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7940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摘 要 科技推动改革,传媒勾画未来以互联网为新动力的大众传媒生发出对人的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冲击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许多青少年犯罪与媒体暴力、黄色传媒甚至犯罪新闻的报道都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通过家庭督导、学校教育和社区预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大众传媒,同时提高媒介自身素养,传播优秀主流文化,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大众传媒 青少年 犯罪 作者简介:丁天,上海海事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187-02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因其具有便捷、直观、形象等特点促进

2、了文化交流,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掌握时事动态。但这把“双刃剑”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就是其中之一。为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控管理,避免青少年成为传媒发展过程中的受害者,本文针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来进行探究,以便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做好对青少年的教育督导,使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长明灯。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现如今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其不良信息也生动直观地刺激青少年的内心。以下就其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媒体暴力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粘合剂” 1.媒体暴力的概念。

3、媒体暴力一般是指包括电视电影、电子游戏、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在内的媒体刊登或含有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2.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表现。长期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在经营和管理上形成略有呆板强制色彩的垄断教化模式,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使得一些青少年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随着“暴力美学” 这个披着新鲜时尚、另类艺术外衣的概念推广普及,媒体中的暴力元素可以说是有增无减,黑帮题材的电影电视、渲染英雄式暴力主义的小说杂志和被人们视为“电子海洛因”的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电子游戏充斥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左右着他们的心理状态。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社科院

4、 2010 年发布的法治蓝皮书显示,互联网对新生代犯罪现象的冲击和影响日益深远,中国青少年犯罪团伙72%的聚会时间的是在网吧、游戏厅、电影院游玩,对互联网的管理和法律规制亟待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黄色传媒侵蚀毒害青少年的心灵 1.黄色传媒的概念。黄色传媒是大众传媒的“残次品” ,各种出版物、音像制品及互联网络中淫秽色情、低级趣味的内容有时也被人们称之为“精神鸦片” ,并且具备扩散快、毒害大、戒除难的特点。 2.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表现。进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并有了性意识和性冲动。然而由于我国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欠缺和黄色传媒对淫秽色情内容的扩散,致使许多青少年无

5、法正确对待两性关系,不能理性控制自己的性欲望。青少年在黄色网站、淫秽电影、色情录像的感官刺激下,性欲望会高度膨胀,有的抑制不住生理躁动就会越过法律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的界限实施强奸、轮奸等性犯罪,或因“囊中羞涩”而无法嫖娼的情况下犯下盗窃、抢劫等罪行。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数量已超过 3.7 亿个,每天约有 2 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网民正时刻遭受到网络色情的威胁和侵蚀。 而又有调查显示,100 名未成年犯中,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 61% 。青少年在成长周期中身心发展尚未定型,遇事易冲动难冷静,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制意识和成熟的性道德观念,容易受到以电脑和手机网

6、络中的色情内容为首的黄色传媒的不良诱惑。从根本上说,正是黄色传媒满足了一些青少年低级内在需要,并使他们逐渐嗜黄成瘾,直至不能自拔而走向犯罪。 (三)犯罪新闻成为青少年的犯罪模板 1.犯罪新闻的概念。犯罪新闻通常指“公众关注的、刑事法律加以禁止且以刑事惩罚为威慑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相关现象的最新时事信息的报道” 。目前,大众传媒通过对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犯罪事件报道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借此有效的吸引公众注意力从而达到推广自身、获取效益的目的。 2.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表现。犯罪新闻一方面可以发挥“社会环境监控器”功能,支持政府打击犯罪行动,警示和预防潜在违法犯罪,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却

7、易误导受众并成为犯罪知识的传播工具,成为青少年学习犯罪行为最快捷的途径。如有些大众传媒打着“受众知情权”的招牌将犯罪新闻大肆炒作,渲染各种恐怖、血腥、残暴的氛围,甚至括制造或购买犯罪工具、踩点准备、团伙联络、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步骤及侦查逃避等具体环节都刻画的“丝丝入扣” ,这将对青少年造成严重不良的影响,导致那些心志不坚定的青少年萌生效仿意念,产生犯罪心理。媒体如果对暴力犯罪案件进行连篇累牍地报道,其对暴力犯罪的炒作不仅容易制造轰动恐怖效应、扩大犯罪负面影响,而且可能将犯罪分子“英雄明星化” ,引起犯罪暗示或效仿效应,特别是对于识别判断力弱、是非观不强、叛逆心重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

