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应激与心身疾病(Stress Psychosomatic Disease),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刘云波,Tel:752268;,2,主要内容:,应激概念应激源、应激的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应对心身疾病及其发病机制常见的心身疾病及其防治,3,重难点:,重点:应激、应激源的概念;常见心身疾病的识别;难点:常见的应激反应的识别应激的管理;心身疾病的防治措施,4,为什么在紧急的情况下,你居然能跨过一条在平时根本不可能跨过去的沟壑 ?,5,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会被恐惧的事情吓死?,6,为什么完成艰难任务后你会哭泣?,7,一、应激概念及其演变,H.Selye (1936)Lazarus Folkm
2、an (1968) 现代应激理论,第一节 应激,8,H.Selye认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与刺激的类型无关,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9,GAS(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警戒反应阶段 alarm reaction stage,抵抗期 resistance stage,衰竭阶段 exhaustion stage,10,持续性压力,GAS(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11,H.Selye认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与刺激的类型无关,是机体通过兴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
3、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不足:仅提到伤害性应激源;忽略了应激的心理成分。,12,提出了心理应激的概念认为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强调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认知应激作用理论。,Lazarus Folkman,13,个体面临或觉察(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Stress):,14,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或不适应的;应激源可以是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代
4、应激理论:,15,生活事件,CNS,心身紧张状态,心理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应激源,中介因素,应激反应,反应结局,S,O,S,应激的系统观,16,应激的系统观,环境需求,心理应激原,觉察与认知评价,反应系统: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适应,不适应,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反应结果,17,1、躯体性应激源:高温、细菌、外伤及各类感染等 2、心理性应激源:各种挫折和心理冲突 3、社会性应激源: 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 工作有关的应激(职业性应激)及生存环境应激等。,二、应激源(Stressor),18,生活事件 life events 生活中重大的变故,
5、SRRS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是目前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重要手段。生活变化单位 Lcu,Homles 早期研究发现: Lcu 300/年,86%的可能来年患病; Lcu 150300/年,50%患病; LCU 150/年,平安健康。,19,20,21,Parkes 对4486位大于55岁的鳏夫进行了9年随访研究后,发现在妻子去世后半年内5%死于冠心病,比已婚同龄人的死亡率高出40%。Russek 等对工作紧张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100例冠心病患者与100例健康人对照,发现冠心病组91%的人工作相当紧张,对照组仅有20%
6、的人感到工作紧张,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的因果关系之间影响因素比较多。,22,日常生活困扰 hassles of daily life,轻微而频繁的困扰或微应激源即指日常生活困扰。 Lazarus 调查发现在每个人的困扰表中的前三位: 轻信或损失; 试图改变躯体形象(胖瘦、高矮、容貌); 干不完的活。,23,1、躯体性应激源:高温、细菌、外伤及各类感染等 2、心理性应激源:各种挫折和心理冲突 3、社会性应激源: 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 工作有关的应激(职业性应激)及生存环境应激等。 4、文化性应激源: 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应激的刺激或情境。,二、应激源(Str
7、essor),24,三、应激中介机制 (Mechanism),机体将传入信息(应激源或环境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心理中介机制,生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或觉察,包括:,25,生理中介机制,26,生理中介机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 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27,为心理病因学研究提供一种框架思路; 为临床工作提供一种心理干预的策略。,心理应激研究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28,心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或觉察,29,潜在的应激源,认知性评价,初级评价:事件对我是否有威胁?,次级评价:我能否应对?,认知再评价,这事件是应激源吗?,不应激,应激,
8、心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或觉察,N,30,(一)躯体性应激反应(二)心理应激反应 情绪反应、认知反应、 行为反应、自我防御反应,四、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急性应激反应,非急性应激反应,31,焦虑 恐惧 愤怒 抑郁,1.情绪性应激反应,32,1.情绪性应激反应,33,轻度应激:有助于个体增强感知能力,活跃思维; 过强的应激:感觉过敏或歪曲、思维或语言迟钝或混乱、自知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等。,2.认知性应激反应,34,时代广场的胜利日,2.认知性应激反应,35,你一声令下,我火速赶到!,2.认知性应激反应,36,“Fight “ or “ Flight” 退缩性反应 :不战也不
