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包括公民权利的种类、内容、保障措施;国家权力的范围、配置模式。 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形式上的宪法(宪法典) 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宪法性法律,如选举法、国家机关组织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宪法解释及典型性宪法案例) 第一编 宪法基本理论 宪法释义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二、宪法的特征 (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宪法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根本原则上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因而具有国家总章程的意义。 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
2、效力最高。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的特别成立的;通过或批准宪法或者其修正案的程序,往往严于普通法律,一般要求由制宪机关或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 2/3以上或 3/4以上多数表决通过,才能颁布施行。 ( 2)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 历史上,宪法是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对已经取得的权利进行确认的结果,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宪法都体现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内容上,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3、自由。 ( 3)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宪法与民主事实密不可分,资产阶级宪法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事实的出现而产生出来的。 社会主义宪法是无产阶级民主事实的法律化。 宪法与民主紧密相连,民主事实的普遍化是宪 法得以产生的前提 三、宪法的定义 宪法: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本质:一国统治阶级在建立民主制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 1)各种政治力量对比中,阶级力量对比居于首要地位。 统治阶级力量比被统治阶级力量强大,有权制定宪法。 宪法随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2)各种政治力量对比中,存在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派
4、别、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 ( 3)宪法集中全面地表现了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第三节宪法的分类 一、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 (一)外在表现形式: 成文宪法:用统一、特定的书面文件形式(宪法典形式)规定国家根本制度。 Eg.美国宪法 不成文宪法:散见于各个不同时期颁布的法律文件或形成的宪法惯例的有关国家根本制度的规定。 Eg.英国宪法 (二)修改过程: 刚性宪法:由特定制宪机关制定、修改程序严于普通法律的宪法。 Eg.美国宪法特点是稳定性、可维护宪法尊严;缺乏适应性 成文法 。 柔性宪法:制定修改程序与普通法相同的宪法。英国宪法特点是弹性大、适应性强;缺乏稳定性 不成文法 。 (三) 制宪主体
5、: 钦定宪法:以君主名义制定。 民定宪法:由国民代表机关,制宪机关或公民直接投票制定或通过。 协定宪法:君主与人民双方进行协商制定。 二、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的宪法分类 国家类型和宪法的阶级本质:资本主义类型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法产生的条件 ( 1)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 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 3)思想文化条件: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 二、宪法的发展趋势 1国家权力日益集中、行政权力不断扩大;对经济文化方面规定越来越多 2越来越重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3宪法的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已成为一种潮流 4国际
6、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5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 1)渊源多样化( 2)修改频繁。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具体体现。 意义: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树立了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任务,具有明显的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权利,因此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就被袁世凯反动派所撕毁。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四次宪法修正案
7、内容 88 修正案 ( 1)允许私营经济合法存在,性质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 2)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 93 修正案 (1)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增加了“坚持改革开放” 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2)国营经济 国有经济;国营企业 国有企业 (2)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3)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确认“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
