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史名词解释补充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是第一次美苏冷战的 GC。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 年 6 月 18 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在 6 月 22 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 23 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 。6 月 30 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 1949 年 5 月达成妥协
2、。5 月 12 日封锁结束, “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经过谈判双方在解决了“柏林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 9-10 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 。1958 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
3、柏林危机” 。1959 年 3 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乔治凯南: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他曾被任命为美国驻苏大使威廉马歇尔布利特的助手兼翻译,1946 年任驻苏联代办,并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 8000 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并最终被美国政府所采纳的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也就是遏制政策,该政策对 20 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乔治凯南是位传奇色彩的外交家,直至去世之前,他一直都是美国外交政策方面最主要的思想家之一。有美国历史学家称,他是美国外交界最为传奇的人物。忠诚调
4、查法:在美国战后“反共”的旗帜下,杜鲁门于 1947 年 3 月 22 日签署了调查公务员忠诚的第 9835 号行政命令。它规定:凡参加或同情所谓“颠覆组织”的都作为不忠诚的主要根据。对 250 万机关职员、学校教员和研究人员等进行忠诚检验。2000 多人解雇和辞职。大量无辜人士受到迫害,使国家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 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
5、“”记马克。随后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柏林发行“”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其后下令将“”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 。此后,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苏联做出主要让步。1949 年月日封锁结束, “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没有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 9-10 月,东西 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
6、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 。1958 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 。1959 年 3 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塔夫脱-哈特莱法:为抑制和削弱工人运动,1947 年 6 月 23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7 年劳资关系法” 。它是由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和众议员弗雷德-哈特莱提出的,故名。该法是美国历史上典型的反劳工立法。它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的权利;禁
7、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禁止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工会举行罢工前必须先发出通知,规定有 60 天“冷却期” ,静候政府调查;法院有权下令禁止罢工;宣布原来关于工会问题的瓦格纳法无效。该法把美国劳工长年斗争所取得的成果剥夺殆尽。法案通过后,美国广大工人和群众掀起了强烈的抗议怒潮。日本国宪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占领初期制定的宪法。1946 年 11 月 3 日公布,1947 年 5 月 3 日开始生效。全文除前言外包括天皇、放弃战争、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会、内阁、司法、财政、地方自治、修订、最高法规和补则共 11 章,计 103 条。根据这部宪法,日本由战前具有浓厚军国主义、封
8、建主义色彩的立宪君主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在国家体制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宪法第二章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的提出,影响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旧金山体制:1948 年起,随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展开,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国对日政策由削弱转变为扶植。 1951 年 9 月 4 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 52 个国家参加,但是苏联、中、印、缅、捷、波、越未签字(参加) ,所以说是单方面的媾和。9 月 8 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 ,后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合约和美日行政协定 。1952 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
9、上继续受美国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 。孔塔多拉集团:是拉丁美洲反对外来干涉、主张和平解决中美洲争端而建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1983 年 1 月 9 日,位于中美洲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巴拿马四国的外长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专门就解决中美洲争端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协商,并通过了和平解决中美洲问题倡议 ,呼吁中美洲五国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直接谈判,要求一切外国军事顾问从这一地区撤出,停止向这里输送武器,表示愿为缓和中美洲局势、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集体出面进行调停。国际上把这四个国家称为“孔塔多拉集团“。孔塔多拉集团在积极的外交斡旋中,确立了排除外来干涉,反对把中美洲问题纳入
10、东西方对抗的轨道,由中美洲国家自己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本地区争端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提出了控制军备竞赛、停止武器输送、撤出外国军事顾问、禁止建立军事基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外国干涉、各国政府同本国反对派建立持久对话等一系列缓和中美洲局势的具体建议。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前 30 年起飞阶段,经济发展较快;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进入停滞阶段,被称为“失去的 10 年” 。90 年代以后,处于经济调整和深化改革阶段,发展中国家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滞涨: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在
11、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滞涨”是 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一方面,从 7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低于 50、60 年代的水平,西欧国家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其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不仅大大低于50、60 年代的水平,而且还低于美日的同期水平。这是“滞”的表现。另一方面,19741975 年的危机期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最高,达到 24%以上。危机过去之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仍是有增无减。1979 年的消费物价上涨
