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762099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摘要: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而加强技术创新动力又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所在,所以研究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技术创新资金不够、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和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增加技术创新投资、完善用人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意识和控制技术创新风险。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动力 0 引言 如今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体现在技术创新上面。像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并因此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众多企业

2、中,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有韩国的三星,美国的通用电气、IBM、微软等,日本的佳能、松下、东芝等。不少大企业虽然已经拥有了资金、品牌、销售渠道等优势,但就是因为自身技术创新不足而被小企业挤垮了,比如佳能在复印机市场打败了施乐,索尼在彩色电视机领域打败了美国无线电公司。这足以看出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2012 年 9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私营企业有 1059.8 万家,比去年增长了 12.6%;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是 29.8 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 21.3%;民营经济占 GDP 的 60%以上。虽然民营经济持续发展,但发展2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

3、技术创新动力方面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并研究出增强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有效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1 文献简要回顾 技术创新理论的创始人是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认为创新能够使企业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熊彼特主张技术推动模式,即技术创新的动力是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市场推动的。而美国的另一学者施穆克勒则认为正是市场需求推动了技术创新,他从研究中发现投资和技术创新是同时存在的,并且技术创新一般都是在投资之后发生的。加拿大的学者木罗等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做了相关调查,其中有 18%的企业是技术自身发展促使了技术创新,26%是市场需求动力,56%是双重动力。后来的研究不断加入新的技术创新动力

4、,比如政府的创新支持行为、企业家对创新的偏好等。 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暨南大学的胡霖等学者以广东省的民营科技企业为例,对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学者还对江苏和温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析。费孝通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首次提出了“苏南模式” ,该模式是江苏省苏州、无锡等地区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一种方式,乡镇政府主导企业的发展。 2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产权明确,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所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有很强的企业责任感。而且在3民营企业中,管理者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就是科

5、技人员,既是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又是技术创新的实施者。管理者与科技人员一起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可以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民营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管理层级少,经营比较灵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技术创新。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使得民营企业内部信息传递速度快,能较快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民营企业有很多进行技术创新的优势,但是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存在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企业都十分注重技术创新,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与发达国家投入巨额研发费用不同的是,我国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明显做得不够。民营企业注重短期效益,而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需要市场反应周期的,

6、因此会出现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现象。 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存在的问题有:技术创新资金不够;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首先,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不够雄厚,能投入技术创新的资金是有限的。而且民营企业的信用度没有国企高,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融资。虽然政府因鼓励技术创新而提供资金支持,但是获取政府的支持也是不容易的。其次,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要么是在高校、研究所,要么是在国有企业里面,一般的民营企业都很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个别民营企业即使有技术创新人才,也不是特别重视人才激励,造成人才流失的问题。再次,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缺乏长远眼光,追求短期效益,不重视

7、技术创新。管理者的不重视导致下面的员工也会认4为技术创新并不重要,对技术创新人才不尊重,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影响技术创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民营企业因规模小,所以分散风险的能力比较差。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创新成果外泄、在其他企业之后才出成果、中途资金链断了等风险。而民营企业又缺乏应对这些风险的经验,一旦出现了这类问题,企业可能就倒闭了。考虑到这样的后果,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选择规避风险,对技术创新产生了一种恐惧。 3 增强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 3.1 增加技术创新投资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增加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政府的科研投入占整个国家的

8、科研投入的 50%以上,而我国政府的科研投入比例只有 30%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因此,我国政府应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帮助财政有困难的民营企业。政府还可以通过降低创新税收来激励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少民营科技企业的增值税负担竟达到了 80%。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为了保障技术创新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应强制性地将固定比例的企业收入作为技术创新基金。另外还要有专门的技术创新资金小组来负责企业的创新融资,既包括监督企业收入的一部分是否转入创新基金,还要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及向政府申请创新基金,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链不会断。 3.2 完善用人机制 我国有不少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而家族企业最大的缺点

9、就是任人唯亲,缺乏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要想让企业长远地发展下去,就得通过正式招聘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并对员工进行培5训,使其更加了解企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动。企业还要为技术创新人才提供专家授课,以及出国进修、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使企业不断与时俱进。除了将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企业之外,还得留住人才。有的企业因对创新人才激励不够,他们在企业内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就跳槽了。所以企业应该采取多种奖励方式,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有直接加工资、技术成果提成、创新奖励股等方式,在进行物质奖励的时候不能无差别化,容易导致搭顺风车现象的出现;精神奖励是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0、为根据的,为技术创新人员提供晋升和进修的机会,可自由选择。 3.3 加强技术创新意识 企业家在民营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行为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应该鼓励他们在办企业的同时去高校进修,比如 MBA 教学,这对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技术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也能加强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首次要确定企业的创新价值观,有了创新价值观之后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落实价值观。日本的一些企业建立了鼓励员工创新的制度,使员工的创新意识更强了,并让创新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3.4 控制技术创新风险 为了将技术创新风险控制到最小或者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成立一个专

11、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对该项技术创新的多种方案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选择风险最小的那个方案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还要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监控。另外一种降低风险的方法是将技术创新的任务委托给其它组织,比如高校和研究所。这样既可以减少投入资金,也可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64 结论 本文在介绍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以及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找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所在,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是因为技术创新资金不够、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和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可以从增加技术创新投资、完善用人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意识、控制技术创新风险这些方面努力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08):13-16. 2李慧春,王照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分析及其防范机制J.特区经济,2008(07):150-151. 3汤长安,李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02):24-27. 4王睿,杨海林,李佳.如何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J.商业时代,2004(12):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