8、位 (4)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 3 年改为 5 年 99 修正案 (1)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写入宪法 (2)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3)确认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确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删 “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将 “反革命活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04 修正案 (1)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
9、想,“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爱国统一战线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4)“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5)“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6)“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
10、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8)“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 (9)增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 (10)“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四次宪法修正案内容快速记忆: 88:私营经济;土地转让。 93:初级阶段、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国营改为国有;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计划改为市场经济;集体依法,不再全体通过决定;县三改五。 99: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小平理论;法治国家;按劳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统分结合;个私重要;反革命改为危害国家安全。 04:三个代表;政治文明;劳动者建设者;土地征收征用并补偿;鼓励支持非
11、公经济;保护私有财产权继承权,征收征用并补偿;社保制度;人权;特区人大代表;戒严改为紧急状态;主席国事活动;乡三改五全统一;增国歌。 二、我国宪法发展趋势 ( 1)行政权受限,行政指导日益重要 ( 2)司法权扩大 (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 ( 4)公民基本权利重大发展 ( 5)宪法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宪法的制定 第一节 宪法制定权 一、概念 宪法制定权: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 二、性质与基本特征 性质:最高决定权的表现 特征:正当性 阶级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统一性 自律性 三、界限 ( 1)受制宪目的制约 ( 2)受法的理念制约
12、( 3)受自然法制约 ( 4)受国际法制约 第二节宪法制定机关 一、制宪机关与宪法起草机关 ( 1)制宪机关是行使制宪权的国家机关;宪法起草机关是具体工作机关,不能独立地行使制宪权。 ( 2)制宪机关一般是常设机关;宪法起草机关是临时性的机关,起草任务结束后便解散。 ( 3)制宪机关有权批准通过宪法;宪法起草机关则并无权批准宪法。 ( 4)制宪机关一般由公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宪法起草机关则一般通过任命的方式产生,注重来源的广泛性。 二、制宪机关与制宪权主体 制宪权主体是指在根本上享有制宪权的人或组织。制宪权主体是制宪权得以运行的首要因素。近代以来,在主权在民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一般都
13、认为国 民才能享有制宪权。国民作为制宪权主体,表明了制宪权的来源与权力的享有主体。制宪机关是指依据民意行使制宪权,从而具体负责宪法制定的机关。它是制宪权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国会和民意机关,可以不受旧宪法的约束,因而具有政治性。 第三节宪法制定程序 一、设立制宪机关; 全国人大 二、提出宪法草案; 主席团、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两高、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代表团、 30名代表联名 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为人大常委) 三、讨论宪法草案; 对国家机关提案,主席团决定交各代表团审议 ,或交专门委员会审议并提出报告,再由主席团决定是否提交大会表决; 对代表团或代表联名提案,由主席团交专门委员会审议,
14、提出是否列入大会议程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或直接由主席团决定。 四、通过宪法草案; 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五、公布宪法。 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一、概念 宪法的基本原则:人们制定、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准则,是贯穿立宪、行宪的基本精神。 二、特征 普遍性、特殊性、最高性、抽象性、 稳定性 三、作用 宏观指导、整合协调、补充 四、内容 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 第二节人民主权原则 一、历史发展 (一)概念: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最高权利。 (二)资产阶级“人民主权”学说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
