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分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068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分析摘要:城中村改造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城中村改造正全面改变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方向和程度。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发展趋势需要面对复杂的人居环境、生态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和人文价值取向等诸多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探讨对拆迁村民的一般安置。本文以环境行为学为视角,以传统城中村改造的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期对我国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做出分析。 关键词:城中村 改造 环境质量 必要性 1 传统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1.1 对固有风俗文化元素的设计缺失 多年来,在设计住宅小区时,开发商往往通过借助景观部分的设计以对住户进行分类定位

2、或迎合市场潮流,却忽略了每个城市本应拥有的一个重要元素文化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城市的形成本就是由无数的聚落村庄逐渐演变聚合而成,而“城中村”这一当下看似即将被时代所遗弃的历史产物,其每个村落也蕴含着其居住城市点滴历史与风俗的传承,那些具有强烈村落文化与习俗的元素不该流失于城市经济指标的提升和物质财富的追求过程中。 传统“城中村”改造社区规划设计通常只注重设计的基本合理性和视觉的普遍感官,很少将其村落的文化习俗、城市的历史背景相结合,2没有把村落背后的传奇故事、人物在改建后社区的雕塑或景观小品中体现,剥夺了原有“城中村”村民的归属感,统统以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所替代。 1.

3、2 对村民行为需求的关注不足 通过对西安市“沙呼沱村”和“东五桥村”实地调查研究以及根据有关资料和部分“城中村”改造实例显示,政府和开发商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时,通常忽略了村民们的行为心理需求,即使有所涉及,也以城市中普通商业住宅小区的形式完全替代。但是, “城中村”村民与城市居民无论在生活方式、作息时间、兴趣爱好和人口结构上均存在着诸多差别,如果简单的以某种方式取代,无疑会形成改造社区无法满足村民行为心理需求、使用率过低的局面。这一方面会挫伤“城中村”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鉴于老年人和儿童是“城中村”改造社区户外环境的主要使用者,笔者将专门就传统“

4、城中村”改造社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对这两类群体行为心理需求的忽略作以分析说明。 1.2.1 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组织器官不断衰退、环境适应能力不断减弱以及不断减小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因此,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空间更多的被局限在其所在的社区范围,因此,住宅社区环境对于老年人而言,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意义。 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对于户外环境十分敏感。据调查,西安市由于夏季正午高温和眩光,多数老年人的外出活动多选择在早上和傍晚,3但是部分商业小区,很多中老年人在正午进行棋牌类活动。这说明,老年人如果有合适的活动场所是乐意尽可能的享受生活的。然而,传统城中村改造的社区往往忽略了这点,开发商和设计师

5、只追求对村民的安置,而忽略了其行为心理需求,没有或者很少在改造社区内设计安排相应的娱乐活动场所。 另外,老年人颇受喜欢的活动就是散步和锻炼,并且一般老人肩负着照看孙辈的责任,所以他们对安全感的需求更加强烈,户外静坐、聊天、看行人成为老人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城中村改造后的大部分社区中,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普遍缺乏以及单一,并且由于位置不合理导致很多老人自带板凳聚集在马路边或十字路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 1.2.2 儿童 据统计,西安市各城中村内处于 4-13 岁的儿童约占各村总人口的 30%左右,其中约一半左右的儿童会选择在所居住的周边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夏季 90%左右的儿童都会

6、外出嬉戏玩耍,因此儿童的游戏行为具有聚集性、季节性和时间性特点。笔者通过对 “甘家寨”小区实地调研发现,该村经改造后,社区内供儿童户外活动的场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场地器械单一,分布不合理,安全隐患大等。正是由于社区活动器械娱乐性低、高度和强度过大,活动单元数量小等不符合儿童的行为心理需求,导致大部分活动器械无人问津,儿童大多聚集在社区行车道上玩耍或攀爬雕塑等危险活动方式。 另外,由于现在城中村的孩子离自然越来越远,与此相矛盾的却是4他们对外界客观世界的渴望却远比成年人强得多,而现下所有城中村改造社区在规划上往往也忽略了儿童的这一需求,这就足以解释,儿童之所以在喷泉池边用矿泉水瓶玩水、踩水,在草地

7、中捕捉蝴蝶和昆虫等行为。从环境行为学分析发现,儿童的注意力总是集中于地面、树木、动物和气候等方面,如果将这些要素与儿童游戏行为联系起来,设置可以发挥他们创造力的器械和场地,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那么儿童感觉意识的发育将会更加完善。也会有效避免儿童在小区户外环境中经常存在的诸如在楼侧涂画、攀爬树木、栏杆,掀地面松动的铺装等破坏行为。 2 “城中村”改造社区环境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由于城中村改造起步晚、技术性强、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广,因此必须对安置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其中村民行为心理需求应在整个规划方案的形成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将环境行为学理论切实应用到城中村改造社区规划当中已显

8、得十分必要。 2.1 村民感知不断增强的需要 与城市商业小区的人居环境相比,城中村改造安置社区的人居环境普遍落后,单调、简单、狭小的安置社区环境使居住于城市当中的村民感到落伍和不满,因此,城中村改造社区规划的首要选择就是要使城中村村民和城中村改造社区享有同样的现代文明成果,但是根深蒂固的邻里关系以及租金谋生的生活方式使得村民依据难以割舍对村落的感情。因此,在环境行为学对“人行为环境”三者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中村村民的特殊行为需求对改造社区进行规划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感知刺激,也可以扭转我国传统城中村单一物质改造5所引起各种问题的不利局面,根本上将农村变为城市,将农民变为居民。2

9、.2 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需要 城中村不仅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廉价的住房以及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城中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城中村存在的理由。城中村在物质、经济以及社会和精神形态上存在的众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并且已经成了规避法律和制度的“收容所” ,因此,如果不进行及时改造很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顽疾” 。而这种改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早期对城中村改造所采取的简单拆迁安置已不能满足城市文明日益向前推进的需要。如果继续采取传统城中村改造“快拆快建” 、 “快拆简建”的方式进行社区建设,那么若干年后这些改建社区又将沦为下一个等待被改造的“城中村” 。因此,结合城中村村民的具体行为心理

10、需求和村情村风进行社区规划将有效降低村民对改造的排斥心理,有利于村民尽快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当中,也有利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2.3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需要 城市是否具备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以及更好的教育和卫生设施等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表现,这也是形成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吸引力。按照城市化推拉理论,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人口迁移的结果。通过城中村改造,不仅可以提高迁入地的拉力,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能培养更好的就业生存和发展控制以及优化城市人口和产业结构。通过对非正式的地下经济的改造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率甚至经济和社会竞争力。 6参考文献: 1石谦飞.环境一行为关系研究中的行为调查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7):13. 2郑玮锋.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4.6. 3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J.新建筑,1994.4. 作者简介: 张梦寅(1986-) ,男,陕西西安人,风景园林硕士,研究方向:建筑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