批和并联审批就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真正意义的网上审批就指日可待了。 构建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实现各个审批系统的互联兼容,使得公众办理事项无需了解政府机构设置,也不需要知道该业务是由哪个部门负责、办理需要经过哪些环节,只需提交申请
13、和等待结果,那么这样的网上审批系统就具有活力、富有效率,就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而我们在政务服务上就迈出更坚实的一步,就能更加有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厦门市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厦门市网上审批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7探讨,2009.11.20. 2河北省秦皇岛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专题之三十四. 3郝亮华.政务大厅运行现状及对策分析.苏州大学,2011D630. 4李述湘.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着重棋标前监察 2004 年 07 月 23 日 16:05 5陈守宙.政务服务中心实证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11D630. 6景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吴学普同志在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http:/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 8天津行政审批工作引入网络体系 呈现“三个统一”突出特色http:/ 9潘伟华.我国网上行政审批现状研究.山东大学,2009D630.TP399-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