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税收政策建议摘要:近日,国务院颁布了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相关规定。文章结合了信息产业的特性与经典消费理论,从税收政策的视角出发,研究了促进信息消费的相关政策。在剖析信息消费的内容与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文章从培育信息消费需求、增大信息消费供给、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以及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等多个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信息消费的相关具体税收政策建议。其中包括,增强信息企业的创新能力、拓展新兴信息服务形态、改善消费环境、拉动中小信息企业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与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信息消费;税收政策;就业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促
2、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下文简称意见 ) ,明确提出要实现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以及信息消费市场健康活跃三大目标,并强调应加大财税政策对信息消费的支持力度。由此可见,国家已经把促进信息消费提高到战略层面,同时信息消费还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税收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理应不断发挥促进信息消费的作用,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 信息消费的内容与战略意义 信息消费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就内容而言,它涵盖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管理消费等多个领域,具体而言包括通信信息、宽带服务、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光纤设备、影视传媒、物联网概念以及云计算等。从消费的形式看
3、,一方面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种信息产品;另一方面,包括语音通信、互联网数据及接入服务、信息内容和应用服务、软件等多种服务形态,同时还包括基于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云服务等间接拉动消费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促进信息消费对我国当前以及长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居民消费升级、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具备广泛的融合性,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信息消费已经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主体。根据工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 1.72 万亿
4、元,同比增长29%。其中,新型信息消费规模为 1.03 万亿元,同比增长 61%。仅以居民的交通通信支出为例,近三年内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占现金消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 13.72%、14.73%与 14.18%,已超过居住消费与衣着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第二大类别。在理论研究方面,诸多学者分别从理论与实证的层面论证了交通通信的重要性。陈憧(2010)认为服务型消费越来越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成分,当中国人均 GDP 首次超过 1 000 美元时,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服务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第三大消费类别,尤其是人均 GDP 超过 2 500 美元后,交通通信消费更是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服
5、务性消费中的最大消费内容。吴瑾(2010)发现交通通讯类消费支出比重在城镇和农村的所有消费支出比重中是变动幅度最大,变动最快的一类。 其次,信息消费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强调内需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促进信息消费,将转变消费热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提高扩大内需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不仅如从,信息消费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它将促进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消费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实现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目标。最后,由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具备广泛的融合性,因此信息消费对其他
6、行业产出以国内生产总值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以 2012 年为例,信息消费所带动相关行业的新增产出高达 9 300 亿元。经测算,信息消费每增加 100 亿元,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38 亿元。 二、 培育信息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加快,在信息领域内涌现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新业态。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使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因此,培育信息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应从增强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拓展新兴服务形态与改善消费环境等三个方面着手。 1. 增强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胡春燕(2010)认为产业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认为目前我国产
7、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信息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为落后,表现为国内生产的信息消费品的种类有限、缺少个性化并且与居民的消费需求脱节等现象。因此,为了促进信息消费,有必要促进科技与文化创新,使产品创新成为启动居民消费的有效力量,起到增加消费点面,扩大消费领域和拉动消费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增强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就成为重中之重。 在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税收政策可以从多个环节入手,通过调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融资资本的税负,实施不同的税收激励,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1)创业环节,应该取消只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有税收抵免的限制,将
8、优惠范围扩大至绝大部分未上市的企业,从而给我国创业投资提供相对宽松的市场空间。不仅如此,为了有效规避创业投资的投资风险,税收政策应该在大力调低创业投资基金的税负的同时,免除投资者的创业投资所得的所得税,从而激发创业投资的热情,促进创业投融资市场的发展。 (2)研发环节,可以考虑将研制开发创新推广产品的各项费用和购置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的费用一次性地摊入成本;而购买国内外先进技术、专利所发生的费用,在经税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两年内摊销完毕;企业拥有并用于生产经营的主要或关键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等原因的确需加速折旧的,经税务机关的批准,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9、对生产重点信息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3)产品销售初期,对符合条件的创新产品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相关优惠。在吸引人才方面,应对进入信息产业的创新人员的工资薪金实施一定税率的减免,同时对其因创新产品所得到的奖金与劳务报酬免税。 2. 拓展新兴服务形态的税收政策。信息化正不断渗透到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并且引起服务业模式的新变革。在信息化变革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传统物流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信息消费的发展也促进了大量新型服务业的产生。风险投资、其他金融业、软件业、服务外包、物流业、工业设计、文化
10、创意等许多新型服务业态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这些新型服务业涉及到多个领域并且具备不同的经济特点,因而在实务操作中很难实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针对服务形态的类型与特征,合理地设计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举例来说,对于提供文化创意服务的企业,应该允许其加计扣除其研发费用,从而能够给予这类企业较大的税收优惠力度;对于提供智能服务的企业,应减免其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与房产税,从而有效地降低这类企业的实际税负;而对于提供风险投资服务的企业,税收优惠则应着力于降低风险投资成本与资金占用周期,从而提高这类企业的盈利能力。综上所述,国家应对所有新兴信息服务形态进行梳理,根据不同领
11、域企业的特点,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体系。 3. 改善消费环境的税收政策。从消费需求的类型来看,按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不同可分为现实消费需求与潜在消费需求。一般来说,潜在消费需求能否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与消费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着力于改善信息消费的外部环境,从而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释放居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当前,由于信息安全事件和事故频发,严重印象了信息消费的安全环境,并对居民的消费意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改善消费环境,应该依赖高新技术对信息消费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需要制定恰当的税收政策以推动技术的发展,从实际操作来看,可以考虑对转让该领域的无形资产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
