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城镇“四态合一”规划建设研究摘 要:在新常态下,小城镇建设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考虑不全面,造成逐渐丧失地域文化特征,导致风貌雷同,千镇一面的困境。针对这种困境,从“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出发,充分挖掘和研究地域特征、本地文化、生态特色,以规划指导城市产业、形态的建设,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的融合,维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四态合一” ;规划体系;总体规划;城前镇 引言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小城镇存在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大多较低、功能不够完善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
2、污染、体制不合理和管理不完善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小城镇建设要改变以往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承载人口生存和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生难题,更广泛地吸纳农民就地就业、居住,加强生态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成为为农村特色产业服务的特色镇,提升小城镇发展品质,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发展。1.小城镇建设困境 1.1 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体系及规划思路,致使小城镇形态“千城一面” 多数小城镇建设盲目地照搬大城市建设经验,造成小城镇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设计上相互雷同,缺乏自身特色。另外,一些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后,没有根据实际
3、建设水平进行必要的修编,削弱了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效力。 1.2 过渡追求经济效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够,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小城镇为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采用粗放式的建设方式,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忽视环境保护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小城镇都是由自身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引进与当地生态承载力不匹配的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使得地方特色生态、传统产业遭受大面积的破坏和冲击,甚至毁灭,小城镇难言可持续发展。 1.3 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 ,丧失文化个性,城市空间单调乏味 我国的小城镇形态各异,各有珍贵的文化底蕴、生态宝藏和传承产业,是我国新
4、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实建设中,小城镇的文化通常被摒弃或者忽视。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追求“高大上” ,即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和风格求洋,传统空间肌理被破坏得“体无完肤” ,文化底蕴失,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城镇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使小城镇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缺乏竞争力。 2. “四态合一”的小城镇建设思路 2.1 文化塑魂 文化是小城镇最具特色的资源,是城镇的灵魂,只有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特色文化,将文化贯穿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才能使小城镇独具发展特色和动力。在产业发展中,应提炼城镇特色文化要素,发展文化产业,如传统手工业及文化旅游产
5、业,围绕这些特色产业整合镇村体系,推动城镇产业转型,获取长久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文化“形”和“意”的塑造,重塑文化建筑和营造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填补小城镇的精神内容。 2.2 产业兴镇 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必须从其传统产业入手,寻求升级转型之道。从目前小城镇的发展经验看,围绕小城镇文化和传统手工业开展的新型旅游业开发是小城镇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在深入挖掘小城镇特色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应进行旅游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解决“业态”问题,并围绕旅游产业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带动城市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注入长久动力。 2.3 生态维育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建设
6、中要注重保护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好山水、田园,通过植树造林、节能降耗、治理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及节约发展的道路,让优美环境成为小城镇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基质。具体而言,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通过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线,对土地进行空间管制,实现生态优先;在城区,通过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把河流、田园等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镇,合理布局各类绿地,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并与城镇建设统一考虑,促进城镇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和发展。 2.4 形态升华 形态是小城镇所有物质实体的组合,是体现文态和业态的载体。在小城镇的形态塑造中,通过明确小
