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4 页 把 教师的“想” 编译成学生 的“做” 读浙江省 2011 年高考卷(化学)有悟 绍兴一中分校 吴文中 (后面部分为作业) 假如教师只是简单地把近年的高考题或者一些经典化学练习题直接打印出来让高一、二的(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去 “做”,也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常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思考。在高一第二学期的复习巩固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否把教师对某一化学问题的“想”转化为学 生在练习中的“做”呢?从而让学生慢慢地学会思考,由浅入深,不知不觉中把某一问题很好地解决,从而大幅度提高复习巩固教学的有效性。 现笔者 谈谈如何把一个教师的“想 ”
2、编译成学生的“做”的 感受和具体操作 过程 。 【原 高考 真 题】 2011年浙江省理科综合第 10题:将 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 (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 (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 Cl 由 a区向 b 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 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O2 2H2O 4e =4OH C液滴下的 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 Fe2 由 a区向 b区迁移,与 b区的 OH 形成 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
3、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 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Cu 2e=Cu2 【教师的“想”】 液滴边缘 O2多,在 C 粒上发生正极反应 O2 2H2O 4e =4OH 。液滴下的 Fe 发生负极反应, Fe 2e=Fe2 ,为腐蚀区 (a),显然为负极区。由于阳离子能移动到正极 铁锈环 (b),和正极 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为氢氧化亚铁,然后氢氧化亚铁在潮湿的富氧的环境中发生发生以下反应: Fe(OH)2+O2+2H2O=4Fe( OH) 3,最后由于 Fe( OH) 3不稳定分解得到铁锈。 A错误。 Cl 由 b区向 a区迁移;(原电池电解质中离子移动方向的考查) B正确。(原电池的电极
4、方程式正确书写的考查) C错误。液滴下的 Fe因发生氧化反应而被腐蚀。(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 D错误。因为 Cu更稳定,作正极,反应为 O2 2H2O 4e =4OH ,铁作负极。(原电池正负极常规判断方法的考查) 本题的关键在于 正负极的判断,但出现铁锈的现象会使学生错误地以为负极是在铁锈环 (b),那样解决起来就出问题。 考查的主要知识: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原电池的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动方向的判断、氢氧化亚铁的重要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等。 【 笔者的 疑惑】 假如教师把这个问题简单地抛给高一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或许能够完成,但对一般的同学,由于原电池这部分知识学生刚刚
5、接触,掌握这些知识还不是很扎实,更谈不上很好地运用,教师简单地按以上方法去解析去讲解,学生会一知半解,或一头雾水的,完全起不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更谈不上提高复 习巩固教学的有效性,结果就是这练习“做”或“不做”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 2 页 共 4 页 【问题的提出】 本题的解决,只需要具备原电池的基本知识和吸氧腐蚀的有关内容就能解决,因此,我们思考,在编写新练习的时候,能否把本题的问题细化、把我们解决该题目“想”的过程编译成一个非选择题,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回答每一个小问题以后,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答案,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并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注:学生一步一个脚
6、印地回答,就是学生一个严谨的思考过程,笔者以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并不是手把手地“教” 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一定的载体“悟”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生的“做”】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把本题的提问改编如下: 题目:将 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 (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 (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 提问: 1.棕色铁锈环的主要成分是 (用化学式表示),它显然是由单质铁 被 而成的 2.该现象属于 (填 “原电池”或“电解池”)反应。整个过程中, 发生了氧化, 发生了还原。 3.因
7、此该原电池的负极材料为 ,发生 反应。写出电极方程式 。 该原电池的正极的电极方程式为 4.在原电池中,电子是沿导线从 极到 极,那么溶液中的 Cl-应该从 极到 极,而 Fe2+的移动方向刚好相 反,所以该原电池的铁锈环区为 极,腐蚀区为 极。 5.由于液滴边缘区的氧气含量 ,原电池反应之后溶液为 性,所以 Fe2+先得到氢氧化亚铁,然后氢氧化亚铁继续和溶液中的氧气和水作用,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然后分解得到铁锈。 以上谈的是 如何 把一个难的问题 (浙江省 2011 年高考题) 分解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慢慢让学生学会思考的“编译“过程,针对的是高一高二学生,且基础不够扎实,思考能力不强的学生的