12、得税。然而,建设安全的消费环境,单独靠政府一己之力是远远不行的,还需要扶植能够对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可以规定对企业所取得相关无形资产,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适当缩短其折旧或摊销年限。 三、 增大信息消费供给的税收政策 增大信息消费供给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并释放信息消费的潜力。为了提升信息产品、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水平,需要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降低行业进入门槛,使中小企业成为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并且促进信息行业之中的灵活就业。 1. 拉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一直以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税收政策的重点之一。
13、我国已经对月销售额不超过 2 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在促进中小企业提供信息产品的方面,除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外,还可继续考虑在所得税方面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并且设置低税率以体现对中小企业的照顾;同时还应通过包括减税、免税、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允许亏损抵补、延期纳税、再投资退税、税收抵免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相结合,以间接优惠为主的形式加大优惠力度;最后还应该允许小企业投资者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选择纳税。 在税收管理方面,应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税收征管办法,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各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意识,逐步
14、从管理市场转向服务市场,建立社会化的纳税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金融服务方面,为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应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担保政策,对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给予营业税优惠,允许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按照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要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责任余额 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 30%以上的,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可以考虑对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的贷款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投资者取得中小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或企业债券)利息所得适当降低所得税税率,以提高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对向
15、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提供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实施所得税优惠。 2. 促进灵活就业的税收政策。灵活就业是信息产业特有的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为了促进信息产业的供给,还应该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予以配合,应出台非正规就业的税收扶持政策。通过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确立非正规就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和标准等办法,支持地方政府发展非正规就业。不仅如此,还应赋予省级人民政府一定的认定权限,对本省内符合规定条件的非正规就业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免税政策扶持。有必要强调一点,在实施这些优惠政策同时也应注意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因此,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应以一定的固定形式存在并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不能作为临时性措施。然而目前我国鼓励就业
16、的税收政策大多数以 3 年作为一个周期,优惠期明显过短,且缺乏弹性与层次性,很容易导致某些企业的短视行为,不利于激励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资源。因此有必要延长政策周期、增强鼓励信息行业灵活就业相关优惠政策的稳定性。 3. 发展电子商务园区的税收政策。电子商务区的建立,可以大量地集聚人才、资金与信息,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信息消费品的供给水平。地方政府可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情况下,鼓励利用空置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发展电子商务园区,并鼓励相关企业入驻。与此同时,为了促进电子商务园区的发展,在商务园区建立的前三年内,对商务园内的土地、房产等免征应缴纳的城镇土地
17、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与房产税。而对于在电子商务园区内住宅的企业,以其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在该商务园区开办其他电商企业,经营期不少于 5 年的,可按 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同时,如果再投资不满 5 年撤出该项投资的,应该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四、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的税收政策 2009 年2011 年,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0.09%,10.52%与 10.48%,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比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交通、通讯等基本设施的不完善,特别是网络消费信息不畅,限制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购物
18、平台的发展。夏泽义、张超(2010)运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收入越高,对交通通讯、住房的基本需求与购买力也越高。可见,我国农村交通通讯市场潜力巨大。事实上,农民为了获取生产信息,搜寻工作,在交通通讯的支出较大。然而,目前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仍然不够发达,通讯网络设施不完善,这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交通通信的消费。因此,应将交通通讯作为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战略定位,提倡农民发展农村服务业,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农村物流快递配送服务点建设,鼓励农村个体运输、个体商店、个人作坊的发展,发育农村市场和物流体系。 考虑到政府职能及财力的有限性,比较可行的策略是由政府主导,通过实施财税优惠政策
19、,鼓励引导产业外、区域外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除传统的减免税优惠外,还应创新税收的优惠方式,通过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方式,辅之以其他政策支持(如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组织创新等方面给予保证) ,鼓励区域外、产业外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以有效缓解政府财力投入的不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五、 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的税收政策 意见中具体指出,应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实现公共资源共享的关键在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创新。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电
20、子政务的服务创新需要转变开发机制,单纯依靠政府机关的信息机构很难开发出便民利民的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的创新开发应当更多采用技术外包和服务外包的方式。可将达到认定条件的技术外包与服务外包企业纳入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范畴,并获得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同等税收优惠待遇。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利用税收优惠,促进技术外包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电子政务水平的提升,为信息消费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憧.美国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对中国的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 (9):74-77. 2. 胡春燕. 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消费需求扩张研究.消费经济,2010, (4):24-26. 3. 吴瑾.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及其优化升级对策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0, (4):36-39. 4. 夏泽义,张超.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以持久收入假说为据.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7):43-46. 5. 黄伯方.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科技经济市场,2007, (6). 6. 李玉虎.经济发展与我国区域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2, (8). 7. 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