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摘 要: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乡村移向城市,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转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总之,城市化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 劳动力 一、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推力 城市化进程的本身, 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
2、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过程。它总是首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完善, 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兴盛起来, 并建立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因此, 农业的发展, 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城市非农业人口需要提供口粮。可以说, 一个国家农业提供商品粮的数量多少, 是决定该国城市人口数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非通过贸易等手段从国外获取) 。商品粮越多, 则城市居民的食物来源越有保障, 城市的吸引力越强, 城市化进行的速度也就越快; 反之,则势必大大滞缓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劳动率的高低, 就表明了农业给予城市化的动力之强弱。 第二, 农业( 村) 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3、和向城市的转移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它们需要成千上万, 源源不断的劳动大军补充进来, 这些人力资源只能来自农村, 即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第三, 农业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城市化是以大规模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主要标志的,而许多工业生产都是建立在农业原料的稳定供给之上的, 如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是从轻纺工业开始工业化的起步, 轻纺工业所需的棉、麻、丝、皮毛、烟草、木材等无不取之于农业。否则工业发展只能是无米之炊, 无源之水。同时, 农村不仅担负着原料供给者的重任, 也是城市大工业产品的消费者。离开了农村这个广袤的大市场, 城
4、市工业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极为局促和狭小, 城市化的发展也将举步艰难。 二、第二、三产业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拉力 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从以农业为主转入以机械化和工业化为主, 这时第二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从而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工业化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 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革命引起了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据测算, 发达国家 1820- 1950 年间,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随着生产力的进步, 不但第二产业继续发展, 争取更大的规
5、模效益, 而且, 商业、贸易、金融、流通等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并逐渐取代工业而一跃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当然,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配套性服务的需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 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服务性设施。如企业生产要求有金融、保险、科技、通讯业的服务; 产品流通要求有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的服务; 市场营销要求有广告、咨询、新闻、出版业的服务。专业化程度越高, 就越要求加强横向协作与交流。另一方面是生活消费性服务项目的需求。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开始追求更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 如
6、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法律诉讼、社会福利等。以上的各种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并带来了就业机会与人口的增加。 但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 又有显著不同。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目的增多, 即主要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 而第三产业则促进了城市软硬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它使城市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 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为发展农村经济培育了人才, 有利于提高农村城市化的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剩余对社会的压力, 减少了农村不安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外出务工的大量农民跳出落后
7、文化的“堡垒”- 农村, 使他们受到现代化的熏陶, 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树立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观念, 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需求, 自我创业、就业的能力, 造就了新的产业劳动者。同时, 随着新型平等观、财富观的树立, 必将提高其法制意识、民主意识, 这将对农村的民主政治、法制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另外,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人口流动的加剧, 人们“多子多福” 、 “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改变, 因此, 农村必将加大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进而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以上这些, 都将有利于丰富农村城市化的内涵,提高农村城市化的质量
8、水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了各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大量的民工春节前返乡、春节后又涌入城市,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民工流”现象, 民工流在给交通部门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 也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013 年春运 3 月 6 日落幕,全国道路、水路、民航、铁路运送旅客总量超过了 34 亿人次。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 24047 万人,日均 601 万人,同比增长12.1%,创历年春运之最。其中,各铁路局(公司)跨局中长途直通旅客发送量达到 9227 万人,同比增长 6.5%;管内短途旅客发送量 14658.9 万人,增长 16.2%。在巨大的春运客流中, “民工流”占了将近 70%。滚滚而来的民工流是铁路春运市场中最重要的市场份额,是铁路春运的主要收入来源。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引起城市职工下岗数量增加,城里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同时,我国城镇化的水平比较低,也无法吸收过多的劳动力。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看,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都伴随大量人口转移,而在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差距水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