9、逃,3、行为性应激反应,37,3、行为性应激反应,38,3、行为性应激反应,39,9.11事件,3、行为性应激反应,40,变相依赖:指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依靠吸烟、喝酒或过量饮食等不良行为来对付环境。反常动作增加:指个体在应激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与平时大相径庭的行为特征。攻击性行为:指个体为了减轻应激威胁,而选择某种目标进行发泄。,3、行为性应激反应,41,4、自我防御反应 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个体面对环境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 如:合理化、反向作用、转移、隔离、升华等,42,自恋型: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婴幼儿常用),成人多暂时使用。 否认、曲解、外射等
10、神经症型:少儿期得到充分使用,成人也采用; 合理化、反向作用、转移、隔离等不成熟型:多发生在幼儿期 退化、幻想、内射等成熟型:出现较晚,成熟的成年人常采用 幽默、升华、压抑等,4、自我防御反应,43,近年来研究的综合性应激反应有:,崩溃(burnout)。是一种身心耗尽状态,通常由过度的应激反应所致。 主要表现为:体力耗尽、情绪和精神耗尽、自暴自弃等。崩溃的发展是进行性的。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应激唤起阶段;能量储备阶段;耗竭阶段。,44,近年来研究的综合性应激反应有:,延缓应激反应(delayed stress response) 又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45,(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
11、素,1、应激事件本身的强度2、人格特征3、认知评价4、社会支持5、应对能力,46,1、应激事件本身的强度;,(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47,巨砾模式:死亡、离婚、破产、意外事故等,(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48,印度洋海啸,(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49,细砾模式: 钥匙丢了、午餐无钱付款、轮胎没气 Lazarus 及其研究小组 烦恼量表: 负性事件烦恼; 正性事件振奋,(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0,2、 应激事件作用时间长短 ; 习得性无助:1967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 程序1、给笼子里的狗施加电击,但无法逃脱 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 程序2、再将其放到有搁板的笼子里,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
12、过去的。短暂的惊恐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1,3、事件发生的方式(确定性);4、应激源的危急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激的严重性随着所需顺应的临近程度不同而变化。,(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2,与主体本身有关的因素 1、人格特征 内向型性格:在应激状态下多表现为冷静、沉默或压抑; 外向型:多表现为愤怒、冲动。,(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3,认知影响个体情绪的变化,也影响应激源的后果和作用。 如果不能预料新的顺应要求,又没有现成的应付手段可资利用,就会使个体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中。,2、认知评价,(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4,当你面前只有半杯水的时候,你是
13、如何评价的?,哇,居然还有半杯水!,哎,只有半杯水!,55,3、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 面对一定的应激源,其后果的严重性通常情况下依赖于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6,4、社会支持 缺乏外界的精神或物质的支持,会增加应激源的强度,从而减弱人对应激的承受能力。 但家庭及朋友的支持行为,有时也会增加紧张程度。,(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7,5、兴趣爱好 6、过去经验,(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8,(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9,“上个学期,卡尼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地震和地震如何引发海啸的知识。因此,当我在海滩上,看见海水开始出现异状,海水起泡沫,海潮突然退走时,我感觉到海啸就要
14、来了,于是我及时告诉了妈妈。”这是一个远在英国的10岁小女孩的故事。她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凭着课堂上得到的海啸知识,她不仅救了她自己和父母,也挽救了泰国普吉岛麦考海滩和附近一所旅舍数百人的生命。英国太阳报报道了这个故事,并把这名小女孩蒂莉称为“海滩小天使”。,(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60,1、控制或回避应激源 2、改变认知评价 3、提供或寻求社会支持 4、应对指导 5、松弛训练或药物等,应激干预策略,记得几个月前,一位来自美国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在一次讲座中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德里的约会”。 故事发生在一座古老的大庄园,庄园里面住着一位富翁和他忠实的仆人。一天早上,仆人忽然慌慌张张地跑来找主人,
15、对他说:“主人啊主人,快救救我吧,我在花园里看到了死神,我想它一定是来找我的!”那个富翁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对仆人说:“你,赶快到马厩里去牵出我那匹价值连城的千里马,骑上它飞奔到离这里最遥远的城市德里。我相信死神一定不会找到你的。”仆人于是听从了主人的忠告,骑上快马,飞奔而去。在仆人走了之后,主人来到了花园,果然看到了死神。“你怎么会在我的花园里?”富翁壮着胆子问道。“我路过此处,看到你花园里美丽的鲜花,所以进来坐坐。”死神微笑着答道。“这么说,你并不是特意来取我仆人的性命的?”“当然不是,”死神很吃惊地回答,“我今天是要杀死一个人,不过应该是在今晚匆匆赶到德里的第一个人。” “杀死我们的并不是
16、死亡,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62,五、应对(coping),(一)概念: 是个体处理应激情景的种种认知与行为的努力。应对是介于应激与健康之间的中间变量。,63,五、应对(coping),Lazarus认为: 应对是有目的的努力,这种努力包括不断地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其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由应激源所引起的应激反应。 应对与自主性适应行为不同,它的模式是应激源一认知评价一应激反应一应对,即是对心理应激的应对。 应对指向个体努力去处理什么。 应对中“处理”的含义主要包括降低、回避、忍受、接受应激的条件,也包括试图对环境加以控制。,64,(二)应对方式的分类,Folkman & Lazaru
