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规范评析与思考2005 年底,原人事部颁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人事部令第 6 号,以下简称 6 号令) ,并明确要求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执行。为落实公开招聘制度,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区情况先后制定颁布本地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规定(暂行规定、试行规定) 、办法(实施办法、暂行办法、试行办法)等,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政策规范内容评析 (一)招聘条件及程序 1.应聘者资格条件。关于应聘基本条件,各地政策规范内容均包括对于国籍、守法情况、品行及专业、技能和身体条件等的要求。安徽、广东、河北、江苏、云南
2、和重庆等 6 个省市还进一步对违法违纪人员应聘作出相关规定:尚未解除纪律处分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经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具有考试违纪行为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以及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不得应聘。可以看出,对于应聘者资格条件的总体规定,各地与 6 号令基本相同。 2.招聘中歧视性条件限制。北京市和湖南省等地对于招聘中的歧视性条件的限制规定最为详细。北京市指出招聘中不得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并且,不得对岗位的“报考专业、年龄、技能”等进行有指向性限制。湖南省则进一步明确规定不得针对特定对象设置“量身定做”条件。但多数省区市均仅是笼
3、统规定除有特殊要求的特殊岗位外,不得对应聘对象设定歧视性条件。对于具体什么条件是歧视性条件,则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这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客观的依据,为部分单位和个人徇私舞弊提供了空间。 3.招聘程序。各地对于招聘程序的规定有详有略,但基本上都包含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资格审查、考试考核的组织实施、体检、公示及聘用等环节。这方面各地的规定大致统一,与 6 号令的规定也是基本一致的。 (二)招聘计划、信息发布与资格审查 1.信息发布距报名开始时间的规定。有 11 个省区市对招聘信息的发布时间距离报名开始的时间设了最低限,分别为 7 个工作日到 15 个工作日不等(见图 1) 。总体上看,关于
4、招聘信息发布距报名开始时间的规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此作出最低时间规定的地方过少,多数地方的政策规范对此并未涉及;二是作出规定的 11 个省区市,只有两个省份规定了 15 个工作日,其余的均在 15 天以下,过短的时限将会使应聘者缺乏足够的应聘准备时间。 63%未作规定10%7 个工作日13%10 个工作日7%15 天7%15 个工作日 图 1 对招聘信息发布距报名开始时间 最低限不同规定的省区市占比 2.信息发布时长及报名时长最低限。信息发布时长及报名时长都会影响到参与招聘的人数规模,过短的发布时间将会影响信息传播的范围,过短的报名时长则容易使部分有意应聘者错过报名时间,这些都不利于吸引更多
5、的应聘者参与竞争。目前仅有河北、湖南等少数地方对信息发布时长规定了最低限,河北为 7 天,湖南为 7 个工作日,仅有 6 个省设置了报名时长最低限。多数省区市对这两个方面均未作规定,这为部分单位和个人通过压缩招聘信息发布时长和报名时间,减少竞争者, “关照”部分应聘人员提供了方便。因此,这方面规定的缺失是地方政策规范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漏洞。 3.报名人数与招聘人数比例限制。规定报名人数与招聘人数的最低比例,目的在于保证候选队伍的规模,增加招聘的竞争性,使事业单位能在更大的人才范围内择优录用。但仅有安徽、福建、海南、河北、黑龙江、四川、天津、云南、浙江和重庆等 10 个省市规定了报名人数与招聘人数
6、的原则上的最低限,其中除安徽外,另外 9 个省市将这个最低比例定为 3 1。就目前资料看,其余省区市对此比例均未作专门限制,有必要在今后的政策规范中加以完善。 (三)考试与考核 1.考试考核方式。各省区市均规定考试科目与方式应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等多种方式。安徽、海南、四川等个别省市对笔试、面试的方式作了一些规定,如笔试可采取公共(综合)知识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方式,其中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应侧重专业知识考试;面试可采取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讲课、答辩、情景模拟、技能操作等方式进行。北京、甘肃、贵州、黑龙江等省市规定对于工勤岗位招聘,可根据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
7、方面的测试。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地方对于考试考核方式的规定均没有涉及,有所涉及的个别地方,其规定也比较简略。因此,在下一步的政策规范制定过程中,需要对此加以细化和协调统一。 2.面试入围比例。相对而言,笔试的评分客观性要高于面试。而且,从近年我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践来看,面试为招聘考试违规的多发环节。因此,对面试最低入围比例设定最低限,确保能有更多的人员进入面试环节,能从一定程度上减低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但目前仅有少数地方对面试入围比例进行了限制,如海南省和云南省规定在 1 2 和 1 3 之间,湖南省要求在 1 2 和 1 5 之间;河北省规定一般不高于 1 3 的比例,特殊情况的可以调整比例,
