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框架下对微观金融监管指标的审视与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368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审慎框架下对微观金融监管指标的审视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宏观审慎框架下对微观金融监管指标的审视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宏观审慎框架下对微观金融监管指标的审视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宏观审慎框架下对微观金融监管指标的审视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宏观审慎框架下对微观金融监管指标的审视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宏观审慎框架下对微观金融监管指标的审视与思考【摘要】本文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对我国微观金融监管指标进行了审视和思考,提出我国中央银行应以微观监管指标为基础并划分为三个层次,根据经济周期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模式,降低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 宏观审慎 监管指标 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管理更加关注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以及在微观层面安排更多的逆周期机制。从当前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来看,宏观审慎管理的手段主要是根据经济金融周期对微观监管指标进行改进和调整,以赋予其宏观的逆周期调节的功能,从而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本文在宏观审

2、慎框架下,对我国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微观金融监管指标进行了审视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一、宏观审慎框架下对微观金融监管指标的审视与思考 (一)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是指人民银行应高度关注,并在适当情况下可以根据宏观审慎管理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直接进行调控的指标。核心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指标和贷款-价值比率指标(LTVs) 。 1.流动性指标。我国现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超额备付率和存贷款比例,同时银监会正考虑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最新工作成果,引入“流动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两个流动性指标。由于流动性对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经营的持续性、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都有直

3、接的影响,因此对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监测非常重要。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来看,除了需要关注单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还需要关注整体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而这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关注的内容。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 ,不仅能对单家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还能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对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进行调控,因此人民银行可以将流动性指标作为高度关注并直接控制的核心指标。 2.贷款-价值比率(LTVs) 。LTVs 是指按揭贷款规模与房产价值的比率,该比率越低,说明个人的支付能力越强、还款能力越好。LTVs 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阶段,银行对宏观经济现状和未来走势趋于

4、乐观,加之受市场竞争驱动,倾向于在既定的抵押价值基础上提供更多的贷款,使该比率快速上涨,由此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此外,LTVs 的快速上涨也反映出贷款投放速度过快,会对货币供应量增长带来压力。因此,尽管目前 LTVs 不是我国现行的监管指标,但考虑到该指标可以有效防止房价的不合理上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中央银行无论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还是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强对 LTVs的监测。中央银行作为信贷政策的制定者,可以通过规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最高限额、最低首付比例等措施,直接影响 LTVs。例如,提高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最低首付比例,将直接导致新增住房按揭贷款的 LTVs下

5、降。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控贷款基准利率或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影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需求,从而对 LTVs 产生间接影响。因此,人民银行可以将 LTVs 作为高度关注并可以控制的核心类指标。 (二)重点关注指标 重点关注指标是指,人民银行对其不具有直接调控能力,但由于其在宏观审慎管理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人民银行应给予高度关注的指标。重点关注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指标和风险拨备指标。 1.资本充足率指标。我国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指标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阶段呈上升趋势,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增强,从而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下行阶段

6、时,情况则正好相反。对于资本充足率指标的顺周期性,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来看,应设置逆周期特征的资本要求,在经济上行阶段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抑制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在经济下行阶段降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缓解银行信贷大幅收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资本充足率指标以及各类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的设定均由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顺周期性对货币政策“逆风向调节”效应,人民银行应该将资本充足率指标作为高度关注和监测的指标。 2.风险抵补指标。我国现行的风险抵补监管指标主要包括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由于风险抵补指标都是基于当前情况,而不是基于未来预期,因此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来

7、看,应采取采用跨周期的拨备计提方法,即提高拨备计提的前瞻性,在经济上行阶段多提拨备,在经济下行阶段用其冲抵增加的信用损失,从而避免因大量增提拨备而紧缩信贷,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同时,风险抵补准备作为银行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与银行资本基本相似,因此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同样需要对该类指标予以高度关注。与资本充足率指标类似,目前我国的风险抵补指标的设定由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但人民银行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看,都应将该指标作为高度关注和监测的指标。 (三)适度关注指标 除上述核心指标和重点关注指标外,还有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市场风险等指标。总体来看,这

8、些指标的作用和影响较为间接或滞后,且以此为基础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还不成熟,对其直接调控存在较大难度,但其在宏观审慎分析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且其对货币政策调控具有一定影响,因此人民银行只需根据特定时期的经济金融状况对其有选择地加以关注。 1.资产质量指标。我国现行的资产质量监管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等。资产质量指标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资产质量往往较好,而当经济步入下行期时,资产质量往往较差。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资产质量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判断、核销进度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不能充分反映银行对风险的抵补能力。另一方面,资产质量的好坏又会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