17、s(1966),问题指向性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指直接指向应激源的应对方式,包括事先应对和寻求社会支持 情绪指向性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通过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即改变或减轻不良情绪的应对方式,包括宣泄、放松等方式。,65,(三)应对的测量 常用的问卷有:应付方式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医学应对问卷等。,66,(四)应激处理对策 核心“重组”(reorganize),包括再思(rethink)、降低(reduce)、放松(relax)和释放(release)。,67,1、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
18、动有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是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五)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68,2、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心理应激对某些人会引起比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以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五)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69,第二节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概念 现代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观点 心身疾病的致病理论 常见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原则,70,一、心身疾病概念,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指一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的总称。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9、。,71,一、心身疾病概念,即由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多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的一组躯体性疾病。 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72,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1)由明显的社会心理刺激而引起的以躯体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躯体疾病。(2)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及临床躯体症状、阳性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异性发现。(3)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病不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73,(4)心身疾病病程中有以下部分或全部特点: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存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时间联系;病程的发
20、展与转归和刺激因素呈平行关系;或许存在早年特殊的创伤性心理体验;单纯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收效甚微。,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续),74,1、必须具有与躯体症状相关的体征; 2、发病原因是社会-心理因素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 3、通常涉及到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心身疾病的特点:,75,4、同样强度、同样性质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一般人只引起正常范围内的生理反应,而对心身疾病易患者则可引起病理生理反应;5、遗传和个性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易罹患相应“靶器官”的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特点:,76,是心身疾病而非身心疾病;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但绝不是唯一作用;
21、心因性疾病不等于心身疾病;临床心身现象分类: A.心身反应 B.心身紊乱 C.心身疾病 (A、B不属于心身疾病,但可能发展为心身疾病。),几个需强调的概念:,77,心身疾病的发病情况:,1.综合医院门诊初诊病人发病率调查: 1/3 躯体疾病 男,3:24. 职业:城市乡村,脑力体力, 工业发达工业不发达 近年心身疾病有上升趋势。,心身疾病的发病情况:,1.总发病率约占临床各科疾病总数的25%35%,2.各科发病率,发病率,80,就诊率,81,二、现代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观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认为心身是统一的、相互影响的。医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心身关系这一医学的主要矛盾。主要论点如下
22、: 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生理活动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心理生理活动的统一性,82,生活事件,个体,心身紧张状态,心理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心理生理障碍,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应激源,中介因素,应激反应,反应结局,二、现代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观点,83,三、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 起着“扳机”(trigger)作用,84,易感人格特征:,A-B-C 型人格特征,A 型行为类型TABP: 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追求持久、 易激惹、不耐烦、急于求成、 无端的敌意。 应激易感人格,三、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85,B型行为类型: 截然相反
