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 “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网络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项目 2005-2006KC 实施计划 一、 项目名称 中文名称:“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网络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项目”,简称“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网络研习项目” 英文名称: Interdisciplinary, Interschool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 Learning二、 项目研究目标 1借助 计算机 网络(“知识共同体”, KnowledgeCommunity) 与协作 学校学生组成“合作研习 群” (北京东四九条小学、北京雍和宫小学、香港圣方济各英文小学、
2、 香港周氏宗亲总 会 学校 ) ; 确定研究主题和子课题,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切实落实网络条件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效, 使我 校在 综合 6 利用 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2加深 教师 对网络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 帮助 教师 探索和积累 开展相关教研活动的经验。 提高教师对网络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解和理论研究,总结小学阶段网络条件下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选定、教师指导、学生合作等方面的经验;提高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 学习促进策略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组织实施能力。 3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通过知识支架(鹰架),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过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和 并逐步形成 良好的网络道德 意识 。 4搜集、整理各学科网络条件下研究性学习的优秀案例,总结有效的组织实施模式。通过 与合作学校 的协作交流,促进经验分享和文化交流。 5 记录并分析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和高水平思维过程,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 总结学生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研究性 学习 所需的研究及思维技能,如探索、分析、评估、综合、总结等。 三、 项目实施组织结构 1、课题总负责人:乐波(校长)。 负责统筹本校设备、教师、学生
4、开展课题研究,并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保障,为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参加总课题组的各项研讨会、培训会提供便利。 2、 教研负责人:李北方。 负责规划本校课题教研活动,监控课题进展情况 ,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 3、 技术负责人: 张有宁。 负责为本课题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保障和技术支持,有关课题进展和课题成果的摄录与整理工作 , 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等 。 4、课题指导教师:郭佳梦、李丽嘉 、赵雯彦、陈素红、卢娟、苗青、姜爱民。 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主要 包括 : 指导学生开题、 设计学习方案、搜集必要资料 或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辅导 和监控 学生 研究性学习 过程
5、、帮助学生记录和整理成果 、采集统计各种实验数据 等 。 5、会议记录和档案整理:苗青。负责整个项目过程的会议、专题课以及 全员性 实践活2 动 的文字记录和整理工作。 6、 课题参与 学生 :根据课题指定年级 学生 全员参加,共计 112 人 。 项目组由两部分组成,即项目管理组和项目执行组,课题总负责人、教研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组;课题指导教师、会议记录和档案整理人员、 课题参与 学生组成项目执行组。 四、 研究变量 自变量: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和方式、教学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以及 KC 平台使用的合理性形成自变量。 自变量的控制:通过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
6、观念,促使其主动改变教育教学策略和方式,使之更适合于学生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校级课题组负责实验过程的资金保证并合理调配各种资源,以保证教科研工作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组负责完成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工作,并保证各种教育技术设备的 正常运转。 因变量:学生的学习策略、方式和习惯、以及由此导致的学习结果形成因变量。 因变量的控制: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进行全程组织和监控,尤其要关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要通过具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无关变量:学校计划外工作形成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的控制:校极课题组负责协调各种关系,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计划外工作对项目 的影响和冲击。 五、
7、项目的实施 1、研究策略 实验对象: 本校五年级 3 个教学班 全体学生 (五年级一班 42 人、五年级二班 28 人、五年级三班 42 人,共 112 人)为实验对象。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结合观察、调查、个案等方法,实践探索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和学习 习 惯。 课题组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听课、收集案例等方式,采集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确立例会制度, 时间为 每 逢单周 一次 例会 ( ),研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确定相应策略和方法。 乐波校长 ( 项目的 组织协调工作) ) 张有宁 (