9、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例如,当资产质量恶化时,资产的流动性就会下降,由此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而在确认坏账损失时,还会抵减贷款损失准备,由此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此在宏观审慎分析和货币政策调控中,都需要对资产质量指标予以适度关注。 2.盈利能力指标。我国现行的盈利能力监管指标主要包括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净息差、存贷款利差、非利息收入占比、成本收入比率和拨备/拨备前利润率等。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银行盈利能力往往较强,而当经济步入下行期时,情况则正好相反。虽然这类指标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但其忽略了银行承担的各种风险,不能有效反映系统性风险。而盈利状况的好坏

10、,又会通过资本积累、业绩考核等多个渠道,对银行经营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宏观审慎分析和货币政策调控中,可以将其作为适度关注的指标。3.市场风险指标。我国现行的市场风险监管指标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分别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研究表明,风险暴露也是宏观政策的传导渠道之一。当宏观政策变化时,会影响银行的风险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而影响资产定价、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比如,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资产和抵押品价格以及银行收入和利润均呈上升趋势,一方面,风险预期随着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的下降而降低;另一方面,风险承受能力也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提

11、高。受此影响,银行将更加偏好风险,增加资产的风险暴露。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汇率政策、利率政策的敏感度随之上升,政策效果也更加明显。虽然市场风险指标与系统性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检验。 目前,讨论较多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多是以微观审慎和其他现有工具为基础,根据经济周期对相应的标准和限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模式,降低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例如,通过引入针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具有逆周期特征的资本要求,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资本缓冲从而限制风险承担,在经济衰退时期释放资本缓冲从而使金融体系能够更容易地吸收出现的紧缩影响;通过引入杠杆率要求,防止金融

12、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控制金融体系杠杆程度的非理性增长和系统性风险的不断累积;采用跨周期的拨备计提方法,提高拨备计提的前瞻性;在抵押贷款方面,通过动态调整LTVs,以限制资产市场下行时信贷风险曝露;通过对贷存比、核心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加以限制,削弱依赖短期负债支撑贷款快速增长的倾向。实践中,很多工具被用来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包括其他政策领域的措施,如金融交易税等,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对信贷增长过快部门的信贷供给限制,包括对房地产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各种限制等。 二、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明确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的主导地位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I

13、MF 和 FSB 明确提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欧美等世界各国把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职能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与银行、证券、保险三家监管机构实行的专业化监管不同,人民银行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因此应尽快明确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的主导地位,并赋予更大的系统性监管职能,确保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妥善处理中长期目标 此次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是否应将金融稳定纳入政策目标范围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如果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中,就须解决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目标不一致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金融稳定

14、风险和资产价格失衡是逐渐显现的,其发展时间往往超过常规货币政策瞄定的时间窗口。因此,人民银行应在继续推进以稳定币值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建设的同时,适当延长货币政策目标的时间窗口,对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金融稳定目标给予充分考虑。 (三)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分析,科学预警系统性风险 金融系统性风险受到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金融体系存在的顺周期因素外,金融工具、支付清算系统、营运模式等因素也可以引起系统性的风险,比如 CDO、CDS、CCP、发起配售模式、过度依赖外部评级等,这些因素也应适时纳入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框架。因此,人民银行应不断完善宏观审慎分析体系,积极探索更加适用于分析和评估金融体系脆弱性

15、的模型和方法,及时预警和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四)进一步创新宏观审慎工具,强化政策可操作性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是应对金融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手段。相对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政策的优势在于它们更有针对性,可以克服货币政策在兼顾金融稳定目标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滞后性,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宏观审慎的工具。因此,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研究,使宏观审慎政策能落实到实际监管当中,对实现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至关重要。 (五)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协调 绝大多数时候,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取向一致,相互促进。但有些时候,特别是通货膨胀威胁与金融体系不稳共存的时候,宏观审慎政策可能与货币

16、政策呈相反方向运动,使政策效应弱化。因此,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协调,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良性互动,减轻宏观调控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评价机制,如通过跟踪信贷增长率变化衡量宏观审慎政策是否有效遏制了信贷的周期波动等。 参考文献 1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9(8):52-60. 2郭田勇,廖力.金融危机和宏观审慎监管J.经济研究,2010(13):41-44. 3刘仁伍.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新体系J.中国金融,2010(13):37-39. 4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3):13-20. 5张晓慧.从中央银行政策框架的演变看构建宏观审慎性政策体系J.中国金融,2010(23):13-16. 6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2011(1):1-14. 作者简介:刘松涛(1979-) ,男,汉族,河南鹤壁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经济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金融管理。 (编辑:陈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