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59545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在西方新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倡导心理学以积极为研究取向,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在探讨近年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实效。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23-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 20 世

2、纪末兴起的一大心理学发展趋向,它最大的特点是旨在强调心理学要恢复研究人类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1。在过去,心理学的研究一直致力于人们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品质、潜力、美德的研究,传统心理学始终以一种病理性特征而存在并发展着。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扭转了过去心理学的病理性特征,强调心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2,应为人们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致力于深入挖掘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内在潜能、美德等,并利用这些天赋、美德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或普通人最大限度地2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幸福的生活。 具体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

3、向,第一是主观层面上的对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涉及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和快乐感,如希望、忠诚、乐观等体验。第二是个体成长层面上的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如勇气、乐观、创造性、爱等。第三是群体层面的积极的组织系统,涉及需要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以促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职业道德品质等。 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体,他们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样采取“病理式” 、 “说教式”教育方式,只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和学生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那些“逃课” 、

4、 “迟到” 、 “作弊”等行为的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学生看成是“问题”的来源,发现的也都是消极的一面,这样使得很多问题得以出现。而积极心理学的这种价值取向不仅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丰富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范畴。 一、高校辅导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一种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即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强调对缺点的克服,将重心放在修补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费时耗力,事倍功半,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身上本应存在的美好品质和闪光点。传统3思想政治

5、教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出现的如旷课、迟到、厌学、失恋等问题去进行说教和辅导,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了负能量,扼杀了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地帮助他们发现自身潜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目标却缺失。 2.辅导员与学生主客体关系太过明确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明确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辅导员是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说教学生必须听从,学生仅仅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着,学生不能够从自身的潜能中挖掘出优良品质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应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应该是教育的客体,承接着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可以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自己优秀的积极品质等参

6、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积极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形式化色彩浓重,有的为了“出观众”而强迫学生去参加一些讲座,有的为了实现活动现场的互动效果对学生观众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甚至还需要“彩排” 。这一系列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要压制学生的怨气,不但没有让学生得到教育,反而抑制了正常途径对于学生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致力于开发那些调动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我的发展。 4.以批评教育为主的说教式教育 4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7、,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消极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讲授、规劝、训诫、奖惩等,尽管形式变化多样,但仍然是一种以消极灌输为主导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同时,在教育时涉及的战争历史教育、国防教育、反毒品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安全教育等,往往暴露了人性的罪恶,充斥着流血、仇恨、恐慌、哀伤、贪婪、灾难等极其消极的内容和因素,形成了教育对象自我认知和观察世界的消极心理图式,恰恰与积极心理学的主流话语和价值意蕴背道而驰3。当代大学生多以 90 后为主,这些学生个性化明显,而经验不足,价值观各有不同,思维方式也各有特

8、点,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常常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向学生灌输这些教条,很难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学生。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以赞赏教育为主 积极心理学倡导赞赏教育,即每个学生,无论种族、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方式,都能学习和成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辅导员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培育优秀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4。在学生犯错的过程中,仍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归因的理念,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为可控的、暂时的,给学生以信心,学生才能树立起积极应对的态度,同时在积极关注学生

9、闪光点的同时应积极给予强化和鼓励,使5之内化并吸收,最终形成自己的品质。 2.积极教育的理念 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教化,教育在于使人成人。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这不是对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不良品性视而不见,而是强调在教育中,我们应首先关注、重点强调的是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品质,要从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出发,通过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自身的品质,并在积极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己的不良品行。 ”5积极教育就是指教育要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

10、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 ”6 3.提高预防理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解决问题” ,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预防问题” , “预防和治疗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的是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相信人性中一定有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并相信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和康复的功能。 ”7每个人都有心理冲突,同时每个人也都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力量,如:一个总逃课的学生,他的内心也有明晰的是非判断和抗拒诱惑的力量,他的内心也有不想逃课的是非判断,只要是一个人,他就有是非判断,就必然存在积极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上进心,每个人都不愿自暴自弃,每个人都有

11、向善向美的憧憬,只要辅导员开启他们的心扉,释放出那股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就可以有效地预防他的“问题” ,这远比他出现“问题”后你去“治疗”要好得多。 64.营造积极的氛围 积极心理学家彼得森在积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良好学校的标准,指出:“学校的积极态度和动机能够使它们取得良好的学术成绩,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毕生的学习者,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仍能长久地在心理方面收益。良好学校的特点包括具有明确和公认的目标:学校的立足点是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好学校强调学生个人,并且能为学生的努力和成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好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生学习者,给予学生安全的环境,设立公正的评判标准,

12、营造人性化、相互关心关照的氛围,保护每个学生的尊严,以使其成为富有爱心、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8积极心理学认为,尽管个体在积极体验和形成积极人格过程中受基因的影响很大,但这一过程也依赖个体生活的外在环境。积极的氛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对营造积极的学校氛围进行支持;第二个是中观层面,即大学校园要对校园景观设置、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等提供积极方面的支持;第三个是微观层面,即辅导员应将每个学生周围的积极团体建立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名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探索和情绪体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积极、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73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 (5):3. 4吴玉伟.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取向J.经济与法,2009, (8). 5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4. 6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 (5):42. 7刘翔平.给自己注入积极的基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56. 8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