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17930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城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态城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态城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态城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态城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生态城市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将给地球造成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活力。目前国内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PM2.5 席卷全国。在总结城市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城市将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必然归宿,并对生态城市的概念、本质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环境;支持系统; 可持续性评价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

2、stem is artificially changed the structure, the transformation changed the material cycle and part of energy conversion, long-term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people-centric terrestrial ecosystem. Br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urban development will cause great pressure to the earth, the sustainab

3、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is the social ecosystem, economic ecosystem and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vitality of urban ecological supporting system. The current domestic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not optimistic, PM2.5 2swept across the cou

4、ntry. In summary based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the inevitable end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e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

5、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pport system;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正文】城市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区域发展的极核,但城市特有的代谢功能正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种种问题

6、。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也推动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以健康、高效、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则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理想模式。 以城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可持续发展机理等的分析,探讨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质及建设原则,提出了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3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三部分组成。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一定的演化阶段

7、互相连接、相互影响,按一定的方式和秩序发生关系,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特征的食物链结构、资源利用链结构、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构等要素组合结构。城市生态系统是大容量、多流量、高密度、快运转的开放性生态系统,系统的关系网络不完善和远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流强度使得其分解功能不充分、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城市生态系统是营养性生态系统,必须依赖于外界的自营性自然生态系统提供资源和同化废弃物,具有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功能脆弱的种种特征1。 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明显下降和由此引起的城市人类生

8、存危机。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以上,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城市建设的速度还将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 2050 年为 61%,二十一世纪可谓是真正“城市化”的世纪。而另一方面由于受资源、环境、人口等条件限制,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边缘城市、郊区城市中心和郊区中心城4市等城市群的出现,城市占用的土地面积迅速增长并向郊区扩张。中国耕地存量逼近生存红线,截至 2010 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 18.26 亿亩。人均耕地不足 0.1 公

9、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产生垃圾,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2、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污染为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部分有毒气体。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城市的 52.3%,南方城市的 37.5%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超出国家二级标准;34 个城市的氮氧化物调查中,36.2%的城市大气氮氧化物超出国家二级标准,如广州、北京、上海、济南、乌鲁木齐、郑州;72.1%的(67 个)城市总悬浮颗粒物的年均值为 291mg/m3。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10 个城市之中,有 7 个位于中国2。 3、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和城市

10、绿地奇缺又是一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国外 42 个大城市的人口平均密度为 7918 人/Km2,我国上海等 12个中心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为 11312 人/Km2,远高于一些国际大都市。 我国城市化的绿化水平还处于绿化的饥荒状态。我国城市建成区的平均绿化覆盖率只有 26.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 6.1。大多数城市的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足 4,天津市仅 1.7,上海市只有 0.7。远低于我国规定的人均绿地标准:711和联合国规定的城市人均绿地标准:5060。由于过多的缺少绿色,以至于某些南方城市出现“五岛效应” (即“热岛效应” 、 “雨岛效应” 、 “干岛效应” 、 “闷岛效应” 、

11、“混浊岛效应” )3 5三、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基本要素,以环境承载论,环境价值论和协同发展论为理论,在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公共性的基础上鼓励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的结构、功能、数量和规模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4。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资源方面要求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

12、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使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处于平衡;在环境方面要求公众不断努力改善自身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在经济方面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高数量和高质量的社会经济和技术产出,在资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经济朝着更富效率、稳定和创新方向演进,长久地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巩固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方面,追求人类相互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富有生机、稳定、公平、没有犯罪等5。 五、结语 建设生态城市当初是出于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提出的,但它的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完善,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在社会经6济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标准

13、会随之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一个进化的定义。但其本质不会变。建设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为现代城市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建设生态城市“不应该仅仅纠正技术与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灾害。它应该是个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地不断演进。在它的最高层次,文明化的生活是一种探索形式,它帮助人重新发现与自然的统一” 。生态城市决不可一蹴而就的,这个持续发展过程可能很漫长。21 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未来城市发展也必将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更是建设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需要。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归宿:走向生态城市。参考文献: 1 沈青基.城市生态与环境M .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2。 2 中国环境监测中心.城市环境压力EB/OLhttp:/,2002-11。 3 郭亚军,潘建民,李帅.21 世纪城市绿色城市EB/OL http: / www. , 2002-12。 4 海热提,涂尔逊.乌鲁木齐城市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EB/OL http:/,200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