8、国外应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负面影响的经验 (一)美国:家庭主导 美国一些学者主张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教育机构”应加强彼此间的心灵对话,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将他们的视线从电脑游戏、互联网络、电影电视方面转移到个人爱好、人际交往或户外体育活动等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方面去,从而形成抵御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首要防线” 。 (二)日本:社区预防 日本作为动漫大国,其作品中不少含有暴力、凶杀等内容,引发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为此日本提出了政府主导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形成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审议会制度、以警察厅为核心的少年警察制度和以法务省为核心的更生保护制度 ,同时注重

9、发挥民间慈善家、企业家和志愿者的力量,帮助日本青少年理性区分虚拟和现实,把生活重心放在学习、社团活动而不是动漫、网络中。(三)德国:学校教育 德国教育界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研究已久,并认为治理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还是应当从预防入手,各州的教育法都有关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条款。他们认为孩子不接受良好教育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就会让大众传媒中的暴力、色情等恶性文化“有机可乘” 。 三、如何解决大众传媒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 (一)家庭垒筑第一道防火墙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中的第一课堂,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和保护与子女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父母需从社会责任和法律规范的角度去看待

10、子女教育问题,同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改进传统教育方法,把重心放在实际行动上。许多青少年厌烦家长的“唠叨” ,更有甚者因处于青春叛逆期而“你说东我偏向西” ,从而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走入了违法犯罪的牢笼之中。因此,家长需多陪伴子女,比如看电视时遇到暴力镜头,家长可以像朋友一样同子女探讨这种暴力行为的性质,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从而避免子女单独面对大众传媒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时心灵思想受到的扭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完善学校法制和传媒教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获取知识技能、完善价值观念

11、的主要途径。首先,学校要开通多渠道教育功能,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报纸和学生刊物等校园媒体传递优秀校园文化,帮助青少年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其次,把传媒教育纳入教育范畴,提高青少年信息鉴别能力,使青少年不被大众传媒信息所牵制,能够自行鉴别筛选,在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同时远离媒体色情、暴力。最后,加强课外实践环节,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有益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来遏制大众传媒的恶性侵蚀。 (三)探索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模式 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社区保护计划,探索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本土化模式。第一,开展社区普法活动,强化青少年的法制意识。第二,

12、以青少年中存在的网络问题为重点,整顿清理社区周边的网吧、游戏厅,通过案例宣传网络暴力、色情的危害,帮助青少年自觉远离网络危险信息。第三,开展青少年法律志愿者活动,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增强青少年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认同。第四,完善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宫等场馆设施,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社区体验,把青少年的兴趣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第五,强化社区矫正的服务功能,努力为社区青少年特别是单亲、残障或有前科记录的青少年提供帮助与服务,消除法制教育盲点,争创“青年文明社区” 。 (四)建立健全互联网为首的新传媒体系 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和媒介自身素养的缓慢提升的矛盾日益凸显,亟需建立健全以互联网为首的新传媒体系。首先

13、,大众传媒要提升形象定位,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教化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其次,媒体要树立精品意识,多播出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节目,多开辟适合青少年观看的栏目,让那些高水准、高格调、高品位的信息成为大众传媒的核心内容,通过真善美的传递来激发青少年内心阳光向上的一面。再者,媒体对恶性犯罪事件的报道要把握尺度,坚持鲜明的批判立场,让青少年等受众群体深刻意识到犯罪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同时避免展示犯罪细节,注意淡化消除其负面效应,强化犯罪新闻报道的教育导向功能。最后,学习国外的影视娱乐作品分级制度,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划分不同等级的作品,有效阻止青少年接触暴力

14、、色情等敏感信息。 注释: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张小川.我国网络色情犯罪的防治思考.企业家天地.2007(8). 尚秀云、范君.网络色情、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成因.新安全.2004(9). 朱颖.守望正义:法治视野下的犯罪新闻报道.人民出版社.2008. 更生保护制度是日本的一种社区矫正制度,其机构设置模式是在其法务省(相当于司法部)内设置具体负责罪犯矫正处遇的矫正局和社会内处遇的保护局,共同承担违法犯罪人员的矫正工作。 参考文献: 1操学成.2010 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 2徐建、肖建国.21 世纪中国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走向.当代青年研究.1996(3). 3李林.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朱颖.守望正义:法治视野下的犯罪新闻报道.人民出版社.2008. 5李岩.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3) 6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梅传强.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10. 8鞠青.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