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板桥杂记》译例漫谈古文英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058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板桥杂记》译例漫谈古文英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由《板桥杂记》译例漫谈古文英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由《板桥杂记》译例漫谈古文英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由《板桥杂记》译例漫谈古文英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由《板桥杂记》译例漫谈古文英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由板桥杂记译例漫谈古文英译摘 要:以明清散文板桥杂记一书的英译为例,探讨古文英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笔者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针对古文英译中遇到的难题,借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采取了增删重组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流畅、易读。 关键词:板桥杂记 增译 改译 节译 板桥杂记一书,为清代作家余怀所著,讲述了明末秦淮河两岸诸多青楼女子的故事,读来令人深感浮生若梦,对这些可怜又可爱的女子也更多了一分理解与爱怜。此书属传记类,包含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了解明代历史有很大帮助。翻译板桥杂记能使国外读者了解这些真实的人和事,借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翻译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相互交流的形式,实质上是两种

2、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因此,翻译过程中要时刻将文化信息的传播谨记于心。古文英译,不仅是介绍古典作品,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政治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历代社会生活习俗诸方面文化信息。这种文化交流,往往要跨越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板桥杂记文言色彩较重,在翻译的同时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是很重要的。翻译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原文2中大量引用的典故如何翻译等。 完全对等的两种语言是不存在的,原文语言和译入语之间存在语法习惯差异、文化差异

3、等不同之处,完全逐字对应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汉英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重形合(Hypotaxis) ,即通过连接词来体现分句之间的依附或从属关系的结构。而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不是借助形式手段来体现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而是根据主观感觉,从上下文中悟出逻辑关系来。因此,汉译英时,常常要作一些调整,使译入语读者能尽可能完整地接收到原文所传递的信息。调整并不是译者随心所欲的,就像奈达所说:“In point of fact, what he really does, or should do, is to select in each instance the clos

4、est natural equivalent.”(Nida,2004)即译者真正要做的是选择最自然的翻译。 一、增译 意合是汉语重悟性的突出表现,即在语言中可以接连出现省略,而意义相连,脉络清楚,形散而神聚的句子比比皆是,文学作品中常用意象手法来传达精神内涵。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小令没有任何连接词,前三句纯粹由意象组成。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这十个意象一读完,在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心里很容易地绘出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悲凉画面,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点明

5、中心思想人在旅途的寂寞与悲凉。这首小令若不加任何调整,按原文只把意象词罗列翻译出来,外国读者会一头3雾水。 因此,在翻译时遇到多处出现省略的句子,常要采用增词的方式将意思补全,这样才比较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板桥杂记属于明清散文,文中存在大量省略现象。例如,在描述李十娘的美貌时,书中这样写:“生而娉婷娟好,肌肤玉雪,既含睇兮又宜笑。”其实,完整的意思是:“生而(身材)娉婷娟好,肌肤(如)玉雪(白) , (眼睛)既含睇兮又宜笑” 。在翻译时,只有将省去的名词补全,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With a slender figure, smooth and fair skin, a

6、nd bright and soft eyes, she was really a beauty.” 二、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增译、加注等方式外,还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改动,比如调整词组顺序、句子结构等,以使译文更流畅。 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是汉英翻译时经常要用到的方法。为了使译文更地道,原文是否定句的常要改为肯定句。例如,李大娘对自家装修很自信,说“世有游闲公子、聪俊儿郎,至吾家者,未有不荡志迷魂、沉溺不返也。 ”这是一句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但为了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翻译时应直接改为肯定句式:“All the men who come to my home, whethe

7、r the idle young masters or the intelligent young men, would be fascinated and love to stay longer and longer.” 三、节译 在中国的古代作品中,引用典故是很常见的。只有准确传递原文内4涵,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板桥杂记一书中引用了多处典故,在翻译时,若采取加注的方式,会影响阅读的完整性和愉悦感;若严格按照原文直接在正文中翻译出来,则无法让外国读者领会其内涵。 其实,从根本上讲,古文中穿插典故的作用就是形象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意思。所以,为了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保证译文流畅易读,笔

8、者对翻译中遇到的典故采取了节译的策略,部分采取意译的方法。 比如在对人物尹春的描述中,中间有一句:“此许和子永新歌也,谁为韦青将军者乎!”这是一段关于两个唐代著名歌者的典故。许和子为唐代著名女歌手,深受玄宗宠爱,安史之乱后归一士人。而韦青将军同为玄宗时的著名歌者,乱后在扬州仅凭歌声就认出了在小船里唱歌的许和子,知己相遇,共同缅怀逝去的盛世,相对而泣。此情此景恰与作者与尹春的处境相似。作者余怀在尹春迟暮之年与之相见,当年的金陵盛世已烟消云散,两人相遇,共同感慨逝去的时光。 翻译此句时,若按原文逐字翻译,就需要解释这一典故及其与原文的关系,读者会感觉文中突然插入了新的人物,增加了阅读障碍。在翻译时

9、,可以选择意译:“Appreciating her performance, I could not help sighing with regrets how much everyone had changed over time.”这样翻译使文章意思简洁易懂。 作品中有一句话描述李十娘的侄女媚姐:“媚亦知余爱,娇啼宛转,作掌中舞。 ”“作掌中舞”出自历史典故。据史书记载,汉成帝获飞燕,非常喜欢她。成帝看她身体轻到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住,怕她飘走,5便命令工匠造水晶盘,让宫人托着盘子,使飞燕在上面跳舞。这里,作者就是用“作掌中舞”来形容媚姐的体态轻盈。可是,如果在翻译中将这个典故从头到尾叙述

10、一遍,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在译文中,笔者直接译为:“She had a sweet and agreeable voice, and a slim and graceful figure.”如此翻译虽少了原文中的一些趣味,但更易于理解。板桥杂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明清散文集,具有较高的翻译价值。笔者在翻译过程参考了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采用了增译、转换、节译等翻译策略。翻译时,既重视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又注意确保译文的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1100. 2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34

11、0. 3余怀.板桥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556. 4Hawkes.D.The Golden Days: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1M.London:Penguin Classics,1973:1122. 5Nida,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00236. 6Nida,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6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796. (纪玮 山东济南 山东政法学院外语系 250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