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81453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城镇化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型城镇化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型城镇化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型城镇化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型城镇化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型城镇化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摘 要: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矛盾如不能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恐被扭曲。完善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城镇化筹资渠道、改革创新农民市民化的制度体系,是化解矛盾,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矛盾;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矛盾 下述矛盾如不能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恐被扭曲。 (一)城镇化的市场选择机制与政府规划主导之间的矛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 年) 已对外颁布。该规划将涉及全国 20 多个城市群、180 多

2、个地级以上城市和 1 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思路,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城市群不是规划出来的,更不是人为划定的,而是市场力量和技术力量推动形成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城市群,除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由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的密集度,以及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决定的。而规划者有时很难看清十年特别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也会改变未来产业、人口和城市的空间布局,可能导致产业布局或人口流向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政府规划的城市群难以形成。十年前的规划者谁能会想到如今的“北、上、广、深”会聚集如此多的人口。相反,在另外一些城市出现的无人或少人居

3、住的“鬼城”现象,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规划”的失败。 (二)城镇化的投资强度与可利用资源相对稀缺之间的矛 盾。城市化的过程是建设投资的过程。比如:工程的建设、道路的建设、交通的建设。城市政府的财力与事权及支出范围极不相称,必然迫使城市政府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收入来源。在城镇化的投资强度受到城市可利用资源相对稀缺约束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城市空间扩张,大兴造城运动的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为筹措建设资金,不惜超额举债,大量“批发”出让土地,并以土地抵押,成立开发公司,搞房地产。借新城之名,行夺地、争地和占地之实,抬高房价和地价。以城市新移民目前的收入,即便考虑未来收入增加,也无力支撑目前的城

4、市房价。结果土地面积的城市化、建筑物的城市化大大快于农民的市民化。如此放任下去,被严重扭曲的新型城镇化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 (三)城镇化战略的高度趋同性与城市特色个性之间的矛 盾。新型城镇化追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要求塑造出特色鲜明的城镇形象。然而,现实问题是:城镇化不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分气候和自然条件、不分城市性质差异,竞相“克隆”城镇。城镇化战略的趋同性对城镇文化、景观独特性造成了破坏,导致了城镇形象的“千城一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城市功能重复。不少城市近年来不断掀起开发区、大商场、广场、步行街、超高建筑、商务区等热潮,出现了楼越盖越高,广场越

5、来越大,步行街越来越长的趋势,造成城市功能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城市产业同构。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类城市不顾自身和区域实际,竞相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产业, “光谷” 、“药谷”大量涌现,新一轮的产业结构雷同格局再次形成,甚至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也惊人的雷同。最后,城镇形象单一。在城镇形象建设方面,不从城镇的特色和个性出发,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经验,国际大都市的玻璃幕墙、高层建筑、草皮广场、音乐喷泉在中国的城镇悄然出现,从而使城镇个性与传统逐渐丧失 。 二、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从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方面看,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6、,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已俨然成为时下主流观念,但这是典型的“主次不分” 。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资源再分配过程。原来土地、工厂、劳动力都在农村,城市化过程是这些人到城市里重新分配,分配到更高的产业中去,土地原来都是农业,一部分土地要重新分配进入工业、交通、住宅等。为此,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政府真正所能做的,就是努力通过各种政策来增加自己城市的吸引力,在城市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格局,并在公共资源的配置方面,适当向中小城镇倾斜,从而缩小中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

7、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差距,引导城镇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合理布局。 (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着力培育壮大城市群。我国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决定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只能在一些发展条件和基础较好、人口密集、城镇密布的地区集中展开,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 (2)着力建设更多的大城市。城市规模越大,产业分工越复杂、第三产业越发达,公平竞争机会就越多越好,人们分享资源的空间和公平性也越大,城市对人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这就是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奥秘所在。大城市化已是世界性的规律,比如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东京;迪

8、拜,40%人口集中在迪拜市;澳大利亚,全国三分之一人口集中在悉尼市,六分之一集中在墨尔本。美国的情况也大同小异。长期以来我国在城镇化发展战略上存在偏差,一直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方针,把发展小城镇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加发以提倡、鼓励,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3)着力塑造城镇文化特色。经济、制度、社会和人这四个领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滚动城镇化的车轮。而文化作为凝聚这四个领域的关键因素,发挥着协调、联接这四个领域的重要功能。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城镇特色是城镇文化的标志,没有特色就没有城镇文化的根。城镇特色蕴于多种多

9、样的内容与形式中,有历史的、传统的特色,有民族的、地方的特色,有新兴的、时代的特色,有景观、环境的特色,也有产业的、功能的特色等。新型城镇化,绝不能是简单的“除旧布新” ,而是要更完满地传承、保护和提升城镇文化,塑造城镇特色。首先,要在研究区域文化上下功夫,发展地方特色;其次,要在研究历史传统上下功夫,发展历史特色;最后,要在研究人文风情上下功夫,发展风情特色。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交融在一起,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 (三)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1)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积极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功能转型,提高创新能力。要引导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优化,缓解中心城区压力,避免“城市病”

10、 。要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人口集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增加就业岗位,激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活力。 (2)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对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需要,提高市政公共设施服务的覆盖面和保证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延伸。要按照人口集聚和扩散的需要,优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坚持基础设施地下、地上同步建设。 (3)建立低碳生态城镇。制定低碳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广低碳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提高绿色建筑比重,加快对既有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广供热供气的计量化。加强城镇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提

11、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建设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努力增加城乡绿色空间,保护和建设湿地,提高“碳汇”能力。 (四)拓宽城镇化筹资渠道。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财力、资金保障,必须在强化资本运作、拓宽筹资渠道上有大的创新和突破。(1)创造条件发行市政收益债券。允许地方政府发行统一的债券筹集资金,以取代目前五花八门、多头管理、无序失控的“政府融资” ,专项用于一些城镇化试点地区的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平台融资能力。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乘数效应,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奖励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入机制,聚合包括 FDI、PE、VC、BT、BO

12、T、PPT、保险、融资租赁、产业化投资基金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 (3)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在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的条件下,中央财政多承担一些责任,尤其是针对公益性项目,尽量减少需要地方配套财政支出的要求。中央应设立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奖补或贴息等形式,支持地方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难题。 (五)改革创新农民市民化的制度体系。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严重阻碍着农民市民化,必须对其大胆改革和创新。 (1)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导向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畅通劳动力渠道。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与培训体系,培育中介组织,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就业需求

13、开展相关服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要把农民工纳入流出地和流入地免费就业培训范围,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彻底清除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各种壁垒,建立起劳动者凭身份证,技能即可参加劳动市场竞争的就业新格局。 (2)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加快剥离依附在户口上的不平等待遇,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逐步放宽直至放开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最终完全取消歧视性的两种户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3)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对接与区域统筹。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农民工为突破口,逐步实现传统土地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的过渡,落实工伤、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工的全覆盖。 (4)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在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增值收益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征地制度改革,打通城乡土地转化的渠道,规范征地程序,解决好被征土地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保障对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提高农民自主自愿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求是,2012.5 2 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