8、但一般不超过 1 5 的比例;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为 1 3;上海市要求不低于 1 2。这方面也需要各地在下一步的政策规范制定过程中加以协调和完善。 3.面试考官组人数及结构比例。北京、内蒙古、上海等 14 个省区市要求面试应当成立面试考官组,考官组由专家学者、事业单位或者其主管部门领导等组成,并对考官组人数作了规定。一些省区对考官组的人员结构作了规定,其中安徽、湖南和江苏等省规定考官组中外聘考官和经过专门培训的考官数量须占考官组人数的 1/2 以上,福建等省则要求招聘单位评委不得超过面试评委总数的 1/3,江苏省规定在管理岗位、通用类的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面试中,招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
9、评委人数不高于 30%。一定的最低人数限制和一定比例的外部考官和专业考官是面试工作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但从当前各省区市的政策规范来看,对此尚缺乏严密、统一的规定。 4.考试成绩计算。笔试、面试的计分规则直接关系到应聘者的最终成绩,影响着招聘录用的最终结果。少数地方对笔试、面试权重作了规定,但各地之间差距很大。如甘肃、江西两省规定面试成绩所占比例不得超过总成绩的 30%;内蒙古自治区则要求面试成绩不得超过 40%;江苏、河北两省则分别要求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 30%和 40%。四川省规定专业科目考试和面试两种都采取的,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不得低于 40%
10、;专业科目考试和面试只采取一种的,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不得低于 50%。面试为招聘违规的多发环节,因此,在计算最终成绩时,对面试成绩占总成绩比重的限制,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面试违规的危害。但目前各地的政策显然缺乏这方面的严格而统一的规范。 (四)聘用 1.公示。对于事业单位拟聘用人员,应当在招聘方案发布的范围内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而一定的公示时间则是公示效果的必要保障。目前多数省区市均提出公示要求,但对于公示时间规定各地不尽一致(见图 2) ,缺乏统一的标准。 27%未作规定27%不少于 7 个工作日17%7 至 15 天23%不少于 7天6%不少于 5 个工作日 图 2 对拟
11、聘人员公示时间不同规定的省区市占比 2.试用期。在试用期规定方面,各地规定大多与人事部 6 号令保持一致,即:事业单位招聘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部分省区市还作了进一步详细规定(见表1) ,但试用期限各地规定差异较大,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协调和统一。 表 1 部分省区市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试用期时间的规定 省区市&规 定&广西&聘用合同期限不满 1 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1 个月;满 1 年不满 3 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3 个月;3 年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6 个月。受聘人员为初次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试用期可以延长至 12 个月。&河北&试
12、用期一般不超过 6 个月,从各类学校应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招聘的人员,试用期为一年。&黑龙江&试用期一般不超过 3 个月,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 6 个月。被聘人员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试用期可以延长至 12 个月。&内蒙古&试用期一般为 612 个月。&青海&试用期一般不超过 3 个月,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 6 个月。被聘用人员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试用期可延长至 12 个月。&云南&试用期一般为36 个月,被聘人员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试用期可延长至 12 个月,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重庆&试用期一般为 12 个月。& 二、政策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各地事业单位
13、公开招聘政策规范的陆续出台,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规范性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由于公开招聘实施时间较短,相关政策规范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一)有关政策规范总体上过于疏阔,缺乏严密性和操作性,不能有效指导招聘实践,为各类违规行为留下了空间。部分环节,如考试命题、试题印刷保管等,各地政策普遍没有涉及,而其他各个具体环节,各地规定普遍过于简略,即使是个别政策规范比较完善的省区市,其内容在严密性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在考试考核环节,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各地仅原则性规定采取笔试、面试等方式,仅部分地方对考官组的人员结构、考试成绩计算等规定有所涉及,多数地方均缺乏关于考试、考核
