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高校交叉学科团队的团队薪酬制度研究摘要:为促进高校交叉学科团队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我国高校亟待建立起以团队整体科研成果为导向的团队薪酬制度。本文在分析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以团队任务目标为基础的团队绩效评价机制,以岗位拨款为基础的团队薪酬核定机制,授权团队建立团队薪酬二次分配机制,通过多种举措初步建立团队薪酬分配机制,提升团队凝聚力,促进交叉学科团队的发展。 关键词:交叉学科;科研;团队薪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2 一、高校交叉学科团队实施“团队薪酬”的背景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
2、重要作用,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起着重大作用。高校承担的各种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跨学科研究、多机构合作科研项目日益增多,传统的个人或小型科研组已经难以组织和承担起重大的科研任务,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成为高校科研工作重要的组织创新形式。 交叉学科团队一般由核心科学家率领,聚集一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高层次科研骨干和研究生,围绕一个或多个重点研究课题或方向开展协同攻关和科研创新。在高校内,具有相对稳定人员结构的交叉学科团队一般具有“研究中心” 、 “实验室”等正式建制。 相对教学、管理团队,科研团队更具有团队特征:团队中必须具有一位学术声望高的核心科学家担任领导者,领导者
3、的权威性高,个人的表现关系到团队的成败;团队具有相对稳定的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拥有互补技能,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团队拥有共同的目标,围绕某个研究方向凝成一个整体,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总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之和,且个体的贡献很难单独衡量。 二、交叉学科团队向传统高校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促进交叉学科团队的发展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各类文件,加大对交叉学科团队的支持力度,在实践中各高校也积极创新管理体制,促进交叉学科团队发展。但在薪酬分配领域,大都沿用传统的个人绩效工资制度,以团队整体任务结果为导向的团队薪酬制度建设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现有的收入分配机制以个人绩效为依据,
4、缺乏面向团队整体的激励机制,交叉学科团队的薪酬分配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团队薪酬总量难以衡量,现有的薪酬分配机制以个人业绩为指标,且量化的考核指标具有明显的学院单位属性,团队部分成员编制在院系,相应的人员经费拨付到编制所在学院,容易出现科研经费被滥用的局面。 二是业绩无法绝对量化和分割的困境,现有的职称、考核评价机制多考评个人的科研绩效,且量化的考核指标具有明显的学院单位属性,导致科研人员争当课题带头人,淡化了科研协作,降低团队的凝聚力,不利于学术人员的成长和跨学科合作。 三是团队负责人管理上的困境,由于户籍制、工分制的拨款方式,团队内部不同院系成员的收入差距较大,专职人员对
5、团队的归属感受到影响,团队负责人在二次分配时缺乏权威性,无法利用薪酬手段对各类成员进行目标激励。 四是二次分配中重数量轻质量,业绩分配主要将业绩量化成课时、论文数量、获奖数量、课题级别等具体指标,分配到个人,然后与绩效工资挂钩。这种办法虽然简单便捷,但是引发了很多重“量”不重“质”的问题,与大学精神和团队精神有悖,不利于实现平台(团队)的战略目标。另外,科研权重在整个绩效考核中权重过低(仅占 15%) ,并且科研机构只统计可量化的科研绩效,基地建设等重要工作任务无法考虑。 三、交叉学科团队薪酬的实施思路 1.团队任务目标的设定 目前我国高校的绩效目标和考核评价机制基本上建立在个体层面,缺乏对团
6、队目标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结合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制定短期宽松,长期有压力的任务目标体系,既能够为团队的考核提供依据,又能防止团队的短期行为,培养团队的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团队自身的定位,由团队提出发展计划书,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可考核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短期目标以年度为单位,提出每年的发展规划,强调团队的基本业绩,在目标设置上相对宽松,重点考察完成任务目标的质量。长期目标根据不同团队特点,以 35 年为单位,强调团队的发展指标,鼓励高水平团队建设。 短期目标强调基本业绩,着重考虑科研项目的实施和成果。包括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项目结题的评优情况;获得的科
7、研成果,包括团队论文专著发表、专利、学术会议、成果转化等指标。短期目标强调任务完成的质量而非数量,在指标设计上面向团队而非具体到人。 长期目标注重团队的长期发展能力,重点考虑团队内人才的成长、外来人才的引进、团队新人的科研成果、团队内部工作满意度、科研项目的层次和资助额度、在相关领域的社会影响力等因素。 2.团队层面薪酬激励措施 (1)提供启动经费 启动经费目的是吸引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加入到交叉学科团队中,更好的开展科研活动。在团队发展起步阶段,依据团队人员结构、研究基础、获得的项目支持等因素确定经费额度。同时要考虑不同学科团队经费获取上的差异性,启动经费的分配向基础性研究团队倾斜。 (2)核