23、。顺从、深思、沉默、节奏慢、音调低、抱负少、缺乏主见对应激感受性低。,C型行为类型:克制愤怒、过分忍耐、回避矛盾、调和行为、抑制情绪表达、焦虑、应激反应强等。 癌症易感性行为模式,三、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86,导致,改变,人格特征,心身疾病,A型性格,冠心病,依赖人格,支气管哮喘,抑郁人格,癌症,87,生理因素 生理始基(analogue) 即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患者的生理特点不同,因而使他们对不同心身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患性(vulnerability)。,三、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89,四、心身疾病的致病机制,心理动力学理论:Alexander 行为学习理论 : Miller 、Pavlov
24、 心理生理理论 :Cannon 、Wolf,90, 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一) 心理动力学理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 过度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 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所支配的脆弱器官的损伤,91, 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 。,(二)行为学习理论,条件反射学说 学习理论 Miller 的实验 错误的学习可以引起功能异常并导致疾病,而合理与正确的学习却可以使异常的功能恢复正常,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生物反馈原理),92, 侧重于说明发病机制,重点说明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
25、致何种疾病的发生。,(三)心理生理学理论,Cannon 躯体内稳态理论 Selye 应激学说 Pavlov 条件反射理论 Bekov “皮质-内脏相关学说”,93, 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互相补充。,现代的观点,94,四、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原则,(一)心身疾病的预防(1)心境乐观、心胸宽大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利影响。(2)健全人格,正确认知各种生活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3)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矫正各种不良行为。(4)劳逸结合,不超负荷工作,学会心身放松的技术。,95,三级预防,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心身疾病的三级预防体系,自我调适,早
26、期诊断早期治疗,药物与心理治疗,96,第一级预防: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即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长时期反复刺激并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措施。,97,第二级预防:核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医其病” 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心理失衡阶段发展成为功能失调阶段的重要措施。,98,第三级预防:依靠有效的药物;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 是针对患者在经历心理失衡、功能失调进入躯体疾病阶段情况下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99,(二)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程序1.首先要采集详细病史: 心理、躯体、社会3个方面
27、 2.体格检查: 常规检查和心理因素对病程、病情及治疗的影响情况; 3.心理测量:情绪评定、人格测量、生活事件等; 4.心理生理学检查(情绪生理学检查): 神经功能状态及内分泌免疫功能等。,100,1.明显的社会心理刺激引起的以躯体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躯体疾病;2.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及临床躯体症状、阳性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异性发现。3.排除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病。,二、诊断标准,(二)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1,四条界定狭义心身疾病的条件:1.心理社会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病的原因或是重要诱因;2.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3.该躯体症状有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者有病理生理变化为基
28、础;4.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二)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2,(三)心身疾病的治疗,1、治疗原则:生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心理治疗的个性化原则;及时、充分、恰当的原则;治疗过程中矫正病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103, 心理治疗 生物反馈和行为治疗 环境治疗 精神药物治疗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可根据病情,配合用一些抗焦虑药,如安定、利眠宁等,或抗忧郁药,如阿米替林或多虑平等药物。,2、治疗方法,104,心理治疗 目的:调整患者的认知、情绪、个性、应付方式等 支持性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集体心理治疗、 松弛 默想疗法 自我放松训练,105,药物治疗 主要用一些能改善患
