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漫谈中医“火神派”,学术沙龙(第一期),2011级博士生 李楠,内容:1.“火神派”简介2.“火神派”争议问题探讨3.病案讨论(一例)4.小结,“火神派”简介,辞海学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火神派”简介,1.起源郑钦安的教材内经、周易、伤寒论郑钦安的著作医理真传4卷,成书于1869年(同治八年)。医法圆通4卷,成书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伤寒恒论10卷,现存最早的刻本为1875年(光绪元年)。,郑钦安(1824年1911年),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2.“火神派”的师承,“火神派”简介,3.“火神派”主要学术特点阴阳为纲,重视人体阳气。辨证论治,重视寒热
2、真假。擅用温药,重视姜附运用。,“火神派”简介,1.内经提出的“阴平阳秘”这一阴阳平衡状态,“火神派”却独谈阳气之重要性。离经叛道?2.有人批评“火神派”眼中只有阳虚证,临床不论症候如何,虽舌红苔黄脉数,亦认为是阳虚。重阳废阴?3. “火神派”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姜附等温热药物应用,尤其是附子,由于其毒性猛烈,临床运用较为谨慎,而火神派医家却重用、广用附子。但知扶阳?,“火神派”争议问题探讨,“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问题一:内经提出的“阴平阳秘”这一阴阳平衡状态,“火神派”却独谈阳气之重要性。离经叛道?,“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1.“重阳”思想的文化基础。2.中医“重阳”思想的渊源与内涵。,1.“
3、重阳”思想的文化基础太阳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易经为 “重阳”思想的开端。乾彖:“大哉乾元,万物滋始,乃统天。”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2.内经中的“重阳”思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3.“火神派”对“重阳”思想的阐发医理真传:“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坎卦,“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问题二:有人批评“火神派”眼中只有阳虚证,临
4、床不论症候如何,虽舌红苔黄脉数,亦认为是阳虚。重阳废阴?,误解一,辨证论治不是机械的对应症状。误解二,“火神派”是以阴阳为辨证总纲,“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辨证以阴阳为纲,“重阳”并非“废阴”,“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郑钦安:“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医理真传辨阴阳总纲“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阴虚病,其人必面目、
5、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吴佩衡十六字要诀:寒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热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阴阳对举!,“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医理真传“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矛盾证候的出现,是辨识寒热真假的要点。,“
6、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问题三:“火神派”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姜附等温热药物应用,尤其是附子,由于其毒性猛烈,临床运用较为谨慎,而火神派医家却重用、广用附子。但知扶阳?,处方寒温并用,皆以证候为据。,“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例1:吴佩衡医案谢某之妻,患瘟疫邪伏膜原,并有化燥伤津之势,大便不通,与达原饮加生石膏、大黄治之。病家粗通医理,以为患者体虚不耐攻伐,私自撤去石膏、大黄,致使燥热内结,症见舌苔转黄而燥,胃实胸满,拒按呼痛,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壮热不解,时发谵语。诊时突发鼻衄不止,血色鲜红量多,稍顷,衄血即凝而成块。,“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某医以热证血必不至凝结