8、定团队薪酬总额 依据工作状态的不同,可将交叉学科团队成员分为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种类型。 首先,由学校人事部门对专业技术和管理类不同等级的岗位赋予相应的系数,并综合社会薪酬水平、学校财力状况等因素确定单位岗位系数的人员经费金额,即岗位基数。 其次,核定团队的岗位数。专职岗位的核定,打破编制所在部门的限制,根据上一年度的实际全职在岗人员和所聘岗位核定。兼职岗位数根据团队发展状况和任务目标,由学校核定。 再次,团队薪酬的总额的核定。人事部门根据上一年度的岗位基数,按照专职岗位全额拨款,兼职岗位差额拨款的办法即可核定出团队薪酬的基准水平。 最后,团队负责人与特聘岗位薪酬的核定。团队负责人的工资可采用
9、学校发放岗位津贴或协议工资等方式,其工资水平与团队业绩挂钩。团队内的特殊引进人才可设定特聘岗位,由学校拨款,实行两级分配和两级管理,分配和考核权赋予团队负责人,学校备案。 (3)团队薪酬的奖惩措施 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的薪酬数目加总作为团队薪酬的基准总量,年初按照 90%的比例拨付到团队。年底由人事部门牵头,对团队年度任务目标的完成质量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将预留的 10%年底略微上浮或下调拨付。年度考核“优秀” ,增加 10%额度;年度考核“良好” ,增加 5%额度;年度考核“基本合格” ,扣减 5%额度;年度考核“不合格” ,提出严重警告,面临解散危机。 (4)有效授权团队 有效授权团队是保
10、证团队薪酬有效实施的基础。团队作为学术机构,具有非行政、非事业结构的特点。由于编制所在部门的分散,缺乏相应的行政权力,使得团队领导无法管理团队,权责的不对等又会进一步抑制团队领导的积极性。因此,在实施团队薪酬时,需有效授权给团队,团队薪酬的二次分配方案在坚持“公平公正,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具体方案由团队自行制定并到学校备案,学校监督分配方案的执行。 (5)任务期结束考察团队水平,调整团队薪酬 团队的任务期根据其自身特点 35 年不等,任务期结束后,由学校组织专家、相关领域人员,对团队发展计划书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以上团队继续实行团队薪酬,重新签订团队发展计划书,再次核定兼职岗位数及
11、拨款比例,但不再发放启动经费。 3.团队二次分配制度设计 团队薪酬的二次分配是指在确定团队薪酬总额后,团队内部薪酬分配办法。根据授权原则,二次分配的权利下放给团队,团队内部设计分配方案,并到学校备案,学校监督分配方案的执行。 (1)二次分配方案的制定 根据团队规模和研究方向的密切程度,团队在制定二次分配方案时可采用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制或集体协商制。 处于发展初期的交叉学科团队,人员较少,围绕一至两名核心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团队的研究方向明确,结构紧密,彼此协作能力强,任务目标明确,信息交流畅通,这种团队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可执行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制。随着团队的不断发展,研究目标开始多元化,人员结构
12、变得复杂,团队负责人无法完全掌控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和贡献,可以采用团队成员集体协商的二次分配模式。 具体思路如下:团队负责人的薪酬由上级部门根据团队整体业绩、成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后发放,不纳入团队二次分配的范围;团队负责人单独或召集成立内部委员会制定分配框架,包括人员分类、分配方式、增长方式、奖励方式、福利等内容,明确基础、奖励和调节各部分比例,确定月度、年度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通过后向全体成员公式,并报学校备案;团队负责人亲自或委托行政助理进行二次分配的具体实施,在分配方案确定的比例关系内,运用薪酬手段激励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承担全部分配责任;二次分配结果报学校备案,团队成员对结果有异
13、议的,可向学校申诉和要求审查。 (2)建立团队目标与个人工作任务相结合的团队薪酬模式 在交叉学科团队内,由于所在编制不同,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岗位类型。在交叉学科团队内,兼职人员主要承担科研相关的任务,专职人员除承担科研任务外,还要承担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可根据承担的个人任务不同,在二次分配时,将团队薪酬分块,一部分与个人工作任务相结合,一部分与团队目标相结合。 具体思路如下:根据学校核定的团队薪酬额度,在内部薪酬预算制定上从教学、科研任务两方面核定薪酬水平;衡量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依据个人绩效和职称体系划定教学任务的薪酬水平;衡量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依据团队任务目标和个人的贡献来设计薪酬
14、基准,结合考核结果确定薪酬水平。 四、结语 实行团队薪酬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团队内部交流,提升团队凝聚力,从而提高团队的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高校通过团队目标的设定引导团队发展,以岗位拨款的方式核定团队薪酬水平,淡化交叉学科团队与行政院系之间的矛盾,通过有效的团队授权机制,保障团队薪酬的有效实施。团队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组织(高校) 、团队、个人的多赢,实现这个目标,不能单纯依靠薪酬的手段,还需要在人才引进、职务晋升、经费保障、组织管理等方面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昊陆,周密,等.面向高校科研团队的“团队奖励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9). 2吕培明,刘曙光,等.学术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09). 3慕永国,于洪波,等.学术团队薪酬激励体系设计J.中国高校科技,2012(09). 4迟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 5廖常柏.科研单位团队薪酬激励研究D.中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马东坡,管理学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