8、技术支持、培训;对外联系。) 李北方 (教科研设计、指导、培训。) 执行教师( 7 人 ) 共 17 个研习小组 (学生 112 人) ( 学校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示意图。 ) 3 通 过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完成实验过程。 I. 在学习主题确定的情况下 如何 引导学生提出小问题,如何通过知识支架(鹰架)训练学生的思维;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实现与异地同学的民主、平等、和谐地探讨交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 实践活动 。 II确定 学习专题和研究性学习目标,以及学生的初始状况,考虑在各类教育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学习的步骤大体是什么。 III 项目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分为网下研习 和网
9、上研习两种形式。 网下研习的指导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课堂为渠道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课 型 为选题课、技术培训课、周研习交流课和阶段交流课四种类型; 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上时间或课余时间 , 开展 以综合实践为主要 活动 形式的 研究性学习,主要形式有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艺术创作、制作各种电子作业或实物模型等。 网上研习是在网下研习的基础上,通过平台 建立的合作学习群, 与协作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开展带有专题性的研讨或进行阶段性成 果分享。主要形式,通过知识支架(鹰架)开展跨地域的研讨(提出问题、个人观点、证据 、讨论问题等 );通过 平台发表自己的阶
10、段作品与学友分享(电子文本、图片、音视频资料等)。 IV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监控。 开题课、学习成果交流分享活动由学校课题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 学生的技术培训课主要由计算机教师利用计算机课完成,相关的应用指导由指导教师负责。 周研习交流课由班主任老师负责设计、组织和实施。建议每周一课时,可利用实践课或班会时间完成 (建议由班主任组织实施) 。周研习交流 课的主要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展示发现学生的问题,确定相应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并完成对“网下研习”过程的监控。 每位指导教师负责一个专题,并管理以这一专题为核心个学习小组。 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要有一次登陆平台,主
11、要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 监控学生网上 研 习情况、下载本组学生网上交流的内容并建立交流档案。 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成果。 学校为学生提供 电子阅览室以方便学生登陆平台或收集资料;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开放以便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班主任教师负责对学生 进行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 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以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以文明、儒雅的精神面貌面对 专家、教师和 协作学校的学友们。 V 研习成果和研究成果 A. 学生学习成果 学生学习成果包括 : 学校科技节活动,可以前期成果呈现。 学习心得 (从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反思得到的总结 )
12、 学习历程 (学习、交流过程中的表现 ) 学生学习成果应有两地环保的比较 学生可选择用不同型式总结成果 (电子作品、话剧、模式、海报、诗词、小4 论文实物作 品 .) 学校可给学生机会发表或演示他们的成果 B. 老师、校长成果 计划在学校的规划及推行 老师带领及促进学生学习策略 计划对学生的改变及意义 计划对老师的改变及意义 计划对学校发展的改变 学校对跨地交流的经验及心得 校长及老师的反思 VI 研习主题和研习组。 经与协作学校协商,确立以下的研习主题: 环保家庭。() 节省能源的方法。() 水的污染。() 土地的污染。() 学校也环保,美化环境,为什么要环保?() 空气污染。 经与协作学校
13、协商,将学生组成个研习小组,平均每组人。每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个研习小组。 、实施步骤 本项目实施周期为 12 個月 (1/9/2005 31/8/2006),分为 培训阶段、确定问题阶段、 实践体验 阶段、表达交流和成果分享阶段、总结反思阶段共五个阶段。 I培训阶段()。 教师培训() 成立学校课题组()。 教师培训、项目启动仪式()。 (苗逢春博士、 陳有義博士負責 ) 此计划对中国教育的 意义 简介知识研习群 专题研习中的学习理论和问题 如何以网上协作方式建构知识? 如何运用各种协助思考的工具,建立学生的共通能力? 如何设计一个网上协作式专题研习? 甚么是鹰架?如何以布尔姆分类法及思维技巧
14、模型设计鹰架? 实例分享 (3-I 专题研习计划等 )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 家长、专家如何参与 ? 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 (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 如何决定学习成果的型式 ? 如何规划与香港学校交流? 学生如何整理及分析资料 ? (概念图及笔记的应用及评估 ) 5 学生如何在网上交流 ? (提问、找数据、响应 、验证、总结、反思等阶段 ) 学生、老师、校长的经验分享 。 校内教师培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网上交流和网下研习。 学生培训( 0)。 前期 调查 。发家长信,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学习平台的使用,登陆并注册。 II 确定问题阶段()。 选题课。 分组(两周)。 确定自课题 通过概念图将问题概念化(两周)。 III 实践体验 阶段() 网下研习 网上交流() 完成学习成果网上交流作品() 中期 调查。 IV 研习成果交流与分享() 香港师生到我校交流( ) 我校师生回访香港学校() 后期 调查。 V 总结反思阶段() 教师完成经验总结和反思;学校课题组完成工作总结和研究报告。 李北方执笔 年月 北京东四九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