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旅游的民生内涵分析引言 所谓民生问题,指的是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具体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和变化。在这种状况下,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一种休闲和社会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可以较好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变化。2007 年3 月,国务院 7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将旅游业包含在“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中予以阐述,首次提及了旅游的民生性,说明了旅游和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2010 年“两会”召开之后,对于民生问题的讨论备受关注,关于旅游和民生话题的研究也日渐增
2、多。 而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型旅游形式,具有重要的民生作用。2009 年 10 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0 年 7 月 5 日,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提议从 2010 年开始,每年将联合组织开展以“全国欢乐乡村游”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系列活动,举办“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暨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 ,共同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在此基础上,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我国一些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充分体现了其民生内涵。 一、旅游的民生内涵 (一)民生的概念 对于民生的概念,国内不同的学者从
3、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辞海中认为民生是人民的生计,罗明义进一步提出民生是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包括生存需求、文化(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三个方面;李建平指出民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内容。 光明日报发表的改善民生的战略意义一文对民生概念做了全面总结,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同民生有关,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广义上的民生,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狭义上的民生主要从社会层面上着眼,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从广义角度来界定民生可以充分强调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要
4、性和综合性,但概念范围太大,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因此很难分析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而狭义上的民生则主要是从社会层面进行分析,相对来说内涵比较容易把握,分析相对容易。因此,文章主要从狭义角度界定民生,包含从低到高的三个递进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是生存的民生,关注的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等;第二层次是发展的民生,侧重于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能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前景,是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具体内容
5、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 第三层次是享受的民生,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侧重民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属于高层次的民生,关注的不仅是民众的物质生活需求,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包括各种正当权益受到保护和尊重。 (二)旅游的民生内涵 长期以来,对于旅游的界定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李天元从旅游活动和由其引起的现象和关系角度出发,将旅游定义为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其它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前往异地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概念来说,旅游和民生在
6、一定程度上有着紧密的内容联系。 从旅游的要素构成来说,在旅游活动中,要满足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这与民生八字“衣、食、住、行、育、乐、医、安”中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一致。如图 1 所示,旅游六要素中的“吃住行”与民生八字中的“衣食住行”基本一致,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民生中的“育医安”是在旅游活动中所要考虑的问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属于人们发展类的需求。而旅游中的“游购娱”语民生八字中的“乐”字,重点说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实现享受类需求。 从旅游的性质来说,旅游是人们以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的,涉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在
7、满足了对基本生活必需品需要后产生的高层次的享受型消费。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得到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满足,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满足,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它不但能让旅游者进一步融入社会,而且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不断提升自我。 从旅游的动机来看,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大多数人出于精神层面的需要引发旅游动机,包括探新求异、逃避现实压力等积极和消极方面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可以更好地实现享受的民生,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从旅游的发展形式来看,奖励旅游、社会旅游和扶贫旅游等旅游活动方式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了旅游的民生内涵,提高社会福利状况。奖励旅游一般包含会议、旅游、颁奖典
8、礼、主题宴会等活动,选择知名度假胜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社会旅游通过资助形式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外出旅游的愿望,让他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扩展视野;扶贫旅游开发的目标是使贫困人口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机会的发展,从而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现状,体现了生存和发展民生的意义。 由此可见,旅游具有明显的民生内涵,和民生发展紧密相连。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就是民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较高层次的民生,属于发展和享受层次的民生。而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在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基础上,提供更高
9、满足的重要的民生性服务业。 二、农业旅游的民生内涵 农业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样具有明确的民生特性,特别是与农村居民的民生发展紧密相连。 (一)农业旅游的概念 一直以来,部分学者在界定农业旅游的概念时都是和乡村旅游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会将二者等同。关于农业旅游的称谓,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叫乡村旅游、有的叫农业旅游,有的叫旅游农业,有的叫休闲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把这些名称合在一起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而避免了名称上的争议。 不过很多学者认为农业旅游并不等同于乡村旅游,提出农业旅游可以说是乡村旅游概念下的子系统。从概念上来说,农业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
10、产业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型业态,通过开发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来实现旅游活动范围向物质产业部门的延伸。根据国家旅游局 2。02 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 文件,指出所谓的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因此,农业旅游就是指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农业旅游是基于农民和农场环境发展起来的,与农业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活动的开展具备了一定的生态特性。并且,为了满足
11、人们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农业旅游活动中一般都会包括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娱乐性。 (二)农业旅游的民生效应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2009 年国务院 41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农业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 2013年“两会”期间,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就是三农问题。 实践证明,农业旅游是农业产业的延伸,也是农业一种功能的拓展和丰富。它不仅使经济效益显著,还在维护和建设生态
12、自然环境、促进农村地区多元化发展、引导城乡居民互动与融合、发扬传承农业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强劲的民生效应。在此基础上,所谓的农业旅游民生效应,是基于农业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业以及与旅游业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的产业,从而促进和带动农村地区民生改善的良性过程和结果。 前面的分析中提出,民生主要包括生存、发展和享受三个层次的内容,而农业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地区民生三层次的发展和满足。 1.农业旅游有利于扩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空间。农业旅游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农民的个人发
13、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农业旅游为龙头,通过有效的空间布局,产生聚集效应,优化经济结构,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为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备支持和产销渠道,为农民经济收入提供新的来源。 2.农业旅游有利于拓宽农村居民的发展能力。农村居民可以从旅游业发展中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外界新的知识和商业机会,使得商业视野更加开阔,对其自身发展空间是一种无形的拓展。发展农业旅游,大量的先进思想带入农村,为实现农村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农村居
14、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缩短了农民了解和接受城市文明的距离,进一步促进农村走向富裕和文明。同时,农业旅游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不断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这有利于整理、传承当地农村优秀乡村文化,促进城乡交文化流,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进步。 另外,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农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促使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摒弃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观念,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带动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农村民生的改善。 3.农业旅游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农业旅游将非农生产方式带到农村的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普及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文
15、明的生活方式。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有效地促进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 农村的自然风貌、田园生活和绿色饮食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为游客提供这些旅游产品,农民增加了保护生态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农民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理念,达到资源的双重增值和循环利用效果。实际上,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需要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这从给一定程
16、度上改善了原居住地农民的居住环境,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的改善与提高。 三、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旅游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文明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旅游正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民增收的重要通道和市民下乡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民生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但其发展规划有待强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软硬件水平有待完善、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营销力度有待加强,产业结构优化仍需加强。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民生作用,充分体现民生效应,需要加强对农业旅游民生内涵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更好地实现其民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