29、者情绪状态和思维功能的精神药物。 抗焦虑药:安定、舒乐安定 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氯丙米嗪 SSRI5-TH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 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106,四、常见心身疾病,循环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神经性厌食等内分泌代谢系统:糖尿病、甲亢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湿疹其他:恶性肿瘤等,107,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在该病的发生中起着明显作用。胆固醇含量增高和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条件。目前发现胆固醇增高主要原因是情绪因素,而不是饮食。研究者指出,冠心病与人们性格有密切关系。 A型性格
30、者比B型性格者患病率为高。,(一)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08,易患人格特征:A型行为(TABP,Type A Behavior Pattern),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重度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家族史等。,重要致病因素:紧张、敌意、愤怒等消极情绪,致病危险因素:,109,各国现代化大城市中成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在10%或更高 ; 发病原因不明,人们的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改变是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持续精神紧张或焦虑因素,使血管阻力增加,便产生血压上升。同时,交感神经的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形成高血压。,(二)原发性高血压,110,CA(儿茶酚胺)可能直接激活血小板,使血管
31、内皮受损导致高血压。交感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原发性高血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二)原发性高血压,111,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依赖、被动、好高骛远、易怒,被压抑、听话、焦虑、敏感多疑、孤僻、易生闷气,压抑的敌意或攻击性,对伤害的恐惧感。,致病危险因素:高盐饮食、肥胖、家族史等。,(二)原发性高血压,112,压力与紧张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一个典型的流行病学实例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被围期间,极度紧张的气氛促使高血压发病率由战前的4%急骤升至64%。围城性高血压House(1979年)报告,蓝领工人对工作感到非常满意的
32、人当中,高血压发生率为3.5%;对工作感到最不满意的人中,高血压发生率上升到14.4%。在工作中,职务矛盾最高组,高血压发生率为27.5%,最低组则为4.9%。Rose等(1973年)对4000名航空控制工作人员,8000名准飞行员,进行的高血压流行调查发现,前者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后者的4倍。,113,情绪愉快时 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 ; 愤怒时 黏膜充血,运动 忧郁、自责时 黏膜苍白,分泌降低 , 运动受到抑制。,(三)消化性溃疡,Wolf 通过胃瘘观察了情绪因素对胃的运动、张力、黏膜血管舒缩和胃液分泌的影响。,这些生理变化如持续下去就会发生病理变化,最后导致器质性改变。,114,(四
33、)支气管哮喘,1、社会心理因素: 强烈的应激刺激可导致哮喘的突然发作,其原因可能是因情绪反应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影响到免疫机制及呼吸道的生理功能。 儿童患者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亲子关系紊乱所造成的紧张或不良情绪而诱发哮喘的发作。,115,(四)支气管哮喘,2、人格因素: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人格特征是过分依赖、幼稚、敏感及希望得到他人的照顾。,116,(五)糖尿病,(1)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生活方式的改变所造成的应激是遗传易感群体中I型糖尿病发生的因素之一。,117,(五)糖尿病,(2)人格特征与糖尿病: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人常有“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
34、需求”等典型行为特征。,118,(五)糖尿病,(3)生理因素与糖尿病:动物(老鼠)在遭受应激刺激后,可导致糖代谢的紊乱和胰岛素代谢调节的紊乱,增加了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醇等抗胰岛素分泌作用的激素含量,可以致使血糖升高而诱发糖尿病。,119,(六)恶性肿瘤,心理学家认为,癌症病人遭遇到生活事件后,这些生活事件诱发肿瘤主要与一种称之为“重要情感的丧失”有关。 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中年的离婚和老年的丧偶丧子等,使得他们长期地处于悲哀和孤独之中,当这种悲哀和孤独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时,他们就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这种状态会破坏躯体内环境的许多功能,而为癌细胞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所以使得他们很容易患癌症。,1
35、20,小结,应激,心身疾病,概念应激过程应对,概念心身疾病的致病机制心身疾病的预防常见的心身疾病,121,小结,应激源,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中介机制,生理,心理,应激反应,生理,心理,行为,适 应,应对,不适应,心身疾病,122,复习思考题:,1.应激的心理反应有哪些?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有哪些?2.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如何利用中介机制调整应对行为?3.根据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特点尝试制定防治方案。,123,参考书目:,1、医学心理学,岳文浩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2、医学心理学,姜乾金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健康心理学,Phillip L.Rice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生理心理学,沈政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病态:压力心理行为和疾病,马丁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6、网站:http:/,124,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