7、成块,断为阳虚亡血之证,主以四逆汤。吴氏认为此乃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大剂凉下以救真阴,力主白虎加承气汤合方。生石膏60克(碎,布包),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枳实20克(捣),厚朴20克,芒硝13克,知母20克,生地黄16克,甘草6克。日夜连进,次日脉静身凉转危为安,复与生脉散加味善后。危难之际,吴氏力主寒凉,告病家曰:“余素谙于用姜附者,尚不敢以温热之剂妄投,当此证情,苦寒泻下尤恐不及,倘若误服温热之剂,有如火上浇油,危亡立至。”,“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素问调经纶: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胶柱鼓瑟,例2:御药院方封髓丹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
8、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滓服。郑钦安:“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治(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汪某,女,57岁,2011年1月17日初诊主诉:外感后水肿2日。患者于两周前感冒,咳嗽,服辛凉解表中药后减轻,一周前尿量逐渐减少,口服呋塞米无明显效果,前医于辛凉解表方中加冬瓜皮等利水之品,仍无效。前日起全身浮肿,往某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WB
9、C:12.1109/L,N%;血生化:CRE:66.6umol/L,BUN:6.21mmol/L,Glu:7.32mmol/L。加服螺内酯1片。尿量略增,水肿无变化。现一身悉肿,晨起颜面较明显,午后双下肢肿甚。咳嗽,喀少量白色稀痰,每凌晨2点鼻塞,自服感冒冲剂后可略缓解。口舌反复生疮,疮色暗红。牛皮癣复发,色红凸起,瘙痒,蜕皮。胃脘不适,畏寒肢冷,睡眠可,少尿,大便3-4日一行,偏干。舌淡胖,苔薄白略滑;脉结代,浮、沉取具弦紧有力。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哮喘、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一侧肾萎缩等,皆十余年。,医案讨论,初诊处方:桂 枝10g 茯 苓30g 白 术10g 泽 泻1
10、0g猪 苓10g 干 姜6g 细 辛3g 五味子3g肉 桂6g 黄 柏6g三剂,水煎服,日三次,最好于两日内服完。2011-01-21二诊患者服用较慢,前方仅服完两剂。服前方后尿量无明显变化,颜面水肿大减,双下肢仍肿,大腿于4-5时发胀,小腿肿胀无明显减轻。身冷好转,口疮未新发,喜热饮,大便2-3日一行,偏干。仍咳,有少量白痰,较前易喀出。夜半鼻塞即发,仍自服感冒冲剂。舌淡胖,苔薄白;脉结代,弦滑紧,较前略和缓。,医案讨论,二诊处方:桂 枝10g 茯 苓30g 白 术15g 泽 泻10g干 姜6g 细 辛3g 五味子3g 肉 桂6g黄 柏6g 制附片6g(先煎) 丹 参6g 炙甘草3g三剂,水
11、煎服,日三次丹参为患者自行要求,因无伤大雅,酌加之。2011-01-24三诊患者于22日下午起服用前方,服药一剂后,于23日上午9时许小便骤增,水肿明显缓解,晨起颜面已不肿,仅小腿于下午3-4时肿胀,身暖,咳嗽大减,偶喀少量白痰。夜间仍鼻塞。晨起鼻中有少量血块,口苦,口干,胃痛较前略重,颈部、双肩痛甚。牛皮癣好转,蜕皮明显减少,部分皮癣已平复。舌淡胖略暗,苔白略厚腻;脉结代、弦略滑,较前和缓。嘱患者停服螺内酯。,医案讨论,桂 枝10g 茯 苓30g 白 术15g 泽 泻10g干 姜6g 砂 仁6g(后下) 肉 桂6g 黄 柏6g制附片6g(先煎) 龟 板6g(先煎) 丹 参6g 白 芍6g炙甘
12、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三次。狗皮膏外用,贴于颈椎及肩背疼痛处。服药后诸证均明显减轻或消失,又见胁痛一证,因临近春节,嘱患者自服小柴胡颗粒。,医案讨论,讨论:1.问诊时对辨证具有重要意义的症状应当仔细、反复询问,或者以不同方式询问,同时还要结合其他诊法判断,以防误诊。2.患者鼻塞症状始终存在,是否需要发散之品?3.整个诊疗过程看,还有哪些得失?,医案讨论,1.“火神派”重阳思想有其理论渊源2.“火神派”在辨识真寒假热方面有独到的见解。3.“火神派”在用药时是以证候为据,放手运用寒凉药与温热药。,小结,学习“火神派”理论,不宜冒然批评,也不能只将眼光放在用多少克附子,治什么样疾病上,关键在于探寻“火神派”如何从复杂病症中发现虚寒本质的辨证要点。,小结,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