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犯罪摘要:2.6 亿流动人口人数,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所引发的犯罪问题同样发人警醒。本文试图从文化冲突的视角出发,深刻解读流动人口犯罪现象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进而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从中探究解决两者之间矛盾的路径。 关键词:流动人口 文化冲突 犯罪 一、我国当前流动人口的犯罪现状 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刚刚结束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流动人口总数为 26139 万人,与上一次的普查数据相比,增幅高达 80%。数以亿计的
2、流动人口在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所引发的犯罪问题同样发人警醒。以浙江杭州为例,杭州市区的常住人口为 870.04 万人,市外流入人口为 235.44 万人,占 27.06%,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数据指出,杭州市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2011 年杭州市流动人口作案已达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 74.5%,这一数据在有些地区甚至高达 90%。 二、文化冲突与流动人口犯罪 索尔斯坦? 塞林( Thorsten Sellin)是 20 世纪 30 年代末的美国著名犯罪学家、社会学家,1938 年,他出版的文化冲突与犯罪一著2书系统阐述了他的文化冲突理论,一种解释犯罪的分析视角。在书中,他系统化
3、研究了文化与犯罪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具有规范性的学术理论体系。他在书中提出, “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多元复杂的当代社会中,社会整体的规范意识与部分社会的规范意识是不可能统一的。因此,两者极易形成冲突。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条件中,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人来说,社会的文化冲突必然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必然扩大他的规范意识的冲突,从而引发行为人自我行为的矛盾,最终导致犯罪。 ”由此,塞林得出的文化冲突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文化冲突导致犯罪。也就是说,文化氛围造就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个人的人格, “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或统治阶级所倡导的
4、文化被称之为主流文化,而以不同方式同时存在的其他文化被称之为亚文化。 ”当这种行为规范和个人人格相背离时,也就是文化相互冲突时,就产生了犯罪。而这种冲突往往也是无法避免的。 在塞林的书中,他采集和引用了大量关于移民犯罪的实证数据来支撑他的观点,他认为,当生活在既定文化区域中的成员移居到其他文化区域时,两地的文化氛围会发生冲突,而这一冲突的结果就是犯罪现象的出现。同时,他也指出,文化冲突理论不仅仅限于解释移民犯罪,之所以把移民犯罪作为一个例证,是因为移民经历了一种“社会缩略过程” 。他们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变迁,这为研究文化冲突提供了最具代表性的范本。而他的这一理论,不仅适于用地理分割
5、的区域间人口流动,还适用于城市周围毗邻区域之间的流动人口。他认为移民犯罪3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第一,当这些文化准则在毗连文化区域的边界接触、碰撞时;第二,当某一文化群体的法律规范延伸到另一文化群体的领域时;第三,当某一文化群体的成员迁移到另一文化群体中时。 ” 当然,基于社会背景和犯罪类型的差异,塞林的理论有其分析限度,因此,我们“其一,是对当代中国犯罪发生的基本社会场景进行分析; 其二,是为文化冲突论选取适当的研究视角” ,来探讨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文化冲突往往孕育在社会剧变中,而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就是追求现代化。 “现代化指工业革命
6、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方面的转变。 ”“现代化所伴随的是人类业已看到的巨大灾难,现代性带来的问题与所提供的机会一样大。必须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创举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 ”这样的错位同样发生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旧制度、旧传统飞快瓦解,而新制度、新传统还为完全建立,造成了价值和制度的缺失。 文化具有规范性,能够影响、制约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文化规范性是社会内在的运行机理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本质。本文将文化的规范性作为研讨犯罪文化冲突论的视角。文化
7、规范性是指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各种主文化、亚文化甚至是犯罪亚文化中。而文化规范通常以社会控制所拥有宗教、道德、法律、习俗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新的主文化中的习俗、观念、行为规范、价值规范却还没有4确立起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规范。另一方面,不同亚群体受不同亚文化的影响,犯罪亚群体受亚文化极端表现形式犯罪亚文化的影响,同时其本身并不确定和稳固的主文化还要指引人们的行为,这样,在特定群体中就开始出现了主文化与犯罪亚文化的冲突和对抗。而这种冲突对抗的实质就是不同文化规范之间的矛盾。这种文化冲突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现阶段,我国社会从社会结构上由总体性社会向多元性社会转变,利益主体多元
8、化,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而社会分层中的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诉求也产生对立矛盾,产生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生存和发展,放弃农村,涌向城市。这些流动人口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但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管理难题,伴随而来的还有居高不下、直线上升的犯罪率。相对城市,他们的身份一方面是户籍制度层面的“外来人口” ,更是一个“异质文化群体的入侵者” 。他们不仅要在行为规范上被动地接受城市化,还要在人格上实现更为痛苦的城市化。 “当一个乡村居民迁入城市时,我们可以料定会发生行为规范的冲突。 ”他们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既不能沿袭以前的文化习惯,又无法顺利融入到新
9、文化,进退失据。这时,违反主流文化的犯罪就极易产生了。 三、弥合文化冲突 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社会结构也更趋复杂,社会阶层也更趋分化。社会结构越复杂、层次越多,文化冲突也就越多。如何弥合文化冲突,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需求。而弥合文化冲突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外来人口能够接纳和内化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和规则体5系。 预防和控制外来人口犯罪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文化环境的各个方面入手,从而达到社会文化环境改善优化的效果。应该倡导和建立明确的价值规范体系及社会规范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制度保障体系,减少社会失范。 首先,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10、,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户籍制度是城市与农村的一道高墙,割裂了城市与农村的,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大量流动人口在住房、消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都低城市人一等,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平等。在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而把“外来人口”真正转变为“市民” ,正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弥合文化冲突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无疑将大大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大大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缩小贫富差距。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建立流动人口有效的利益诉求机制。要有健全的政治制度保障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利益诉求权力,使其能够真
11、正参与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来。只有当流动人口群体真正与其他阶层平等对话时,他们的权益才能更好地得到尊重和保障。而在这个过程中,流动人口群体也将完成自身和城市的彼此认同。 再次,要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及其执行,加强社会综合管理能力,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提高城市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后,传统的礼法控制和乡俗约束显然已不再适用,而现行的城市管理制度又难免有所漏缺,加上个别的城市管理人员歪曲执行、执行不力,反而激发了外来人口越轨行为。 6最后,还是要回归文化控制。要贴近流动人口的文化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紧密结合其客观需要及切身利益,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加强整个社会的道
12、德品质教育,倡导流动人口勤劳致富,在为社会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获得个人正当利益。还要对他们进行广泛而又具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技能,提高就业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参考文献: 1英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美 索尔斯坦?塞林. 犯罪:社会与文化 M. 许章润,么志龙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 M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 单勇,侯银萍.犯罪的文化冲突论基于中国转型社会的分析J.长春: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 4 何传启. 什么是现代化 EB /OL. http: / /www. cas. ac. cn m l/D ir /2002 /08 /21 /4717. hmt,2007- 5- 25 5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M. 段小光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