15、1)局限性:在“人民”的范围问题上,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 人民主权的论证是唯心主义的。 人民主权,仅仅涉及政治权力方面,而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领域。 ( 2)历史意义:主权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政府的建立应该经人民同意,政府的权力应受人民的监督。 既然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政府为人民服务。 二、在各国宪法中体现 ( 1)明确规定 ( 2)通过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形式来保障 ( 3)通过规定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 1、资:规定人民主权,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首要原则。私有制构成人民主权的障碍。 2、社: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创造性发展,实质上就是
16、主权在民。 第三节 基本人权原则 一、历史发展 概念:人权指 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 。 二、在各国宪法中体现 ( 1)既明确规定基本人权原则,又以公民基本权利形式规定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 ( 2)并不明文规定基本人权原则,只规定公民基本权利 ( 3)原则上确认基本人权,但对公民基本权利规定较少 1、资:称 “天赋人权 “,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财产、追求幸福的权利,以财产权为核心,以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人权的阶级性。 2、社:称 “公民基本权利 “,是对基本人权的确定。公开限制少数敌对分子的部分人权,以人权的阶级性谋求人权的普遍 性。 第四节权力制约
17、原则 一、历史发展 概念:国家权力部分之间的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之间的制约。 二、在各国宪法中体现 1、资:表现为分权原则 2、社:表现为监督原则,全国人大和人民对国家机关的监督。 第五节法治原则 一、历史发展 概念: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 二、在各国宪法中体现 1、资: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法律之外特权,是资本特权的法治。 2、社:宪法至上性,立法权属于人民代表机关;以消灭特权为目的的法治。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第一节 宪法形式 一、概念 宪法
18、形式包括宪法渊源形式和宪法结构形式 宪法渊源形式:宪法基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 宪法结构形式:包括宪法体系和成文宪法典的结构形式。 二、宪法渊源形式 1. 成文宪法典 2. 宪法性法律 3. 宪法惯例 4. 宪法判例 5. 宪法解释 6.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7. 权威性宪法著作 第二节宪法结构 一、概述 渊源形式角度:宪法体系 (一)宪法结构 成文宪法典角度:宪法典的形式结构、宪法典的内容结构 (二)宪法结构 VS宪法形式 宪法形式:宪法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 宪法结构:构筑宪法的各要素的组合和排列。 ( 1)内涵和外延:宪法结构的内涵包括宪法的内容要素、形式要素及其排列组合的
19、方式和方法等问题,侧重于宪法内容的内部组合方式。 宪法形式不仅包括宪法的结构形式,还包括宪法的渊源形式,侧重于宪法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 ( 2)作用和功能:内容要素相同的宪法,由于组合方式、方法不同,宪法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宪法规范的地位和效力等级自然存在差别。 二、宪法的序言 (一)分类 ( 1)目的性 ( 2)原则性 ( 3)纲领性 ( 4)综合性 (二)作用 ( 1)宪法序言是国家的宣言书,它不仅宣告一国民主政治的建立,而且宣布该国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原则和精神。 ( 2)宪法序言是国家的总纲领,它明确规定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从而有利于组织动员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
20、3)宪法序言规定一国的基本原则,对具体宪法规范、 普通法律原则和规范的制定及其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第六章宪法规范 第一节 宪法规范概述 一、宪法规范概念 概念: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宪法关系的特点: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广泛 国家或国家机关始终是重要参与者 二、宪法规范的特点 ( 1)宪法规范具有政治性。 ( 2)宪法规范具有组织性与限制性。 ( 3)宪法规范具有最高性。 ( 4)宪法规范具有稳定性与适应性。 ( 5)宪法规范制裁性。 ( 6)宪法的原则性。 ( 7)宪法规范具有历史性与概括性。 第 二节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 一、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二、宪法规范的
21、种类 ( 1)确认性规范 ( 2)禁止性规范 ( 3)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 ( 4)程序性规范 第三节 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 一、宪法规范效力 二、宪法规范变动 正常变动:宪法修改、宪法解释、基于规范体系的变化而出现的变动 非正常变动:宪法破坏、宪法废除、宪法侵害、宪法停止 第七章宪法关系 第一节 宪法关系概述 一、概念 宪法关系:按照一定宪法规范,在宪法主体之间产生的,以宪法上的权利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 二、性质和特点 ( 1)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 ( 2)最基本法律关系 ( 3)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 ( 4)静态、互动 ( 5)事实关系、价值关系 第二节宪法关系的主体
22、一、公民 简述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 ( 1)人在宪政国家中的身份与地位是双重的。作为整体出现的人,即人民,宪法将其确认为国家主权的所有者;作为个体出现的人,即公民,宪法赋予其宪法权利享有者和宪法义务承担者的身份。 ( 2)宪法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以公民的身份参加到政治生活中去。而以公民身份参与到宪法关系中的人必然具有如下特征 :平等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主体利益要求的社会价值平等化在政治法律领域的表现。自由性。包括公民的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主动性。公民在宪法关系实践中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政治结构和环境,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其意志和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国家和其他公
