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166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摘 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重视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偏重于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致使我们的教学总是达不到新课标的预期。于是,怎样将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便成了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本论文拟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入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着力探讨教学过程中情感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过程 情感渗透 导语 朗读 疑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45-02 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

2、、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且复杂的体验活动。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1列宁也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 2可见,情感教育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3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大都在 12-15 岁,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家长们把过多的精力投注在对物质的追逐上,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身心关切,造成了他们内心的空虚、苦闷和彷徨,充满对真、善、美、爱、亲情、友情等的渴求。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教2师,如何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落实新课标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

3、观上所提出的要求,就成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摇篮,它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的指引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新课标曾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 “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切实满足学生对情感的迫切需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就必须将情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里根据语文学科情感教育感染和熏陶的特点及学生情感趋向的心理特征,就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谈几点

4、看法。 一、巧设导语,营造氛围,建构契合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 所谓“文章合为情而作”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依据特定的情感创作出来的,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因此,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前,教师就要紧紧抓住文本的情感特征,巧设导语,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教学亦是如此。大量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之初,用上一条精心设计的导语,能够即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处在一种“我要学”的状态下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 那么独具特色的导语从何而来?从情感中来,以情感作为

5、敲门砖,以情击情,这样才能叩击学生心灵。再配上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3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创造符合作者创作心理的学习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文本内容的期待,真正树立起学好语文知识的自信心。而事实上,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便能自觉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融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在一个国度里面,是由两个纺织工用双手织出来的。请大家看!这是一件举世无双的,非常华丽而又精致的衣服,你们看见了吗?(生答:没有!)不会吧!再看一看!(真的没有!)噢,那我

6、觉得我这个手上搭着的东西就是一件非常轻柔的衣服啊!看见没有?(没有)可是啊,有一个人却穿上了这件衣服。他是谁呢?(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真聪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他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了丑。那么今天呢,我需要同学和我一起去揭开这个骗局。配上滑稽搞笑的动作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师将童话的情节精彩重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情感便能在这动作和语言的牵引下自然地被激发出来,也就能够促使其很快地融入皇帝的新装的学习氛围当中。相比生硬传统的作者导入,或是一语带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扉,提起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这样就做到了从情感出发,创造

7、生成新的情感。 二、朗读课文,融情入声,于有声语言中体味无声的情感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把视觉的文字语言变成听4觉的有声语言。在把文字符号变成朗读者带有感情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时,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三分诗,七分读” ,这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练习之中。应该知道,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当然,不同类型的文章,它所依据的情感是不同的。如读观沧海时,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曹操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读春时,则要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景象,从朗读

8、中重现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画面,体验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应当注意的是,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学时,需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类型,把握好朗读的语气、节奏、停顿、重音等,适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此将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 事实证明,恰到好处的声量,能够创造充沛而浓郁的情感氛围,充分展现和延伸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整体感知过程中,收获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契合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如:在品读杜甫的春望时,当了解

9、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后,然后反复朗读,深入分析作品,无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打动心扉?当读到鲁迅的孔乙己时,有谁不为孔乙己受人奚落,拖着一条断腿的悲惨处境深感同情?对丁举人的蛮横霸道,心狠手辣的举动而愤慨,对掌柜认钱不认人的冷漠而寒5心。这所有的疑问和惊叹,以及由此激起的或感慨,或同情的情愫,都是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所获知的。不难看出,容情朗读课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更能促使其形象感受到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情” 、 “景” 、 “意”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优化教学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

10、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深情并茂地朗读,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可以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悦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可以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当然,要想有效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老师的朗读,分析说明是不够的,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朗读,才能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课文的内在意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染陶冶。 三、紧扣文本,巧设疑问,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 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的似高山飞瀑,撞击着学生的心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些是直抒胸臆,字里行间奔腾着激情;有些则含蓄蕴藉,需仔细品味,方能领会其中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作品中作者急剧奔放的情感较

11、易把握,也较易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但对那些看上去似乎无情的语言往往容易忽略。应该知道,文章的真正品味实在细微之处,于风和平静中见壮阔波澜,此谓之情隐处。如果教师采用巧妙设疑的方法,以疑启情,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定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组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6险阻,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 ,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

12、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学生七嘴八舌地,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一来,人人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人物的讨论中去,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可比教师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地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

13、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一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与和谐。 ”4因此,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切实把它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算是成功,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建民.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系统J.通化师院学报,2004, (9). 2列宁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73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张新村.激发情感 感悟美好J.中学语文园地,2002,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