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探基于自我与他人共存关系的自我价值实现【摘 要】当前,人在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诸多观念偏差和扭曲行为。文章对自我与他人的共存关系进行哲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就青年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价值实现;自我;他人 人是生活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马克思就曾将人定义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迷失自我、规避他人,人际关系越来越不和谐。因此,让青年在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中找到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的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自我”与“他人”的界定 (一)自我。从历史溯源来看。在中国“个人
2、”概念早于“自我”概念的出现。 “个人”概念要溯源到清末明初,而当时“个人”话语才登上舞台,到“五四”前后人们开始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个人”为价值之源、公开宣扬个人本位,揭开了“个人”和“个人观念”以现代性姿态在现代中国出场的大幕。到 1906 年后,章太炎和鲁迅等人提出个人要具有“自性” ,章太炎打破了“个体”与“群体”的范畴限制,提出了“依自不依他”的最高原则。也就是说,章太炎主张依靠自我的意志,肯定自我的选择,将自我视为最高的原则.至此, “自我”范畴呼之欲出。 2(二)他人。海德格尔认为, “人不是在我之外的全体余数,而这个我则是从全部余数中兀然特立;他人倒是我们本身多半与之无别、我们也
3、在其中的那些人。 ”因此,他人与自我是一对共同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范畴,他人既是自我的依赖者,也是自我的约束者。这主要取决于在同一社会环境中,自我与他人如何协调其共在的关系。毕竟,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现实中,他人与我都有着同样的欲望,同样的幸福、自尊和自我实现的要求,一句话,都具有同样的价值意义” 。自我与他人是同时存在于社会中的两个主体,是一种共同存在的关系。 二、自我与他人的和谐 人具体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他人对我设定的关系。人就是在不断地协调这三种关系的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然而,自我与他人的价值冲突不断,这种矛盾总是成为
4、人对自我价值追求、人生目标实现的绊脚石。我们应当看到,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一方面会导致对自我自由的禁锢,同时也会造成对他人的禁锢。萨特在密室中的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 ,就是站在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否定的立场所做的概括,即自我与他人是一种相互约束关系。 (一)自我解放:明确我与自我的关系。 “我是谁?”这是一个震慑心灵的终极追问,只有真正找到答案的人,才能真正解放自我,找到自己的终极价值追求,并去实现它。 “我是谁”的终极发问,正是寻找真实的自我的最有效手段。 “我”与“自我”的含义不同。人的行为大部分处于人意识不到的元意识世界当中。我是现实的我,自我意味着意识、理3性,我们的身体、情
5、绪、思想和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把真正的自我包裹、隐藏起来,这在无形之中影响着自我与他人的交流。在通常情况下, “我”与“自我”处于矛盾之中, “我”有时候不一定能够战胜“自我” ,这时候就需要协调“我”与“自我”的关系,这个协调的过程也就是认识、唤醒“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我”是主体, “自我”是客体, “我”把“自我”暂时当做被评价的“他人” 。审视他人往往只需要理性,而审视“自我” ,则需要勇气和诚实。一个对自我诚实的人,才不会被他人欺骗。自欺欺人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对没有勇气诚实正视自己的人身上。错误的自我审判和定位,则必然导致自我终极价值和自由的丧失。只有认识了本真的自我,才
6、能不重蹈覆辙,不成为他人的副本,这是建立自我与他人之间共在和谐的首要条件。因此,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认识本真的“自我” ,唤醒本真的“自我” 。 (二)解放他人: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事实上,他人是另一个“自我” ,自我和他人都在不断地寻求价值实现、寻找自由。而自我在为自己选择自由的同时,往往给他人造成不自由。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追求会不断发生冲突,而每个人总是出于本能地先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他人的自由。但是,人不能离开他人而单独存在。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人都具有交往的基本需求,这直接关系到自我价值能否实现,因为“我需要他人以
7、便完全把握我存在的一切结构。 ”很多时候,单纯地依靠思考我们并不能完成自我认识,而是必须要借助他人,以他人为镜,才能发现自我,掌握4自我。尼采说过,人走进他的邻人,是为了寻找他自己。因此,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和谐,是两者价值实现的保证。只有达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允许自我和他人在和谐、自由的人际关系中寻求价值,而非利用、约束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保证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此,想要自我解放,必先解放他人,允许他人自由发展,如此“兼爱”才能“相利” 。 (三)不被他人约束:解决自我与他人对我所设定的关系。在自我与他人的共存关系中, “他人不只是向我揭示我是什
8、么,他还在一种可以支持一些新的特定的新的存在类型上构成了我,我这个存在他人显现之前并不潜在地在我之中” 。也就是说,他人对我的认识往往不等同于我的本真,他人最大程度上对我的理解很可能依然是对我的误解。这种情况下,自我不能受他人对我的评价的影响,而是要坚定自己的本质面目,才能获得自由,如果自我认可他人对我的误解,结果只会导致我朝着他人对我的误解的那个错误方向发展,自我便异化成了另一个非本真的我。自我也就陷入了“为他”的怪圈中,走不出他人对自我的约束,也就丧失了自我的自由选择权利,相当于被他人构筑起了一个禁锢自我的地狱。“故君子和而不流” ,说的就是自我应当坚定自己的原则性,不能为他人对我的态度而
9、盲目地去改变自我的价值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章太炎也提出过“依自不依他”的原则,也是要肯定自我的存在和意志,主张不以他人的主张和选择所约束,寻求摆脱他人的约束而实现自我的绝对价值。因此,摆脱他人对我所设定的错误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保证。 三、自我价值的实现之路 5(一)呈现自我。在当前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青年的自我迷失、自我沉沦,不仅会导致自我发展受限,从大局来看,如果这一现象以群体性的姿态爆发,则会危机到整个社会。这种自我迷失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把个人发展寄希望于权钱交易和人情关系,放弃自我努力,放弃自我道德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看做是利用关系,不敢正视自己内心深处对融洽人际关系的渴
10、求,而是把这种渴求深深藏埋起来,以虚伪的笑掩藏内心的痛苦。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自我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只好选择人前人后各一套的做法,结果,人前的我是一个虚假的我,人后的我则成为独自舔舐伤口的真我。要改变这种状况,这就需要我们把目标导向自我,真正从自我做起,把真正的自我呈现出来,真诚对待他人。 (二)尊重他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家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勾心斗角” 。的确,我们身边不乏那种把别人的成长进步看做是对自己成长进步的阻碍,把比自己优秀的人看做是自己的绊脚石的人,一旦形成“他人即地狱”的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势必会处处规避他人,甚至背后伤
11、害他人,其结果往往可能两败俱伤。事实上, “他人即地狱”并非铁律,如果自我能以宽广的胸怀,看待他人的成就,取其所长补己之短,他人则可变成自我发展的助推器了。 (三)坚持真我。随波逐流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弱性。看别人追求什么,自己也改变自己的追求,人云亦云必然泯灭自我的个性,丧失己见,迷失自我的价值追求。青年处在人生和奋斗6事业的关键时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尤其需要做到坚持“真我” ,在他人的对自我的态度面前,拿出定力,提高自我辨别能力,坚持自己的正确价值观方向。否则,价值观导向出了问题,自我的发展必然要受牵制。参考文献 1 德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137. 2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333. 作者简介:旷芳,女,湖南娄底人,贵州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