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合理分配结构、调动各要素积极性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客观要求。因此,着重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偏低的表现及变化趋势,分析劳动报酬偏低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提出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的措施。 关键词:初次分配;劳动报酬;比重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73-02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2、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对于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降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解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状况。按收入法核算的 GDP 可细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种要素收入。其中,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所得,生产税净额是政府所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是企业所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总量和结构看,收入分
3、配长期以来向政府、企业倾斜,而作为居民收入主体的劳动报酬增长滞后、比重偏低。据有关研究,19922007 年,国民总收入增长了 8.44 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收入增长了 9.36 倍,企业收入增长了 10.36 倍,居民收入增长了 7.66 倍。从分配结构来看,19922007 年,政府所得比重从 15.53%上升到 17.05%,上升了 1.52 个百分点;企业所得比重从 19.06%上升到22.95%,上升了 3.89 个百分点;居民所得比重从 65.41%下降到 60%,下降了 5.41 个百分点1。数据显示,近年来,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居民收入增长,并且超过了国
4、民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则低于国民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初次分配格局中,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都在上升,居民收入比重却在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从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结构看,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的。在 2002 年以前,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均在 50%以上,2002 年为 50.92%,2003 年下降到 50%以下,到 2007 年则已经下降到 39.74%,20022007 年 5 年下降了 11.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反映资本净收入的营业盈余在 2002 年为 19.36%,到 2007 年快速上升为 31.29%,5 年上升了 11.
5、99 个百分点;在这期间,反映政府收入的生产税净额也是逐渐上升的,从 2002 年的 14.04%上升到2007 年的 14.81% 2 。数据显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呈现为“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 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的影响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从短期看,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正能量。比如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就提高了资本利润率,从而吸引了大量外商到中国投资。外商大量投资缓解了我国资本不足的矛盾,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但从长期看,
6、劳动报酬占比偏低的消极影响则日益显见。 (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会削弱经济发展的动力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出口,然而近年来,由于国民收入长期偏向于政府和企业,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导致消费者货币支付能力下降,消费乏力。一般来说,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者,扩大消费应该多在这些人身上努力。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动报酬,然而收入过低,他们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无力维持子女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所需的费用,生活成本之大自然会削弱他们消费的动机。而且当前我国存在宏观经济失衡和结构矛盾的问题,如果我们依然过度依赖净出口和投资需求,就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国
7、前期的投资将在未来几年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如果不能增加消费需求,这些生产能力将会造成生产过剩危机,从而引发经济衰退,经济是很难得到稳定发展的。 (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会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付出劳动就要获得劳动报酬,付出的劳动越多,获得的劳动报酬也应该越多,这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相关公开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2001 年的 2.90:1 扩大到 2009 年的 3.33:1。而且,垄断行业和普通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
8、统计,烟草、电力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 23 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广大居民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据专家估算,19782005 年,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相反,资本报酬占 GDP 的比重却上升了 20 个百分点。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尤为尖锐,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和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劳动报酬过低的状况不能得到缓解,势必会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甚至引发社会动乱。 (三)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会加重劳资矛盾 “我国的劳动争议、劳资冲突正在以每年 30%的速度递增” ,3争议的主要原因则是劳动报酬过低,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受到
9、严重侵害。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供给长期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劳动力市场存在需求垄断,雇主和劳动者双方力量明显不对称。作为垄断者的雇主处于优势地位,而劳动者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在劳动与资本的博弈中,企业的收入分配就逐步向资本倾斜,而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往往在劳动力价值之下。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劳动力大国,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难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逐年降低只会加剧劳资矛盾与冲突,甚至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于劳动报酬偏低,企业即使粗放经营也能得到较高的利润,这就维持了目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10、、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率和利润率,例如,19982005 年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规模由 1 458 亿元增加到 14 802 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高达 39.2%。但是,这种高利润率和高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压低劳动者报酬为代价获得的。我国工人工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极低的,例如,2004 年中国生产工人平均工资仅为每小时 0.8 美元,这一水平仅相当于德国的 2.61%、韩国的 8%和泰国的 40.8% 4 。工资支出作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如果一直被压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企业成本也就降低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就能维持
11、,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因而也就缺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 三、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的对策设想 (一)调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关系,为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提供有利的条件 调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 GDP中的比重。通过适当限制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的过快增长,逐步扭转劳动报酬比重逐年降低的态势。同时,政府要坚持与落实以人为本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在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的同时,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通过有效措施引导各类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待遇,逐步缩小各类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
12、距。 (二)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实现劳资双方利润共享 把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当做资本,并和物质资本一样,在补偿其实际消耗后,继续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以体现投资回报的公平性、合理性,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们的收入分配已不仅仅局限于生活资料消费的分配与满足,为适应时代要求,必须实行劳资利润共享。政府应通过舆论和其他措施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逐步实施劳资双方利润共享制度。同时政府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发布最低工资标准等引导企业提高职工工资待遇。职工可以以其拥有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利润分享,如技术分红、管理分红等,也可用剩余的工
13、资购买所在企业股份,以资金形势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从而达到劳资双方互利双赢。 (三)不断提高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程度成正比。要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就需要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从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来看,职业技能素质高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所以需要加大劳动力技能素质的培养。通过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向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劳动者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含金量,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工作领域内的核心人才,企业才会认同自身的价值,进而提高劳动报酬。参考文献: 1 黄泰岩.初次分配制度变动的发展方式解释J.经济学动态,2009, (6). 2 沈卫平.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主要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0, (11). 3 常凯.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 (1). 4 王金萍.关于我国劳动报酬适度水平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3). 5 陈秀梅.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收入分配中的劳动与资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