23、民。 ( 3)正是人在身份和政治地位上的变革,使公民的行为成为宪法关系向新阶段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基本动力,使公民成为宪法关系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因素。 二、国家 三、其他主体:国家机关、民族、政党、利益集团 试从公民与国家两方面,论述宪法 关系主体实施宪法行为对宪法关系的积极作用 公民:( 1)公民的权利行为是创建一国宪法关系体系的基础;( 2)从个别的具体事项来看,公民权利行为是引起特定宪法关系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3)公民权利行为是维持宪法关系内部主体之间政治力量平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4)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公民的权利和权利行为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逐步扩展,从而推动着宪法关系内容与形
24、式的不断更新。 国家:( 1)国家利用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力行为维护宪法关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从而为宪法关系的稳定、发展服务;( 2)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条 件下,国家行使权力可以引起特定宪法关系的发展、变更和消灭,这是宪法关系运作的基本政治动力之一;( 3)国家权力负有制约公民权利和控制权利 权力秩序的历史使命,有赖于国家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依法定程序做出的权力行为。 第三节宪法关系的内容 一、权利 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的基本内核 ( 1)权利与权力关系决定宪法关系的性质。社会政治关系的变革是宪法和宪法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而政治关系的变革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则是权利与权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
25、的重新定位和重新分配。权力社会向权利社会的转变,决定了宪法的产生,权利 权力关系的变革则决定了宪法的基本性质。 ( 2)权利与权力关系决定宪法关系的基本结构形式。宪法关系是由宪法所确定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对既定社会政治秩序的确认以及根据客观情况变化所做出的调整,且以权利与权力的分配和组合形式加以实现。正是通过对权利、权力的分配和调整,宪法关系才 确立起自己的秩序结构和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说,权利与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得以外化的基本形式。 ( 3)权利与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各主体法律地位的体现。在宪法关系中,权利 权力关系不仅是建立宪政秩序和法律联系的方式,也是确定各主体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
26、的唯一途径。一方面,宪法赋予公民多大的权利和怎样的权利,授予国家机关多大的权力和怎样的权力,以及规定其如何行使;另一方面,公民与国家的主体地位也在宪法关系的动态运作中得以体现,根据社会发展对权利和权力做出的调整,推动公民与国家的主体地位与相互关系向新的形态发展。 ( 4) 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和妥协是宪法关系运作的基本形式。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宪政社会和宪法关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这对基本矛盾相互作用的形式表现在:公民的权利要求和国家的权力要求得到对方主体承认,而权利要求与权力要求的相互对立和抵触则要求适用有关宪法规范对冲突进行仲裁和协调,从而恢复宪法关系的稳定。这样通过对权力与权利冲突的调整,从而
27、维持着宪政秩序的动态平衡发展。 ( 5)权利与权力的互动关系推动宪法关系的发展。从微观上看,权利与权力在具体宪法事项中的运动是宪法关系运作的基本形式;从宏观上分析,权利与权力的矛盾运动是 宪法关系发展的基本动力。权利与权力关系的运转是宪法和宪法关系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而权利与权力的矛盾运动则必然促使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人民主权的回归。 二、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基本精神 (一)人民的主权者地位决定 (二)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 1)从国家权力的来源看。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主权和公民权利,其产生途径往往是人民通过宪法明确授予,所以宪法和法律在确认公民广泛政治社会权利的同
28、时,也构建了完备的权力授予机制,规定了普选制度。此外,公民直接参与创制、复决和罢免活动,也从根 本上体现了权利产生权力的形式。 ( 2)从国家权力的行使看。宪法主要通过法律制约、政治制约、社会制约等方式来监督保障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这就使公民通过各种行使权利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到国家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去。 ( 3)从国家权力的行使后果看。宪法关系确定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行使后果的控制机制,这在制度上体现为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形式上保证国家权力的合法运作,而且促使国家权力的行使产生积极后果。 试论“公民权利产生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为公民权利
