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略论尼采的“上帝死了”【摘 要】 “上帝死了”是尼采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颠覆了西方基督教道德和传统的价值,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走向。文章从“上帝死了”提出的背景及具体过程入手,详细地阐明了提出“上帝死了”命题的实际内涵和旨趣所在,并最后分析了此命题的意义和对当代伦理价值观建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尼采;上帝死了;超人;虚无主义 尼采是一位极富争议的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雅斯贝尔斯说尼采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 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
2、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本文将着重探讨尼采思想中最具革命性、批判性的命题“上帝死了”提出背景及提出的具体过程,并试图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一、 “上帝死了”提出的背景 “上帝死了”是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提出的重要命题,他这样说道:“上帝死了,但是人们同样也会提供千年之久的洞穴来展示它的幻影。 ”关于这句话 的含义,他随后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一个疯子大白天打着灯笼,2在市场上不停 地叫喊我找上帝 ,正好那里聚集着许多不信上帝的人。于是这个疯子闯入了人群中:上帝去哪儿了?他大声喊道, 我要对你们说!我们已经杀死了他你们和我!我们都是谋杀犯!”尼采借疯子之
3、口振聋发聩地宣告了基督教上帝的死亡,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一阵风暴。但是其实早在尼采提出这个命题之前,上帝已经“垂垂老矣” 、 “行将就木”了。 在实证科学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基督教上帝创世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普通成员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动摇了上帝存在的根基,人类并非上帝所造而是在慢慢进化过程中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上帝在人类的发展序列中显得多余。这时,在实证科学方面上帝已无立足之地,虽存犹死。在哲学层面,康德掀起了“哥白尼”式的革命,认为上帝等形而上的命题不能为理性所证实,从而将上帝请出了理性的庙宇,仅仅在不可知的物自体领域保留了上帝的一丝丝喘息之地。黑格尔
4、在“谋杀”上帝的路上走的更远,他在写于 1802 年的信仰和知识的结尾处断言:“新时代的宗教赖以为基础的情感是:上帝本身死了。 ”在精神现象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谈及苦恼意识时,他写道:“它痛苦,而这种痛苦能够用下面这句冷酷的话来表示:上帝已经死了当谈到神圣本质的外在化即它转变为肉身和死亡时,黑格尔又指出:“这样的死正是感受到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的苦恼意识的痛苦情感。 ” 由此,上帝在实证科学及哲学层面事实上已经奄奄一息,尼采顺应3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冷酷无情地给予了上帝最后一击。他庄严的宣告:“上帝死了永远死了!是咱们把他杀死的!”就这样,上帝真的死了! 二、 “上帝死了”命题的内容 “
5、上帝死了” ,但是上帝因何而死?也就是上帝的死因,这是摆在尼采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尼采认为上帝死于三个原因:第一,上帝死于对人类的同情。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这样写道:“从前魔鬼这样对我说过:连上帝也有它的地狱,那就是他对人类的爱。 最近我又听到这样的话:上帝死了;上帝死于他对人类的同情。 ”为什么对人类同情会导致上帝的死亡呢?尼采作出了如下回答:“一切创造者都是铁石心肠。既然上帝没有这样的铁石心肠,他太多愁善感了,所以,正是这种情感上的折磨导致了上帝的自然死亡。 ”这种无谓的同情导致上帝“渐渐衰老他衰弱地坐在墙灶之角落,恼恨于他的孱弱的两腿,恼恨于世界之疲倦、意志之倦怠,最后有一天为
6、他的太多慈悲而窒息。 ” 第二,上帝死于丑恶的人类之谋杀。人类为何要谋杀上帝,这和上帝的无所不知有关。尼采说:“他不能不死,他以无所不知的眼睛观看,他看见人类的深处,看见一切他的隐秘的耻辱和丑陋。他的慈悲不知耻;他爬到我的最污垢的角落。这最明察,最深入,最慈悲的人不能不死上帝明察一切和人类:所以他不能不死!这样一个见证人不死,是人类不能忍受的。 ”如第一条原因所述,上帝对人类有着过多的同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以至于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恶行都逃不过上帝的法眼,这样的一个见证人类罪恶的见证人,人类是无法容忍其4存在的,因此必须要将其杀掉。上帝与人类交锋了若干回合,由于上帝的不忍和人类的残忍,上帝终