7、城镇文化、生态资源和业态发展特色,准确定位小城镇风格,按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基本风格统一又丰富多变的思路,编制详细的城市设计,保护城镇的传统空间肌理,优化用地功能布局和路网布局,通过对景观、建筑风貌和地标节点等进行规划建设,升华小城镇特色。 3.基于“四态合一”的城前镇规划实践 3.1 规划背景 城前镇位于邹城东部门户,地处三市(济宁市、枣庄市、临沂市)五区(县) (邹城、平邑、泗水、山亭、滕州)八镇(临涧镇、白彦镇、丰阳镇、泗张镇、田黄镇、张庄镇、店子镇、圣水峪乡)交界处。城前镇与济宁、泰安、临沂、枣庄四地市等距 90 公里,和相临的平邑、山亭、滕州、邹城、曲阜、泗水 6 个县市等距 40
8、公里。境内有枣徐(枣园徐州)公路、平滕(平邑滕州)公路、岚济(岚山头济宁)公路三条省道纵横贯穿全境,并于镇区交汇,有“六路通衢”之称。省道 S244 向北连接日东高速,邹城北外环线在城前镇域北部穿过,加强了与邹城的联系。 3.2 规划思路 根据“四态合一”的理念,提炼城前镇蓝陵文化及万亩桃园、生态林场等生态要素,通过整合和创新,融入规划的各个层次。通过总体定位与功能研究,解决位于三市交界处的城镇业态问题,其次,重视生态本底和对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合理布局产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城镇体系;再次,在总体规划的法定指导下,解决文化传承和城镇形态的问题,即文态和形态;规划将城前镇建设成
9、三市交界区域中心城市(镇) 、蓝陵故城、商贸重镇、生态慢城。 3.3 规划内容 (1)业态:空间多元、完善旅游 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四板块、多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一心”为城前镇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两轴”为沿枣徐公路发展轴、沿岚济公路发展轴;“四板块”为镇区综合产业发展板块、红色文化与林果种植板块、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板块、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板块;“多基地”为以十八趟林场风景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和以大樱桃、西红柿、板栗、大枣、油桃、金银花为主的农产品种植基地。 同时,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
10、业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文化风景区、梨坑林场风景区、十八趟林场风景区、雨山风景区、蓝陵桃园风景区、石门山越峰山风景区、洼陡风景区,将城前镇打造成为邹东旅游中心城镇。结合各风景区开发生态文化、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旅游产品。 (2)生态:生态优先、宜业宜居 规划将镇域生态系统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形成“斑块镶嵌、廊道相连、基质铺垫”的生态安全格局。 重点保护两类生态斑块 五处山体林地生态斑块:分别为梨坑林场生态斑块、十八趟林场生态斑块、雨山生态斑块、凤凰山笔架山生态斑块、石门山越峰山生态斑块。 三处水源地保护斑块:分别为圈里水库保护斑块、康王水库保护斑块、洼陡水库保护斑块
11、。 重点打造两类生态廊道 沿河道生态廊道:规划沿戈河、柳峪河、刘庄河、沂河及其支流打造河道生态廊道。注重保持河流水体的自然特性,保护湿地资源及野生动物资源,镇域区段尽量避免建设开发,镇驻地区段强化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有机协调。 沿道路生态廊道:规划沿枣徐公路(S244) 、平滕公路(S241) 、岚济公路(S342) 、南环路和北环路打造沿道路生态廊道。注重防护生态林及景观生态林的建设。 重点建设两类生态功能分区 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规划镇域内梨坑林场、十八趟林场、雨山、凤凰山、笔架山、石门山、越峰山等山体林地为山地丘陵生态保育区。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以生态公益林、经济林建设为第一要务
12、,结合水土流失的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避免滥采滥伐,积极培育镇域山林生态基质。 规划将镇域生态绿道划分为:区域综合绿道、山林休闲绿道、文化休闲绿道和滨水休闲绿道。 (3)形态:功能提升、特色强化 规划在城市形态的塑造上,注重功能的提升,延续特色田园风貌,通过优化镇村体系和镇区空间结构,整治城市风貌,强化特色、优美的镇区空间营造。规划镇区形成“两轴三带、一心四区”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以生态、水体、文化为主线,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城镇特色要素,利用自然的水体景观、生态绿带,组织与之相适应的滨水景观、绿化景观,构筑和谐共生的用地布局。此外,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要素,与滨水景观、绿化景观相结合,塑造特色鲜
13、明的城镇形象。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共同创造以“绿、水、文、城”为特色的“水城相依、绿水环绕、底蕴深厚”的城郊型生态慢城,重点做好“显水、透绿”的文章。形成“两轴三廊、三心五区多点” 的景观系统结构。打造由古至新、文化、现代、生态共融的沿越峰山路景观轴线、沿城泰路的公共建筑展示轴线、沿河道景观绿廊;形成工业景观风貌区、商贸市场景观风貌区、城镇综合服务景观风貌区、新城旅游服务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 (4)文态:文化传承、城镇塑魂 城镇在产业选择上充分挖掘城前镇本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进行优势产业组合,并配套富有地方文化底蕴的居住建筑和仿古商业街区。融入农耕文化,沿枣徐公
14、路形成蓝陵桃园、梨坑林场、林果种植等自然观光带,在镇域北部结合抗战纪念碑及遗址规划红色文化风景区,形成多元的文化集群。 4.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下,不光是大城市、城市群的建设需注重生态、文化、社会三者的协调和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小城镇建设更应该如此。小城镇的建设应摒弃求大求洋、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切实际和照搬其他城市经验的风气,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充分挖掘和研究本地文化、生态特色,编制相应的规划,以规划指导城市产业的建设、形态的打造,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的融合,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邹城市城前镇总体规划(20142030)Z.2014 2 陈可石,李静雅,朱胤琳.文化景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与路径以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 J.规划师,2014(5):48-53. 3 张毅.“四态合一”理念指导下的成眉新兴产业战略功能区( 新津部分)城市设计J.规划师,2013(7) _ 【文章编号】1006-2688(2015)09-0085-04 【作者简介】李爽(1986-) ,硕士,研究方向:小城镇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