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5126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作者简介:黄青枫(1989-) ,男,江苏昆山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2 级硕士研究生。 王伟(1989-) ,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2 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旨在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基本内涵,在剖析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我国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试图总结我党在这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失误和成功,并得出了一些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改革开放 在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正式形成之前,欧洲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

2、正是在众多经典理论的胚胎中孕育而生的。一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这个时代分配制度,有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就决定实行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一、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全社会的生产的产品在对其进行分配之前,有六个部分必须要事先扣除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除了扣除上述三项之外,还要扣除国家管理费用、社会公共事业费用以及社会救济等保障基金。这时候, “才谈得上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费资料” 。1社会总产品在扣除这六部分之后才进行社会分配。社会在对社会总

3、产品进行分配时以劳动者的劳动量为衡量标准,对社会产品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实现公平分配。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对分配理论的一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对于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 马克思在对分配理论进行论述时主要关注生产关系与分配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对应产生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一定的生产关系产生了一定分配方式,一定的社会制度需要相对应的分配制度。私有制的社会性质必然产生剥削的分配制度,公有制的社会必然会产生公平的分配方式与之相对应,分配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社会的社会性质。 在有关资本主义分配制度阐述中,马克思清楚的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存在

4、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始终存在着剥削关系,工人依附于资本家受资本家盘剥,分配环节资本家占据着主导地位。马克思认为工资实质上是工人出卖的劳动力被当做商品形式时所创造的价值被转化后的形式,利润和利息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罪恶社会,资本家凭借自身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雇佣工人为其生产社会产品,在名义上支付工人劳动力价值相对应的工资时,却无偿而悄无声息的占有了工人的剩余价值即资本家所取得的产品利润。 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不可调节的矛盾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矛盾根源的私有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马克思并不只是停留在批判资本主

5、义的肤浅问题之上,而是在批判之中带着对未来社会的大胆设想。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公平社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形式,这种所有制形式要求社会主义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社会是一个让人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在毫无压迫的状态下,依据个人的能力在与之相符的岗位上无私的为社会付出劳动,这种劳动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劳动,社会也依据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多少分配社会生产的总产品。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分配方式不仅不会产生造成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公平。 二、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

6、完善 自改革开放起,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段期间,我国的收入分配依旧主要是注重效率的多元分配。由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一段时间,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路线,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停滞不前,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十分低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非常的困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党及时醒悟并采取了不救措施,打破传统的“一大二公”现象,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这一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睿智的把握到过去历史所犯的错误,邓小平一再强调了我们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他指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

7、要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 ”2按劳分配并不是惟一的原则,邓小平指出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成分有公有制同时也有非公有制成分,这就要求有除了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与非公制相适应。邓小平提出了“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3在邓小平的英明指导下,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等纷纷建立起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东部地区显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 “效率”和“公平”的结合便成了我党在收入分配政策中着重强调的内容。十四届三中全

8、会我党在对前期分配改革实践的成果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得到开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十分明显的改善,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济作物品种也不断丰富。农村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农村气象焕然一新。农村改革的成功后,改革的步伐开始迈入城市当中,国企改革开始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国企一改原来的臃肿效率低的状况。农村与城市改革的双成功充分证明了我党改革路线的正确,改革也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原则,同时,必须坚

9、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市场经济的开展,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愈发重要,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成为我国社会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十六大又首次提出我们要确立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作为社会分配方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十七大着重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同时,再分配过程中则要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十七大的社会分配方式,同时在收入分配理论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旨在更加全面和完善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可见中国的收入分配更加走向成熟化。 三、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充分、全面、自由

10、的发展,按劳分配的思想就是追求以人为本。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前出现过曲折,但这也是过于追求发展而忽视社会规律所走的一段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我国首先在农村实行了改革,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农民收入相比改革前有了很大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国有企业的改革实现了个人收入和劳动贡献的结合,彰显了对劳动的尊重,大大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我国收入分配的原则都是根据当时实际社会发展背景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制定的。以人为本的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在中国的深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党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改革的出发点,是改革取得成

11、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党执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思想路线。建国初,我们依据这一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后期我们曾今一度脱离了这条思想路线,不顾生产力的状况和具体国情,片面地改造生产关系,结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程走了许多弯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敏锐的指出了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目前的基本任务,实事求是地指出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不适合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需求,我们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下,积极调动和发挥全社会各方力量

12、一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不断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之,我党一直坚持立足国情、切实联系中国实际问题、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现每一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要求我们一定要在认清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科学的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实事求是的稳步发展社会经济,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实际出发真正的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的提高可以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早一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我们实现公平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早日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要实现高效率的公平,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社会

13、生产效率,我们要一直以此为目标而奋斗。然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后来由于路线的偏差,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搞起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形式,因为过分的注重社会公平,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的下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极大地削弱。改革开放以后,我党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之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主要注重效率,劳动者的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国民收入差距扩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党在适时提出了效率与公平并重,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十八大上,我党更是着重强调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可见社会分配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分配观,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基础上,缩小国民收入的贫富差距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02-303. 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1. 3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4尹今格.运用马克思分配理论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J.中国城市经济.2011(03) 5杨辉.马克思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J.理论学刊.200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