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及其引导研究摘 要:个体价值观形成与发展是在个体自身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新时期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发展态势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与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与变化。因此,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发挥高校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学功能,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合理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进而发挥新时期高校的育人与文明传承、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功能。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价值观引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则是各级各类高校。胡锦涛也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新时期大学生2的价值观形成趋于理性化、自觉化、合理
3、化,使这一高素质群体承担起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 一、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其基本特点是积极主动与功利趋向并存。在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形成与发展取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来看,他们对个人的社会角色定位更加理性而自觉,危机感与紧迫意识较之以往进一步增强;在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各种新思想的激荡洗涤中,新时期的大学生们追求自由,更加注重培养个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追求个人理想与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实现,更加注重个性的发挥与张扬,他们不畏惧困难,勇于正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障碍并积极寻求稳妥的解决方式,并渴望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
4、贡献个人的能量,希望个人的能力与努力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与肯定。同时将国家与民族的强大与否看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支撑,获取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大学生们实现个人理想的主要途径,高效运转的社会经济与市场化的社会需要的成为他们确立个体价值观的主要参照系统与形成来源。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价值观的功利主义、世俗性特点也十分突出。 从实际的教学与调查的结果来看,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但正因为处在各种思想相互交锋、各自争夺受众对象以建立话语主导权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不稳定的发展态势。一些大学生只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目标、能够有利于促使自身理想得以实现的价值目
5、标积极认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3主义的荣辱观等比较淡漠,大学生们虽然赞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应该发扬光大,但现实生活中又极少有人做到公而忘私甚至主观上有意回避因公忘私。受社会潮流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中也出现了重利轻义、舍义趋利的价值趋向。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人生追求偏离了社会要求的正常轨道;一些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虽然大学生们都能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和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似乎是他们所生活得社会与集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们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甚至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而不惜损害他人与集体的利益,进而忽略社会和国家的
6、需要。因此,当代大学生价值目标取向上表现为理性务实,同时也意味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仅局限在世俗和功利的层次上。 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坚持积极的、正面的传输与教育方式与目标。 二、重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及实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可以尝试的途径 首先是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熏陶作用,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合理构成。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合理建构至关重要。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无论从校园的硬件设施到软环境建设,无不在以随风潜入夜的影响规约着每一所高校的特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质,并以此为
7、载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施加隐性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虽然看似繁琐而不引人注目,但点滴积累终究会引发质变。文化建设必须从其受众人群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与心理4特质出发,建设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从关心爱护大学生成长出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熏陶与滋润,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为目的。现今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文化生活多元化、活动内容的多彩化,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的一线教师更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去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高雅精神生活。校内的各级学生管理部门应该相互协同,努力为营造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而不断进行尝试与探索。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而要发挥
8、解惑与重塑功能。同时要加强高校的网络管理与网络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的放矢,有效加强对网络管理,提高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筛选和过滤能力。 其次,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阵地作用,强化主流价值导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活动一线的教师应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要求
9、、学生的受教育背景和知识底蕴,并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规律和环节等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在转变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来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强化主流价值导向的目的。高校教师要立足实践,5承认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存在为前提,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明确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存在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和任务。 最后,还要注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状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个体的社会实践与经验积累。因此,高校在
10、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进行,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与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相对来说,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因此他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进行的。通过社会实践环节,让大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比对、思考,有助于他们在新的层面上自觉地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因时、因地而异。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社会实践活动多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选择开展,开展方式与内容多种多样,而实践也确实证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了解他们在校内接触不到的社会知识,通过他们自己的身体
11、力行去学习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真正体验到自身价值实现与社会的自我发展需要,重新定位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角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重新有机会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言行以及之前所持的价值观给出一个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得其原有的价值观体系进一步完备。因此,各级高校应该积极倡导并提供适合大学生参加的6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31). 4 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5 韩广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2(03). 作者简介: 于微(1976) ,女,吉林长岭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本篇论文为吉林农业大学 2013 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