14、的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规范。 (二)各地政策规范标准各异。如前文所述,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诸多环节,各地政策均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比如关于招聘歧视性条件、信息发布时间、报名人数与招聘人数的比例、考试考核方式、总成绩计算办法、公示时间及试用期限等各个方面,有的省区市有所涉及,有的省区市则存在不同程度的规范缺失现象;而作出规定的省区市,相互之间也是标准各异、差别很大。 (三)地方之间进展不平衡。各省区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政策繁简不一,河北、安徽、甘肃、福建、海南等省在 6 号令的基础上,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其政策规定相对比较全面、细致,具有较高的操作性;而其他一些省区市的政策非常简单,有些仅仅重复了
15、 6 号令的基本内容。(四)事业单位自主招聘政策规范相对缺失。与公务员招录相比,事业单位招录组织较为复杂,包括主管部门统一招聘、人事部门统一招聘和事业单位自主招聘等多种形式。事业单位自主招聘频率高、灵活性强、监管难度高,但这种招聘方式促进了人才流动,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人才竞争力,已成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改革的主要认识和做法。但目前各地政策多针对统一招聘,关于事业单位自主招聘的方式、方法缺乏规范。 (五)违纪行为处理规范不明确,操作性不强。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对招聘中的违纪行为进行了列举,但都仅是一些概括性的规定,而且关于对这些行为的处理规定也非常笼统,如对于违反招聘纪律的应聘人员,取消其考试或聘用资格
16、;对违反规定招聘的受聘人员,予以清退;对违反招聘纪律的工作人员,调离招聘工作岗位或给予处分;其他相关人员,则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处理规范的不明确,导致了对招聘违规行为的问责无力。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地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各省区市有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研究探讨,采取有效措施,对现有政策规范加以必要的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政策规范的完整性,完善政策规范体系。完整的政策规范应包括规范的目的、辖域、主体、基本原则、行为规则、实施程序、监督与奖惩等部分。各地区招聘政策规范详略不一,部分省区市的政策规范从结构上来说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不够完整与严密。各地区应重点检视本
17、地区招聘政策规范的各构成部分是否具备,结构是否完整,对于缺失部分应予以补充,确保政策规范结构的完整性。部分政策规范过于简单的省区市,要学习和借鉴政策规范相对完备的省区市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公开招聘政策规范体系。 (二)加强政策规范的严密性,完善程序标准。有效的程序规范必须包含以下五项基本要素:主体明确,步骤完整,指令具体准确,指令之间能有效衔接和转化,指令之间不能冲突。程序规范越具体、细致、严密和可操作,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招聘行为就越能形成严格的限制,违规操作的空间就越小,招聘的公正性也就越能得以保证。各地区有关部门应针对本地区招聘政策程序规范中的环节缺失和过度简略等问题,加强
18、对招聘实践中的违规行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程序规范进行修改与完善,使招聘政策严密覆盖招聘程序的每一个环节。 (三)加强政策规范的针对性,健全招聘规范体系。要针对不同行业、层级事业单位的特点,修改和完善现有规范,逐步健全招聘规范体系。根据主管部门招聘、单位自主招聘和地方统一招聘等不同招聘方式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监管措施。同时对实践中存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特权招聘、萝卜招聘、利益交换、利益输送、命题失误等现象和问题,应重点研究和解决,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四)加强政策规范的人性化,为应聘者提供更多便利。目前一些地方将招聘信息发布距报名开始时间、信息发布时长和报名时长的最低限分别规
19、定为 7 天到 15 个工作日、7 天到 7 个工作日、3 到 5 个工作日,下一步应该将这几项最低限适当延长,以使应聘者能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在考试考核的规范方面,也尽量为应聘者提供便利条件,如规定考场应选择在宽敞、通风、光亮、整洁、安静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考场旁边应设置专门的候考室等。 (五)加强政策规范的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同时对于违纪行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问责处理机制。公开招聘的政策文件修订不能过于频繁,更不能前后矛盾,应保证政策规范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应根据公开招聘参与人员的不同情况和招聘的关键环节,明确各类责任人的职责义务和违纪行为。责任人如负责资格设置和审查工作的人员、命题人员、试题印刷保管人员、监考人员、面试考官及体检人员等,违纪行为如不遵守回避制度、泄密、篡改成绩和体检报告、伪造变造考生档案等行为。对于不同的违纪行为,要明确处罚措施。同时还要强化对事业单位领导、主管部门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 注释: 本文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2 年度部级课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规范方法研究的部分成果。 本文搜集了除港、澳、台和西藏自治区外的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招聘政策文件。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研究室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