7、于倒下了,成为了一具尸体。 第三,上帝死于无能。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世界和人类的创造者,但是上帝并不仅仅只有创造的使命。自从亚当夏娃从伊甸园堕落以来,上帝便肩负起了救赎人类的使命。而上帝的这个救赎的使命,在尼采看来根本没有实现过。人类的历史时常充斥着丑陋和罪恶,以至于尼采认为“真的,人类是一条污浊的河流” 、 “这种人是什么?是各种疾病的聚合体,他们经过精神而扩展到世界上,以便获得劫掠品。这种人是什么?是扭作一团的野蛇,彼此无一刻安宁,它们向前爬行着,以便在世界上为自己获得劫掠品。 ”现世层出不穷的丑恶,使上帝的救赎在尼采看来显得滑稽而可笑。既然上帝的使命是救赎人类,但是事实上人类并没有得到救赎,
8、那么上帝就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上帝的死因不是因为外在,恰恰是因为上帝自身的无能所致。 尼采完成了对基督教上帝的摧毁,但是尼采的旨趣并不仅仅在于破坏,而是旨在重建。上帝既然死了,那么用什么来替代上帝呢?尼采清理了精神彼岸的地基,以“虚无主义”为手段, “权力意志”为核心构建的“超人”哲学来替代不朽的上帝。正如他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四卷第 73 节中所说:“上帝已死:现在我们希望的是,超人降生!”而超人到底是什么?尼采并没有给超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做过一些关于超人的描述。 “要能够有意识地、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人的力量,因为它能够创造出超人。 ”也就是说,尼采对无限扩展人的
9、能力从而可以塑造出超人是深信不疑的。 “人是非动物和超动物;5较高级的人是非人和超人,这样就可以联系起来了。随着人一次次向伟大和崇高的步步跃升,他同时也进入到了深邃和恐怖。 ”超人并非超然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一种存在,相反,他与人有着诸多内在联系一一人不断地向着崇高和伟大迈进,不断地以它们为自己提升和奋斗的目标,经由“深邃和恐怖”之境后,人就极其接近或趋近超人了。从他关于超人的众多论述中可以得知,超人是一种比现在的人类更高级、更完美的生物类型。做超人意味着努力做一个强者,不断强大自身,完善自身,超越自身。做超人就是“上帝死了”之后,人们在现世的精神皈依之所在,不用企盼外在的上帝救赎,只要高扬自身的
10、“权力意志”向着“超人”的道路不断进发就能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 “上帝死了”的意义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上帝死了”的命题的意义有着经典的阐述,他认为“上帝死了”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超感性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力。它不再有命力了。形而上学,即被尼采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哲学已经终结了。尼采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形而上学即对于他说来的柏拉图主义的对立物” ,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二元分立的形而上学原则经由尼采的批判和否定,变得分崩离析。另一方面“这种虚无展现出来了。在这里,虚无意味着: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已经不在场了。虚无主义,这个所有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已经站在门前了” ,尼采的“上帝死了”意
11、味着“虚无主义”历史运动的到来。 “虚无主义”拒绝一切的道德权威,在失去了“上帝”的指引之后,人没有像尼采预想的那样成为“超人” ,而是像失去了父母的孩子一样游荡、飘零。彷徨、失落、徘徊6成为 20 世纪西方人的普遍心态。 当然把 20 世纪西方世界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这笔账算到尼采的头上,未免有失公允。 “虚无主义”并不是尼采或某个个人的产物,而是西方哲学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在当代从“重估一切价值” 、 “高扬生命意志”的纬度来挖掘“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批判性含义,对当代的伦理价值观建构有着重要的范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尼采.快乐的科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2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6. 3 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 海德格尔.尼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 陈永国.尼采哲学的幽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 周国平.尼采于形而上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8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张平(1989- )男,湖北随州人,黑龙江大学伦理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