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090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通过动物谚语透视中日文化差异(延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谚语之所以为人们喜闻乐道,经久不衰,一方面是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语言艺术性;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性。中日两国语言中动物谚语尤其丰富,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如何,常常表现在谚语中,反映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的一个方面。而中日谚语,无论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既相通又相异。文章主要通过中日动物谚语的比较,透视其中体现的中日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动物谚语;中日文化;差异 一、中日动物谚语对比 动物谚语是人们从与身边饲养或生活中常见动物相处的体验中总结、浓缩而成的。比如,我们常说“狗改不了吃屎

2、” 、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日语中例如窮鼠猫噛狗急反噬等。这些谚语当中占比重较大的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牛、马、猫、狗、鱼等。中日两国动物谚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是非常接近的。例如: (1)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日:虎穴入虎子得。 (2)中:逐鹿者不见山(专心求利,不顾其他) 。 日:鹿遂者山見。 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动物谚语意义2虽相同,但表达方式却不同。也就是谚语意思是相同的,但选取的表达对象并不同。 (3)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日: 鷹雀王。老鹰不在麻雀称王。 (4)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日: 鯛尾鰯頭。比起鲷尾更愿为头 (5)中:在家是条龙,

3、出门是条虫。 日: 内弁慶外鼠。在家凶如虎,在外懦如鼠。 (注:弁慶是日本古代的武将,后引申为强者的代名词。这里是指那些“在家里显得很强壮,什么都不怕的样子,可是一到外面,就像老鼠一样胆小”的人。 ) 汉语中用的是虎与猴、鸡与凤、龙与虫作比较,而日语用的则是鸟与蝙蝠、鹰与雀、鲷与鰯、弁庆与鼠作对比。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畜牧为主属于大陆型文化圈。而日本则以渔业为主,属于海洋型文化圈。可见,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生活环境深刻影响着各民族谚语的发展。 二、浅析同一动物在中日谚语中的对比 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不同的民族风情,这种民族风情的差异也强烈地体现着各民族对于某些事物的不同喜好憎恶之情,同时也代表着不

4、同的审美观。动物谚语在各民族谚语中的角色很好地体现出审美观的异同。 (一)以与“狗”相关的谚语为例 狗是人类从野生动物中最早驯服成家畜的动物。概略地说 ,新石器时代以后 ,狗就作为最早的家畜遍及世界各地。因此 ,狗在家畜中与3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中国有关“狗”的谚语根据其含义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狗为主人尽忠这一传统观念而产生的。这类谚语通常以:“犬”和“马”共同构成。例如:“犬马之劳” , “犬马恋主” 、 “犬马之报” 、 “犬吠非主 ”等;第二类是由狗是献媚主人 ,仗势欺人的卑劣畜牲 ,是低级肮脏、贪婪残忍的动物这一否定看法而产生的。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 “狗头军师” 、 “狗

5、仗人势 ”、 “猪卑狗险 ”、 “鼠窃狗盗” 、 “狼心狗肺” 、 “狗改不了吃屎” 、 “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 ”、 “狗眼看人低”等,多具有消极的感情色彩。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狗的厌恶之情 ,这一类谚语在中国有关“狗”的谚语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狗在日语中的汉字是“犬” ,日语谚语中,它扮演的却是忠诚、领袖、强悍的角色。例如:(1)犬三日饲、三年恩忘。养狗三天,三年不忘恩。 (足见其忠诚的程度) (2)犬猿仲。水火不容。(视“狗”的地位与“猿”相当) (3)犬歩棒当。上得山多终遇虎。 (将“狗”与“虎”相对等) 在日本几乎大部分人家都养狗 ,日本 NHK 广播民意调查中的数字表明 ,日本人最

6、喜欢的动物就是狗。日语中有关狗的含义丰富的谚语 ,也许正是由于日本人把狗作为自己的爱物从而细致地观察它们的习惯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 中国历来就把狗用作看家、狩猎、牧羊、警戒等,而很少饲养专门的玩赏犬。看家、狩猎等用途都很具体实在,所以即使说狗和人的关系比别的动物密切,那也只不过是因为狗比别的动物更有助于人类的生活。4而在人们的意识中 ,狗仍然同鸡一样只是一般的家禽家畜。因此 ,在中国的谚语中“鸡飞狗跳 ”、 “ 鸡犬不宁 ”、 “鸡犬不留 ”、 “鸡零狗碎 ” 等与“ 鸡 ” 相连的词语不少。这种用法在日语的谚语中几乎完全见不到。 (二)以与“乌鸦”相关的谚语为例 乌鸦在中国人看来

7、是晦气、不幸的象征,例如“乌鸦落枝头,人人见了都犯愁” 、 “天下乌鸦一般黑” ( 比喻不管哪个地方的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的坏)等。而在日语中,乌鸦的地位却并非如此,如(1) 濡羽色如湿了的乌鸦的羽毛一般(黑亮) 。表达的是乌黑亮丽。 (2) 頭白乌鸦变白马,头生角 ,表达绝无可能的意思。完全没有贬义。 三、浅析不同动物在中日谚语中的对比 以汉语的牛和日语的鱼为例。在汉语中通常将牛视为吃苦耐劳的代表,生活中表达感激时常用到“做牛做马” 。此外,把竭诚为民的好干部称为“老黄牛” ,把勇于创新的精英褒扬为“拓荒牛” ,还有鲁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谚语中也不乏对牛的勇敢、执着、壮实的赞

8、扬之情。如“牛角上挂稻草” ,比喻十分简单、容易;“初生牛犊不怕虎”、 “力壮如牛” 、 “黄牛犁地”比喻有计划地发挥作用。在日语中,更多的是用各种鱼来表达的。例如腐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甚至以鱼喻人,例如: (1)魚心水心将心比心。 (2)魚江湖相忘(人)相忘于江湖。 5(3)魚目水見身在福中不知福。 (4)鰯頭信心心诚则灵。 可见,在中国人的思想文化里崇尚“强、大、壮” ,而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弱小的事物代表的是逆向的力量,具有以“弱”示“强”的特质,一定程度上通过谚语向人们传达积极进取、厚积薄发的精神。 四、结语 各民族谚语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民俗习惯息息相关。正如日语谚语脱离不了海洋文化特

9、征。本文通过中日动物谚语的对比,分析了中日文化的一些异同。相同之处是都注重以身边客观事物为源,充分利用对其本性的描述。不同之处就在于除遵循各自客观的状况之外,日语谚语中“强大、强势”的代表并非为汉语中“大物” ,而是日本人眼中的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小物” ,无论以鱼喻人,还是以犬代虎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和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相符。此外,谚语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今后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先进.日本谚语汉译时比喻形象的处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2). 2 小学馆辞典编集部.辞典M.日本:小学馆, 2003. 3 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 连清.日语成语惯用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2. 5 杨诎人.日汉例解常用熟语谚语词典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66 佐岛群己.日本文化、社会、风土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娅萍(1981.09- ) ,女,陕西省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