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柯文历史观语境中的社会意识与文化摘 要:从柯文的思想和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神话的义和团事件 (以下简称历史三调 )一书中寻求历史解读与认知的方法;在对“历史三调”的解读中,品味历史解读中人的主体因素的影响作用;浅析历史的“真实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对社会意识与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柯文;历史解读;社会意识;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131-02 柯文在历史三调讲述的不只是义和团运动,而是如何认知、剖析、评价历史的问题。历史不是过往简单的堆积,而是加入历史学家、事件经历者和神话制造者的主体的能动意识。对待历史,可以百家争
2、鸣,可以有不同的认知方式、理解方法和评价标准;若解读历史,柯文之“历史三调” ,则是一副全新腔调。 “事件” 、 “经历”和“神话”三个基调、层次,本质就是对历史的三种解构,以事件总结历史,以经历分解历史,以神话粉饰历史。 历史三调把义和团运动作为例证,作为历史沙漠中的一粒细沙,让人们学会“从一粒沙中看世界”即通过对“事件” 、“经历”和“神话”的分析和研究,解构历史,从而更真实、有效地把握历史。解读历史,分析历史, “三调”层次上的历史状况,无论历史本身还是对历史加以人的主观性、带有社会意识形态色彩的因素的考量,都在呈现着不同群体、社会、民族、国家的社会意识,为不同的文化提2供了可以渲染、修
3、饰、美化的,令本民族自豪的平台,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和血液,使文化丰富多彩。 一、柯文历史观与“三调” 柯文历史观集中于历史三调 ,是对历史解构的方法总结。 历史三调借助对义和团运动的分析研究,着重对历史学家如何面对历史、把握历史、还原和再现历史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全书呈现认知历史的三个“音调”:即事件、经历和神话,侧重于在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解读、认知、塑造历史。强调对人的主体性在认知历史的过程中呈现的主观能动性的研究。在柯文那里,事件是指由历史学家对史料的把握和书写,以此来对过去加以解读:经历是指历史直接参与者来讲述过往属于自身的那段经历;神话则是指考察历史被不断被改造利用、神话化的过
4、程。事件、经历、神话是人们根据不同原则,带有主体性特征的认识和塑造历史的三种途径,反应不同的历史认知主体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方式和观念,表现出不同的音调。 二、品读“历史三调” “历史三调”昭明解读历史的可能性。 “三调” ,就是认知历史的维度。历史学家建构“事件” ,以叙事方式为主描述完整历史发展过程和时空序列,力求还原历史真实性。历史直接参与者参与对历史过程的“经历” ,一经诉说便会带有经历者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主观色彩。政治家和知识精英为主的神话制造者根据现实需要而构筑的历史是“神话” ,这种神话化的历史仍具有不确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三调”意味着解构历史的可能性,意味着借
5、助解构历史,创造历史3“神话” 。 “三调”呈现三个层次的认知主体(历史学家、历史参与者、神话制造者)对待历史的不同视角和态度,历史以此带有意识能动性色彩。事件的结果可以被历史学家和神话制造者掌握,因此他们比历史参与者更容易把握历史。但历史学家着重研究历史的复杂性、细微性和模糊性,发掘所谓的“历史真实” ,更加追求历史的真实性。神话制造者则是为了寻找政治、思想等资源,常常会用自己的方式认知历史,即片面看待历史,把历史个别特点、特性和模式归结为历史的本质,更加注重对历史的可塑性和利用价值的追求。历史参与者受时空局限,无法全面认知历史过程,但其却拥有直接参与历史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的“经历”为历史注
6、入丰富的内容。由此可见,历史是注入人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意识的。事件、经历和神话,以不同形式映照过去,建立在不同主体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意识之上,也反应出不同主题解读历史具有不同目的。历史学家目的在于了解和概括事件及其原因。历史参与者经历侧重于人们对历史加入自己的思想、感觉和行动。神话制造者,侧重于适应现实生活需要,把历史神话化, “神话”便成了社会意识和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历史三调展示了解读历史一种新方式,为我们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提供了一个途径。 三、历史解读基础上的社会意识与社会文化 什么是历史的真相?事件、经历还是神话?真相如同带着黑色面纱的阿拉伯女子站在你的背后窃笑,旋而,你转身回过头去
7、,她又跳进了黑暗中。历史真想难以把握。历史的真实性,在历史学家眼里是要竭力4无限接近于历史真实,力求全面地、客观地、准确地把握历史原貌;同时,历史客观存在,无法消灭,历史的真实面貌等待人们不断探究,它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让其“不曾发生过” 。这种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不同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加入不同人的主观意识色彩;不同历史时期对待同一历史会有不同的历史解读;不同社会阶层对待同一历史也会有不同见解、态度。这里,给予其定义为“历史的不确定性 ”。 历史解读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以历史解读对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影响及解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为前提加以论述的。这一论述过程是在历史“相对真实性”
