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伤的救治.ppt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91046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4.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击伤的救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电击伤的救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电击伤的救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电击伤的救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电击伤的救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电击伤的救治,解放军福州总医院急诊科 彭明,电击是夏季较为多见的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常常起病急、病情重,要求现场施救者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对情况作出迅速反应、准确判断和有效救治。,引 言,电击伤俗称触电,是由于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严重者可直接导致死亡。高电压还可引起电热灼伤,闪电、雷电损伤也属于高压电损伤范畴。,电击伤,美国每年因电击伤致死1200人,致残36000人; 我国每年因电击死亡约8000人,以7、8月最多。,1、流行病学特点,电击的损伤程度取决于: 电流强度 电流种类 电压高低 触电部位的电阻 接触时间,2、致伤因素,(1)电流强度和种

2、类的影响,(2)电压的影响,一般而言,36v以下电压称安全电压,1KV以下的电压称为低压,1KV以上的电压称为高压。,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表明:在相同的电压之下,电阻越小,通过人体的电流相对越大。根据经验证明,在干燥情况下,36V的电流人体是相对安全的。人在冬季及皮肤干燥时,皮肤电阻可达5万-100万欧姆;当皮肤裂开或破损时,电阻可降至300-500欧姆,人在潮湿条件下,电阻会降至更低,接触12V的电流也会有危险,20-40V电流作用于心脏也可致死。,(3)电阻的影响,电流入口的电灼伤较出口更为明显。,(4)触电部位,由一手进入,另一手或足通出(电流通过心脏),室颤,由一足进入,另一足

3、通出(电流不通过心脏),局部电烧伤,电流接触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损伤越严重。,(5)接触时间,3、病理生理改变,电击后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心脏传导系统以及急性肾功能损害等。,1)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电流通过血液可 引起血液凝固、血管 栓塞,血循环的病变 及严重的“内烧伤”使 肌肉发生变性及渐进性 坏死。肌间隙的大量渗出、肿胀、筋膜内压力增加可影响循环,使肢体远端缺血,造成肌肉不可逆的坏死。,2)对传导系统的影响 在早期,心电图可反映出心肌纤维、传导系统的改变,常可见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但这些变化大都为暂时性的,唯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束支传导阻滞可持续较久

4、。也可见到心肌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型的心电图变化。3)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 电击病人还有大量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的释放,当经肾脏排出时,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电击病人通常有较重的酸中毒。强直性肌肉收缩或电击后病人从高处坠下可致骨折。,(1)电休克 电休克是指人体在触电时,特别是当电流通过头部时,由于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皮质下失去正常调控,释放超量的神经递质,使自主神经系统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心脏骤停,整个机体处于一种假死状态,若未给予及时抢救,可随即出现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瞳孔缩小、呼吸急促或不规律、血压升高等。,4、临床表现,(2)电灼伤/电烧

5、伤 电灼伤是电流通过机体时造成的热损伤,特别是高压电造成的组织灼烧非常显著,触电后电流通过人体的入口及出口烧伤严重,又以入口最重。,(3)其他 高处作业时受到高压电击伤可由于肌肉痉挛导致身体失去平衡,发生坠落伤;雷雨天气在水中被闪电击中可发生溺水等。,电击伤分型,低电压所致的烧伤:常见于电流进入点与流出点,伤面小,直径0.52cm,呈椭圆形或圆形,焦黄或灰白色,干燥,边缘整齐,与健康皮肤分界清楚。一般不损伤内脏,致残率低。高电压所致的烧伤:常有一处进口和多处出口,伤面不大,但可深达肌肉、神经、血管,甚至骨骼,有“口小底大,外浅内深”的特征。随着病情发展,可在一周或数周后出现坏死、感染、出血等;血管内膜受损,可有血栓形成,继发组织坏死、出血,甚至肢体广泛坏死,后果严重,致残率高达3560。,高血钾,酸中毒,急性肾功衰竭,(1)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电源总开关。 绝不能直接用手去接触伤员!,5、现场急救,方法(一)如果开关或插头应附近,应立即拉闸刀开关或拨去电源插头,不能直接牵拉触电者。,方法(二)用竹竿、木棒等绝缘物挑开电线,或戴上绝缘手套或用干燥衣物包在手上,再使触电者脱离带电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