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责任共担”机制构建: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分析【摘 要】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备的培养机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共担”机制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责任共担机制;利益相关者;本科应用型人才;机制构建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在培养机制方面正处于探索阶段,不少高校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亟待改善。
2、本文试图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本科教育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进行探讨,破解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的难题。 一、构建“责任共担”紧迫性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实践平台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过程中,实践环节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主要瓶颈。这一瓶颈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与用人单位对2于学生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从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教育资源、教育环境与教育管理运等因素的制
3、约。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高等院校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系统。 二、 “责任共担”的相关主体及其作用 (一)确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运用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及家庭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从应用型人才的功能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更为依赖,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直接受益者,因而也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相关的研究表明,学生本人及其家庭从教育当中的获益水平远远高于社会的收益水平,因此学生个人和家庭是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 (二)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
4、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作为权力部门在统筹协调、利益平衡方面的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该利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等政策工具,对政府本身、高等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其他社会主体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划分和规定。 高校、企业、学生及其家庭的主体作用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理应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3程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既是人才的收益主体,同时承担着人才的培养责任,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5、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其他社会主体的补充作用 不同的社会主体都承载者人才培养的功能,也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利益相关者。其他社会主体一方面可以起到评估和监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发挥调节和协调作用,促使产学研合作效率的提高。此外,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 “责任共担”机制的构建途径 (一)宏观层面的途径 仅仅依靠高等院校和企业单位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融合,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更加需要权力部门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和经济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则是实施宏观调控、指导协调、监督的必要保证,从而为“责
6、任共担”机制构建创造宏观的制度环境,具体包括以下途径: 1. 营造社会氛围。总体来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责任共担”的理念和实践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采纳,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应用人才的培养仍然被看作高等院校的责任。事实上,本科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发挥高等院校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包括政府、社会等其他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2.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促成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本科应用型人4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首先,要进一步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厘清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与此同时,要加强教育立法、劳动合同立法和
7、实施情况方面的监督检查,保证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此外,要建立健全有关校企合作方面的法规和政策,提高目前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化水平。 3. 完善管理体系。一是组建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决策机构,提高产学研合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引入产学研合作水平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第三方的评价和反馈,指导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协调二者的利益关系,加强规范二者的行为;三是要探索成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中介机构和咨询机构,实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国性、区域性和行业领域内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提高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的效率和效益。 4. 引入激励机制。首先,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逐步从公共财政支出中设立校企合作教育专项资金,
8、用于支持各层次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制度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挥棒,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修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对教师职称的评定应该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工程项目方面倾斜。三是要重视劳动就业资质认定和职业资格证书颁发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学生企业实习实训的参与程度的认定认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微观层面的措施 1. 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紧密的利益驱动关系。高校能为企业多大的发展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愿望就越强烈。一方面,高校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方面的智5力支持,帮助企业突破研发、生产、管理和经营方面的制约。二是
9、通过参与区域或行业内的校企合作,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三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效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例如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2. 激发内在需求。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在于二者之间的相互需求。目前,一些发展势头较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方面方面具有较多的合作需求。在产学研合作的大背景下,积极与高校寻求合作,培养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形成和维持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各类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特别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技术的企业员工的培养。
10、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对于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升级和换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切实激发企业的内在需求。3.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本科行实用人才培养的“责任共担”机制,首先要改革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制定适应各类校企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使高校的教学运行安排符合不同行业领域、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律,特别是要加大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是要建立弹性的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将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专业人才充实高校的教师队伍,弥补高校现有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方面和经营管理经验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将高校的教师选
11、派至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优化教师的知6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育教学技能,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4. 完善激励措施。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共担”机制,除了政府在法律政策、产业政策方面的措施,还应该注重企业和高校内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教师、企业员工以及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校该奖教师对校企合作的参与纳入年度考核乃至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企业要鼓励、支持高效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要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实习生的管理和培训。 参考文献 1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10-12. 2 王
12、连森,王秀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发展的境域转换J.江苏高教,2006(06):57-59. 3 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33-38. 4 苟建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建设的探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6):101-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NJUST GJ201304;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题“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力研究” ,项目编号:NJUSTCY 201307。 作者简介:杜建宾(1985- ) ,男,经济学硕士,南京理工大学机械7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教发展及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