8、做法,接下来谈谈 如何依据 2011年浙江省高考最后一个选择题 来 改编一个一学校高考模拟题。 【原高考 真 题】 2011年浙江省理科综合第 13题: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 MgO的实验方案: 模拟海水中的 离子浓度 (mol/L) Na Mg2 Ca2 Cl HCO3- 0.439 0.050 0.011 0.560 0.001 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 1.0 10 5 mol/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 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已知 : Ksp(CaCO3) 4.96 10-9; Ksp(MgCO3) 6.82 10-6; KspCa(OH)2
9、 4.68 10-6; KspMg(OH)2 5.61 10-12。 第 3 页 共 4 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淀物 X为 CaCO3 B滤液 M中存在 Mg2 ,不存在 Ca2 C滤液 N中存在 Mg2 、 Ca2 D步骤 中若改为加入 4.2 g NaOH固体,沉淀物 Y 为 Ca(OH)2和 Mg(OH)2的混合物 【原 模拟 题】 来源于 浙江省艾青中学 2011 届高考猜题卷 28( 16分) 硫酸渣是 用黄铁矿制造硫酸过程中排出的废渣, 主要化学成分为 SiO2:约 45%, Fe2O3:约 40%, Al2O3:约 10%, MgO:约 5%。目前我国已经在技术上取得突破 用
10、硫酸渣炼铁。 I某学生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不同的方案,用化学基本知识进行金属元素的提取实验(已知 25氢氧化镁 Ksp=5.610 -12;氢氧化铁 Ksp 3.51 0-38;一水合氨电离常数 K=1.810 -5,其饱和溶液中 c(OH )约为 110 -3molL 1)。 请回答: ( 1)写出固体 E的化学式: _。 ( 2)试剂 是 _ A氢氧化钠 B氧化铝 C氨水 D水 ( 3)若要准确测定溶液的 pH是否达到 3.7,下列物品中可供使用的是 _ A石蕊试液 B广泛 pH试纸 C精密 pH试纸 D pH计 ( 4)溶液 H中溶质的化学式: _ ( 5)要将固体 C、固体 E和
11、固体 G都转化为相应的稳定的氧化物,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 _。 ( 6)若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请计算溶液 F中 c(Mg2 ) _。 【思考 并提出问题 】 依据题意,加入盐酸以后所得溶液主要金属阳离子 (铁离子、铝离子、镁离子) 浓度之比大约为 20:8: 5, 由于 氢氧化镁 Ksp=5.610 -12,氢氧化铁 Ksp 3.510 -38;氢氧化铝 ksp=1.310 -33后两者的 Ksp比较小而且比较接近,在假定 Fe3+浓度为 0.1mol/L时,则 Al3+浓度大约为 0.04mol/L, Mg2+浓度为 0.025mol/L。则这些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情况如下( 注:溶液中
12、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 1.010 5 mol/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 Fe3+ Al3+ Mg2+ 开始沉淀的 PH 2.15 3.5 9.18. 沉淀完全的 PH 3.2 4.7 10.9 另外 , 一般来讲 偏铝酸根( Al(OH)4-)在大于 PH 值 10 的溶液中存在, Al3+值只存在于 PH 小于 4 的溶液中,当 PH 值大于 13时 ,可以认为氢氧化铝完全溶解得到偏铝酸根离子( Al(OH)4-) 。 因此,该题在 PH=3.7的时候,氢氧化铝开始沉淀了,当然只有少部分沉淀,因此在把 PH=3.7调节到13 的过程中会看到出现沉淀,然后沉淀消失的现象。显然先出现沉淀的主要是氢
13、氧化铝,然后是氢氧化镁,沉淀消失的是氢氧化铝。 结合 2011 年浙江省理科综合(化学部分选择题 13) 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 笔者觉得把以上题目加以改编具有一定是意义 。 【改编题】 (共 16 分) 硫酸渣是 用黄铁矿制造硫酸过程中排出的废渣, 主要化学成分为 SiO2:约 45%, Fe2O3:约 40%, Al2O3:约 10%, MgO:约 5%。 主要 用 于 硫酸渣炼铁。 某学生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 某实验 方案,用化学基本知识进行金属元素的提取实验 该小组查阅了下列数据: 25 氢氧化镁 Ksp=5.610 -12;氢氧化铁 Ksp 3.510 -38;氢氧化铝第 4 页
14、 共 4 页 ksp=1.310 -33;一水合氨电离常数 K=1.810 -5,其饱和溶液中 c(OH )约为 110 -3molL 1, 偏铝酸根( Al(OH)4-)在 PH10的溶液中存在, Al3+值只存在于 PH13时 ,可以认为氢氧化铝完全溶解得到偏铝酸根离子( Al(OH)4-) 。 实验过程 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测得溶液 B中的 Fe3+浓度大约为 0.1mol/L。 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 1.010 5 mol/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 。 请回答: ( 1) 分离固体 A个溶液 B的操作名称是 。 ( 2)试剂 可以使用饱和氨水,为什么? 。假如在加 试剂 ,调节 P
15、H=7时,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 3)试剂 则不可以使用氨水,一般使用 ,调节的 PH 至少等于 ,此时 溶液 F中 c(Mg2 ) _。 ( 4) 在一系列操作中,主要进行了固体的洗涤加适量盐酸浓缩结晶在 HCl 氛围中干燥氯化镁电解氯化镁 镁。请回答,为什么浓缩氯化镁溶液得到氯化镁时需要在 HCl中进行? (用有关化学用语来描述) 。在操作 a时,工业上一般加入冰晶石 六氟铝酸钠( Na3AlF6) ,其作用是 。 ( 5) 取部分溶液 H加入到氯化铝溶液中可以看到有气体和沉淀,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 。 ( 6) 已知氢氧化铝的酸式电离常数远远小于碳酸的二级电离常数,则偏铝酸根离子能否与碳
16、酸氢离子共存,回答 (填“能”或“不能”) 。 【结束语】 练习的目的显然是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学 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参考答案】 ( 1)【过滤】 1分 ( 2)【 饱和氨水的 PH大约为 11,可以使得溶液的 PH 升高到 3.7,但不能升高到大于 11。 若 PH=7,则氢氧化铝的 Qc=0.04(10 -7)3=40 -23大于 ksp【 Al(OH)3】 =1.310 -33。此时将得到氢氧化铝沉淀,固体 C中既有氢氧化铁又有氢氧化铝】 2分; 2分 ( 3)【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13; 5.610 -10 molL 1 】 1分; 1分; 2分 ( 4)【 Mg2+ + 2H2O Mg(OH)2 + 2H+;降低氧化铝电离的温度或者说氧化铝可以溶解在冰晶石中,而冰晶石的熔点相对比较低,氧化铝溶解在冰晶石中就能电离得到铝离子和氧离子,保证电解能顺利进行】 2分; 2分 ( 5) 3HCO3-+Al3+=Al( OH)3+CO 2 2分 ( 6) 不能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