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务英语专业产学合作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摘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商务英语专业需要采取“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教学改革策略,不断完善产学研运行机制,拓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新路径,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 产学合作 人才培养 产学合作又称“校企合作” ,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重点,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和运行机制。产学合作教育有助于充分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的共享,实现校
2、企双赢。对于学校而言,有助于学校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学校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有助于减轻企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的成本,增加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和潜力。当前,许多院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不同专业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采取了不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来提高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坚持“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教学改革策略,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产学研运行机制,拓宽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径。 一、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产学
3、研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成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主管部门领导和企业专家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商务英语的专业建设,如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参与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指导学生就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工作。同时定期对当地的企业和人才市场等进行调研为专业建设提供依据。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行业企业的要求。 (1)与企业密切配合,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走访用人企业或者发放企业用人需求问卷等形式,更加具体地了解社会需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企业相关岗位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4、;通过访谈企业所用毕业生,了解对课程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邀请企业人士参加的专业论证会,行业人士和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2)建立突出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大实践课程的改革与投入,将实务操作类课程移入实验室或校外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色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成立由教师、企业家(校友团)组成的创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开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教育指导和创业基地建设,建立相应的创业支持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推行“双证书”制度,健全完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主
5、动适应经济发展与校企合作的要求,分析商务英语人才岗位能力需求。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确定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所学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毕业前除了获取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得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商务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证书等) 。使学生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实现就业与岗位零距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企业、社会资源和环境,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把握国际商务前沿,结合专业特点,听取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在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建设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校
6、内专业教学实验室。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使学生既能够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也能够接触“虚拟现场” ,开展模拟实训场景教学,进行高度仿真的实际操作(如开展国际贸易磋商、商务谈判、函电往来、单证制作等商务综合实训) 。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各种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在商务背景中反复进行英语技能操练,掌握商务操作技能,熟悉国际惯例。学生相互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体现国际商务活动中各种职员的角色,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商务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实战”能力。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的基础上,需要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环境(例如,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能够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学、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真实职业背景的实习场所,让学生了解未来从事的行业现状和企业用人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能够为专业教师提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另外,与企业合作共同育人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邀请企业从业人员来校讲座的方式来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建设,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岗位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促进就业与岗位零距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