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200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摘要:在我国新农村农房建设中,引用了上述传统民居建筑的优势,发挥了其适应环境,节能抗震的特点,并根据传统民居进行选材,外装,从而使得新建农村住房可以兼具美观的外形和优质的环境,使其设计形式都有所提高。 关键词:传统民居;新农村建设;传承 一、 “以人为本”的传统民居建筑理念 传统民居极大程度上体现着地域、乡土、民族特色与文化。传统农房在历史文化,自然与气候条件,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鲜明的建筑风格,蕴含着自身的建筑文化,质朴却不呆板,粗犷却不乏灵秀。放眼全国,闽南民居的合院形式围护结构虽同样为砖石,但却以红墙红瓦为主,寓意着吉祥如意。而皖

2、南的粉墙黛瓦与其周边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更显烟雨楼台、诗情画意。京畿的青砖灰瓦屹立于苍天厚土之上,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传统民居建筑既是历代工匠高超艺术才能与精巧营造手法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 、 “身与物化”的朴素哲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反映了劳动人民浓厚的环境意识,并传递出既亲切理智,又空静淡远,既恢宏大度,又意蕴深长的审美情趣。 传统民居建筑中,其选材与修建方式都深刻的体现着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的理念。首先其在选址规划上强调因地制宜,有效的运用地势而降低人、物的消耗,同时减少用地。举例而言,苗族,侗族居民居于贵州山地,其建筑也依顺山势,形成高低起伏的居所。江

3、南建筑则是依河道建立。而陕北有着天然形成的黄土崖壁,就形成了窑洞。其次,传统民居的有关空间设计与布局的建筑技术与建筑方案都注重科学性,从而更适合人类居住。 二、传统民居蕴涵的美学特征及其实用价值 首先,选材就地并结合其自然气候状况。我国如今的传统民居建筑是通过以前对生土,木材,石材等原料不断采集,试验,加工而形成的。例如在四川的甘孜、阿坝,西藏的昌都所见的碉楼,就是当地居民对当地多有的片石,木材,生土的采集利用。其即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民俗文化,当地特色的体现。同样,吉林延边盛产水稻,其矮屋也多为稻草覆顶,这里的稻草顶甚是巨大,且多为四坡水形式,屋脊中段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各个角度的线

4、和面均为舒缓的曲线与曲面,兼具美观与实用。 其次,可以有效的节能,节材,节地。传统民居通过不断的优胜劣汰,以及不断的适应,不同地区的传统居民建筑都与其当地的气候自然、地域特征和谐共生,相辅相成,不仅有其特色,更是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与能源。 最后,抗震避险设计独具特色。在西方近现代,其提倡采用加强砖石材料质量,提升结构强度的方法来提升建筑抗震能力,以刚克刚,抵御地震冲击波。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则是运用木结构,砖木架构与砖石结构,以柔克刚,以设计之巧来达到尽可能抗击地震冲击的效果。其上小下大的框架结构是通过砖石基座以及木柱、梁、檩、椽等要素组成,从而使纵向地震波的能量被抵消。而建筑中,其平面长

5、宽比以小于2:1 的矩形为主,主房偏大,耳房于两侧并偏小简单设计,使得横向地震波冲击得到减少。 三、传统民居建筑当代传承的意义与局限 民居既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空间,又是一个地区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的体现,是一种大众化的建筑。现如今,浙,闽,粤地区经济发达,滇、陕、内蒙等地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从而农民对其住房条件的要求就提升到了高档豪华上,在此基础上,一批别野型,独院式农房被建立起来,使得其地方民族乡土特色被完全抹杀。 至于简单套用城市建设模式,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贴瓷砖建筑方式等,在各地农房建设中更为流行和普遍。此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种趋向,地方干部热衷于引导农民独

6、立建设或集中兴建“标准化”别墅和排房,以期节省农房建设用地和降低各类基础设施配置、运行成本。 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及风格形成与演变,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深刻制约和影响。因为社会生产力能为居住建筑提供一定的经济力量、建材及建筑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断开拓建筑的社会需求。 鉴于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人类居住的建筑也要有所发展,居住建筑的类型,风格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历史上,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生活、工作节奏也较为缓慢,社会治安环境也比较混乱,社会财富集中,从而形成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耕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民居也有了建设周期长、建材来源窄等特点。 首先,周期长。备料,施工,装修,维

7、护是建造传统民居的四大环节,每个步骤中有众多规范要求,要精挑细选、精雕细琢,这就使得若想建成一座合院民居,少则需要 5、6 年,多则要十年或几十年时间,可想而知其动用的的人力物力将有多大。现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农村富裕的劳动力多向城镇开始转移,这就对耗时耗力的传统民居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材料来源窄。传统民居建筑以木材,条石,实心砖等原生态材料为主要用料,当时,每个村落新建住房的规模甚小,民居更新换代的年限很长,而这种情况在如今已不复存在,现在农村每年大约有六亿平方米的住房,而且每隔 8-15 年农房就要更新换代,这么大的建设规模与强度,传统营造手法早已不在适用,若依旧运用传统材料,不仅

8、会加大材料损耗,还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与破坏。 四、一点讨论 我国农耕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传统民居便是其体现,它的历史意义,文化,社会信息都有着重要意义,是乡土历史与文化的展现。通过热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力量,结合阳光、空气、雨水、凉风、绿化、泥土、地冷等自然现象,传统民居因地制宜,有效节约能源的同时,对湿热气候偶进行了优化,创造出适合居住的环境。新农村农房建设中所要借鉴与继承的便是上述这些内容。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有效提升,大规模去建造土楼、四合院、窑洞等已经不合时宜。这就要求传承传统民居精华要在继承中发展,不应局限于具体形式的照搬照用,更重要的是对建筑理念和技术概念

9、的借鉴,比如传统民居蕴含的丰富且朴素的原生“绿色”思想,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建筑理念,以及不拘一格、不落窠臼、彰显特色的建筑风格等。 现如今的新农村的农房建设过程中,不能对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与结构方式进行照搬照抄,这是不科学的。其农房建设要学习传统民居建筑在布局,设计,构造,材料,节能,抗震等方面的优点,领略其装饰装修方面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背后的建筑语言,文化氛围进行深度理解,还要利用如今经济,科技上的现今手段,构建出现代农房建筑,也只有这样的新农村农房建筑,才有其现代特点与本身特色。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语言与元素的学习应用,要有其创造性,而不是单纯的挪用、拼接建筑样式与技术,也不是单单追求形神相似

10、,而是使传统民居中的优势切实实践在如今的新农村农房建设中。农房建造对传统民居建筑理念与风格的学习过程中,要继承与发展并行,开发自身创造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保留特色的同时实现总体协调,从而使家家户户的农房都能兼具特色又整体和谐。 参考文献: 1.傅千吉.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建筑文化特点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4 2.缪小龙.福建传统民居节能技术初探.建筑科学.2007/12 3.杨慧陈平宫光明赵玉华田甜.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关探析.工业建筑.2007(增) 4.余自力.传统建筑的启示.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12 5.赵时华周璐杨晓红.三峡地区传统聚落形态和古民居建筑.人民长江.2007/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