29、服务 ,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 ( 1)实证法角度,宪法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制定的,因而是先有国家权力,然后才有宪法,然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受法制保障的公民权利; ( 2)自然法角度,宪法是权利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即是先有权利,然后才有宪法;而国家权力只能由宪法设定和授予,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不得行使宪法所没有明确授予的权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先有公民权利,然后才有国家权力; ( 3)宪政角度,国家权力有限,它只能在宪法明确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行使,遵循“法不许可即禁止”的逻辑,并只能为着人民同意之目的 而存在;否则,就构成对法制的侵犯,并最终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公
30、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界限,是制约国家权力的基本因素,国家权力必须受制于公民权利; ( 4)人权角度,权利必须受到保障;人权只受成文法的明确限制,遵循“法不禁止即自由”的逻辑,一切“法律明文所设置的界限”以外的限制,都意味着对人权的侵犯;国家权力是为保障人权而存在的,是公民充分享受和实现人权的基本的必要的条件;离开国家权力的有效保障,公民权利便只有回归到“自然状态”中去,回归到祈祷上帝保佑或私立救济的状态之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 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得以保障和实现的条件和手段。 三、国家权力的互相制约是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补充 第四节宪法关系的客体 一、宪法行为是宪法关系
31、的客体 ( 1)宪法权利行为和权力行为是宪法关系主体相互间及其与宪法规范产生联系的唯一领域 ( 2)宪法关系主体的权利和权力所指向的对象只能是宪法行为 ( 3)宪法和宪法关系规范的对象只能是宪法行为 二、宪法权利行为对宪法关系产生的积极作用 ( 1)创建一国宪法关系体系的基础 ( 2)引起特定宪法关系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 3)维持宪法 关系内部两方主体间政治力量平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 4)推动宪法关系发展的根本政治动力 三、宪法权利行为对宪法关系产生的积极作用 ( 1)维护 ( 2)引起 ( 3)制约 四、违宪行为 第八章 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第一节 宪法的价值 一、宪法价值概说 二、宪法
32、的基本价值 (一)人民主权 宪法对人民主权的实践作用 ( 1)宪法确认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赋予人民以最高法律地位 ( 2)宪法将人民主权外化和个体化为公民权利 ( 3)宪法构建起宪政制度、民主机制及其运行模式,为人民参与政治提供制度化途径 ( 4)宪法从一种类型想另一种类型、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推动 (二)宪政秩序 (三)社会发展 (四)社会正义 三、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 1)人权和民主是宪政社会区别于专制社会、宪法区别于前立宪社会各种法律的本质特征。这种区别体现在,宪法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严格保护人权作为立宪社会的基础和立宪社会所公认的宪法基本精
33、神。虽然一部宪法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如果失去了对人权与民主的价值 追求,也就丧失了宪法的核心原则,从而也就不能称其为宪法。 ( 2)宪法其他各项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人权、民主为基础。宪法的诸多价值在宪法的体现和保护上分属不同层次,而人权、民主则是这一体系中最基本的价值。表现在:宪法所促进的人民主权、宪政秩序、社会发展和社会正义等价值,无不以人权和民主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指引。如果宪法不能保护公民的人权与国家的民主,那么它所建立的政治秩序只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专制统治秩序,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本动力和实际意义,人民主权和社会正义也必然成为空谈。只有在确保人权和民主实现的情况下, 才能真正促进
34、其他价值的实现。 ( 3)宪法以人权和民主为最终归宿。从宪政社会的实践看,宪法建立一定的政治制度,维护一定的宪政秩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这种制度和秩序下,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人权和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因而宪法归根结底是人们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是为人权、民主这一核心价值,以及人们自身价值的实现服务的。 ( 4)宪法对人权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宪法规定并不断丰富着人权的内涵;另一方面,宪法对人权进行着严格的保护。这表现在宪法为人权的实现规定了各项政治、法律条件,当人权与
35、其他宪法价值的实现发生冲突时,必须以一定的方式首先保护公民的人权。 ( 5)宪法对民主的保护和促进主要体现在:宪法在保护自由、平等、安全等人权的基础上,规定了公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政治权利,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是民主的核心和基础;宪法确定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程序,如确立代议制度、选举制度等,使公民的参政权得以具体化和现实化;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机关产生和运作的基本规则,以保证 国家权力的行使遵循民主和法治原则,并最终向全体公民负责,等等。 第二节宪法的作用 一、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宪法规范通过调整宪法关系主体的行为从而最终对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 (二)特点:本质 统治阶级根本意志的现实化 对象 宪法关系主体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作用 积极或消极 发挥 依赖一定社会条件 二、规范作用 (一)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