12、指数创战后新高。这是“胀”的表现。80 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的经济滞涨较之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初期有所缓解,主要是“胀”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西方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在“滞”的方面,即生产低速增长、高失业率这方面,矛盾仍然很突出。1986 年,欧共体 12 国的平均失业率高达 11.5%。之所以出现“滞涨”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过度地采用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需要,经过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的实践,被大多数人接受。战后,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定程
13、度上是用国家政权力量人为地扩大市场容量或者抑制生产,以便缓和生产和市场的尖锐矛盾。这样做的结果有两个。一方面,确实在战后近 30年的时间里推动西方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减少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导致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不仅把巨额国债留给下一代,同时,高利率、高税收和高赤字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患。因此, “滞涨”危机的出现表明凯恩斯主义的“能量”已经耗尽。为了寻找摆脱危机的方法,西方经济理论界再次活跃起来。不少保守主义经济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严厉批评,认为国家干预政策是造成周期性生产下降、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剧增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新的对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说就是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学
14、派的理论。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勃列日涅夫在 1968 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该主义虽然以勃列日涅夫命名,但实际上是当时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宣传大权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成果” 。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
15、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 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68 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权论,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作辩护。1979 年,在阿富汗亲苏政权倒台后,苏联又出兵侵略阿富汗。 批评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对勃列日涅夫主义进行
16、批评和谴责。1968 年 8 月,南斯拉夫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提出对对苏联的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等内容加以谴责。1968 年 11 月,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指出“限制或放弃华沙条约某一成员国的主权的理论(即有限主权论)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 1968 年-1969 年,中国的两报一刊社论批判勃列日涅夫主义为霸权主义,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强盗理论” 。世界史大题第三章10、试述二战后日本在美军占领下的民主改革1、背景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1945 年 9 月初,美军完成了对日本本土的占领。 在东京设立了盟国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部,最高统帅是道格拉
17、斯.麦克阿瑟。2、民主改革的内容:(1)开展整肃运动 逮捕了主要战犯。 1946 年 1 月成立了由美、英、中、苏等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法庭,战犯进行审判。 解散日本军队,解散各种名目的法西斯社团,罢免各种法西斯分子的职务。(2)制定新宪法1946 年 11 月 3 日日本颁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代替了 1889 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和旧的日本帝国宪法比较起来,新宪法有这样几点明显的进步:A、削弱天皇的权力美国处理日本天皇的方针是:剥去天皇神圣的外衣,化神为人。剥夺天皇的军政大权。保留天皇制。所以新宪法中保留了天皇制,认为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又明确规定天皇无权干预国政。B、从帝国变成了共和国新宪
18、法规定:日本实行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国会内阁制。C、增加了日本国民的权力新宪法规定:一切国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废除了贵族的特权身份;县、市、镇、村的长官由居民选举产生。废除了具有家庭天皇制性质的父兄家长制。规定男女平等。D、和平宪法宪法严格规定:“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必须为文职人员” ;日本“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战争” , “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战斗力,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因此这部宪法被称为“和平宪法” 。与明治宪法相比,1946 年日本国宪法是一个进步:消灭了君主专制主义,协调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使日本跨进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
19、主时代。(3)农地改革A、原因: 明治维新时,农村中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没有实现,仍保留了大土地所有制。二战后农民运动高涨,有发生暴动的趋势。B、内容 从 1945 年到 1950 年,农地改革先后进行了二次,主要内容是:国家征购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征购在村地主的超过 1 町步(15 市亩)的土地;征购自耕农超过 3 町步的土地;征购的土地由国家出售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还规定:地租用现金交纳。 C、意义改变了日本农村的阶级结构和土地所有制的关系。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自耕农成了农村中主要的力量。促进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由于得到土地,从地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20、,愿意在土地上投资;农民收入的提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4)解散财阀A/战前日本有 10 大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鲇川、浅野、古河、大仓、中岛、野村) ,这些财阀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是战争的罪魁之一。B/二战后不仅是日本人民和其他深受压迫的亚洲各国人民强烈要求解散财阀,美国垄断集团也要解散财阀从而消除对自己的威胁。C/解散财阀的措施: 美国占领当局首先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财阀的总公司,逮捕了池田成彬、鲇川弋介等财阀最高领袖。 1946 年 4 月成立了“持股公司整理委员会” ,将财阀所属公司的股票公开出售给非家族的人。 勒令财阀所属主要公司的领导人一律辞去领