8、与“历史的不确定性 ”的辩证分析基础上展开的。历史是可以被解构的,因此可以被装饰,甚至被美化。一事情,当它已经过去,那么就可以说该事件是历史,可是这个历史是有多面的,首先,完整的事件本身,这是历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其实也只能是无限趋近而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其次,经历过该事件的人的感受,这包括了两部分人,一是参与该事件的人,二是看到该事件的人,假定经历者都是诚实的,也不可能真正还原事件,叙述者总会根据自己需要修改事件本身,即使不做修改,其实叙述时候的取舍本身就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于是就有了事件相关的神话,神话可能是当事人参与创造的,也可能完全是后人创造的,为了某种需要,通常是政治需要。该事件可以替换
9、成其他任何历史事件,只是作为工具和载体出现,甚至连它本身是怎样都不重要,事件本身已虚无化了。因此,我们无论怎样科学地分析历史、全面的掌握史料,批判性地扬弃“神话”化的历史,我们都不能拒斥人的主观价5值、立场态度的意识色彩的苑囿。 由于人的主观立场和价值的不同,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已经具备了“不确定性” 。当我们试图并努力还原历史真实时,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立场,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态度,因此我们的意识因素赋予了历史“不确定性” ,于是历史就变成了“可以任意被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在不同的主体视野中呈现不同的态势,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不是可以任意改变的。不是因为你否定它的存在,它就不存在的。
10、面对历史我们只有可以粉饰、评价它的权利,却没有消灭它的能力。我们可以随意打扮历史这个姑娘,但我们改变不了这小姑娘是女性的事实。历史的真实性永远摆在那里,任由不同的人去评说和粉饰,人们总是在不断追求接近历史的真实,尽管我们不断对其打上主观烙印。因此,历史的真实性停留在“灯火阑珊处” ,等待着不同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 。历史的真实就在于我们可以认识它、粉饰它、利用它,让其凸显我们的人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们却无法消灭它。于是后来者之后的后来者继续可以粉饰它,神话它。因此,历史的真实性在于它已发生,不能改变和消灭,真实存在;历史的“不确定性”在于人们可以认识历史,对待历史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对
11、历史的解读和解构中获取意识的、思想的、文化的养料,也可以有不同的立场和见地,锻造我们自己、甚至是民族的思维。同时,对待历史的定位和评价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的状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需要成了定位历史的标准。历史本身就可以解读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因为它在不断被不同主体思想意识渗透与融入。 6历史的“不确定性”创造文化。这不是一个谬论。如果历史是一个“死”的客观事实,不可以加以评价,无法进行解读和解构,人们只有仰视它的机会,那么历史也不会成为历史,会被人们选择遗忘。历史的“不确定性”可以让我们民族有反省历
12、史的余地,有可以追溯民族精神起源的源头,有我们创新文化的平台。这种“不确定性”虽然来源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却为我们总结、继承和创新我们的文化提供可能性。我们因为可以解读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我们民族的精神,国家的文化,地域的风土人情,人的思想道德的文明财富。我们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分析品质与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不论过程是甘甜还是苦涩,我们都在锻造民族的灵魂,打造国家的、社会的“精气神” 。所有这些都在起着不同的作用,为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的发展注入力量。 同时历史的“不确定性”还应该理解为对待历史我们不可以找寻出具有不变的、固定下来的结论或评价。这也同时为后来者之后的后来者创造自己社会需要的“神话”留有可能和机会。我们的发展是要在一定的“信”的基础之上,我们什么都不信,没有信仰之动力的民族是可怕的。同时我们还是需要有共识的,每个人“各自为政” ,只能一盘散沙,民族之力量何以凝聚。对待历史的解读反映了一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意识。历史的解读始终带有社会意识和文化的烙印。历史创造文化,“神话”历史,有助于我们树立民族精神之魂、打造“信仰之神” ,为不断传承的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7苏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