21、导职务,禁止他们在 10 年内重新任职。同时任命了一批新的非家族成员到企业的重要岗位上去。 1947 年制定了“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 。目的是把垄断企业分割成较小的企业。D/解散财阀的影响:改革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结束了日本垄断企业中世纪的、封建落后的管理形式;消除了极端排外的家族垄断,加速了资本的社会化;为大批新企业的产生和新一代有才干的管理人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因而对日本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强制手段破坏垄断,必然削弱日本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E/冷战发生后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政策:1948 年前后,国际形式发生变化,
22、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 180 度的转变,从打击日本垄断资本变为积极扶植日本。于是美国占领当局停止了排除集中法,因为“日本企业的过度分割会阻碍日本工业的发展” ,不利于美国在远东的战略目标。原来被指定为“排除集中”的325 家公司,除对其中的 18 家作了各种处理外,其余都不再追究。同时许多被捕的财阀领导人也都被释放。日本的财阀相继复活。3、美军占领下日本民主改革的意义: (1)完成了百年来日本资产阶级所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使日本跨入现代资产阶级的民主社会。 (2)奠定了此后几十年日本社会的基本格局。 (3)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1、试述西德的“新东方政策” 。A、背景战后德
23、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奉行哈尔斯坦主义。哈尔斯坦主义:联邦德国代表全体人民包括东德人民;德国东部边界不是最终边界;西德同苏建交不意味承认东德,如有第三国承认东德,将会被视为对西德的不友好行为。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在 60 年代出现变化,开始酝酿新东方政策。 原因:斯大林逝世后,两大阵营的关系逐渐缓和;苏联在 1955 年 9 月 8 日与联邦德国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B、新东方政策的目标其制定者是社会民主党的领袖维利勃兰特。目标: 改善同苏联的关系; 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 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C、新东方政策的内容4 个条约:1970 年 8 月 12 日莫斯科条约德-苏:
24、1、维护和平缓和,保证不使用武力;2、承认欧洲疆界不可侵犯;3、承认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力;1970 年 12 月 7 日关于两国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德-波:1、奥得-尼斯河边界不可侵犯;2、相互保证不使用武力;1971 年 9 月 3 日四方协定苏-美-英-法:1、各方保证不在西柏林使用武力;2、西柏林与西德的通道应畅通无阻;3、西柏林不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1972 年 12 月 21 日关系基础条约德-德:东西德过境交通问题,双方居民访问旅行问题达成协议。D、新东方政策的成果德苏关系得到改善,德苏贸易迅速增加。1973 年 9 月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1973 年 12 月联邦德国先后同捷
25、、匈、保建立外交关系。E、新东方政策的意义反映了同时促进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第四章1、试析苏南冲突的原因1、冲突的根本原因:斯大林企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南共,无视南共有权按照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处理国家和党的事务的权力。2、以铁托为首的南共进行了坚决的抵制。3、斯大林采取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手段,企图迫使南共就范。经济封锁:1948 年 3 月 1 日,斯下令撤退全部苏联专家;中断了和南的贸易;强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断绝和南的全部经济联系。政治上进行孤立:1948 年 6 月 20 日,情报局在罗马尼亚召开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
26、议 ,将南共开除出情报局。军事上:在南的边境上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甚至派人暗杀铁托。南共受到了来自东、西两方面的压力。影响:一方面给南斯拉夫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迫使南斯拉夫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率先走上了改革的道路。2、试述南共在建设具有南斯拉夫特点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及在政治经济方面所进行的实践。南共由最初的迷惑、不理解、愤慨,转向用马克思主义重新审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利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党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探索南斯拉夫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首先是批判:南共对苏共的批评集中在二个方面:政治、经济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取代了列宁的布尔维克精神。具有帝国主义色彩的大
27、俄罗斯主义。然后是创新:南共领导人在资本论中发现了社会自治思想。接着是实践: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南共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自治。社会自治分二步走:第一步是工人自治(1950-1963):1950 年 6 月 27 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关于工人集体管理国家经济企业和高经济组织的基本法 ,将工人自治在法律上肯定了下来。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的主要特点: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开的。 在实行工人自治的企业中工人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的变化:指导性计划体制取代指令性计划体制并适度引入了市场机制。 联合劳动组织。第二步是 社会自治(1963-1970)1963 年 4 月 7 日南
28、斯拉夫新宪法对社会自治作了明确规定:“劳动人民在一切劳动组织实行自治,即不仅在经济组织中而且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事业机构中实行自治” 。社会自治的特点: 社会自治的基本自治单位叫地方共同体。 在整个社会实行社会主义自治民主制。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1、艰难的改革:南斯拉夫的改革经历了极为艰难曲折的路。在改革过程中修改了 5 次宪法,13次改革经济体制,5 次修改教育制度,颁布了 10000 多条法律,其间也发生过学生和工人的骚动。铁托领导下的南共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既排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又排队了来自内部的左、右干扰。2、外国的压力社会主义国家全面断绝了与南的
29、经济和外交关系。资本主义世界想趁机将南拉入西方阵营。3、排除“右”的干扰主要来自吉拉斯。4、排除“左”的干扰来自当时的国家安全部门的负责人兰科维奇。改革的成就:南的自治制度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经济发展速度一度相当高,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6.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 1945 年的 100 美元增长到 80 年代的 2800 美元。南已由战前的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一个中等发达的工业国。铁托将这些成就归功于自治制度。由于自治制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铁托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3、论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为什么改革政治上: 存在大量冤假错案; 官僚主义严重; 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农业相对落后;改革的内容 政治改革: 清除贝利亚,解散内务部。 清理冤假错案。 批判个人迷信。对斯大林的批评主要有两次: 苏共 20 大(1956.2.14-24)、 苏共 22 大(1961.10.17-31)。4、简述赫鲁晓夫的“三和” “二全”政策。5、以波兰、匈牙利为例试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6、试述布拉格之春发生的背景及其行动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