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对就业率的影响摘要:本文章就各类高校,职业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重点院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雇主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就业能力、人际能力、个人品性、职业能力发展、通用技能、处理工作能力对就业的影响,并引用相关文献综述研究。 关键词:各类高校;就业能力;就业率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人事用人制度的改变,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由以前的统包统分,转变成现在的现在的双向选择和自主选择,现在大学生就业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的一个模式。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到过大学生的就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和谐团结与稳定,由以前的个人
2、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实施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国家已经把就业问题列为了民心工程,阳光工程来完成,特别是最近几年里各类高校通过学校学生的就业率来直接评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教委用来判定学生生源的数量。划定学校招生生源地区,国家用就业率这一指标来判断某一省市的教学质量等等,这就使得就业率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 在我国目前的办学体制上看,对于高校的划分从学校的办学性质来看,主要是三类有重点学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这样三类学校学生在知识结构,对待事物的认识能力上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章主要从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来分析影响就业率的几个方面。 2.就业能力对就业率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大
3、学生在学校里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于他们在出生社会以后的受挫折适应能力起到相当作用。根据相关专家以及实践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有五个方面:人际关系;个人品性;职业能力发展;通用技能;处理工作的能力。一专家乔坤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职业条件;职业意识;职 业能力三方面的分析,我们主要是从五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在不同类别高校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在现代大学教育里面一篇由王静波与王翡翡的文章: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中就做问卷调查分析出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探析,如表 1 2.1 人际能力与处理工作能力上的对比分析 人际能力就是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事之间关系的一种能力,他主要是
4、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能力,这个不是通过课堂所能学到的,正就是所谓环境决定论。处理工作的能力还主要是通过日常的锻炼和老师的指点得以提升的。这两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学校的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体差异性。重点学校老师能做的课题多,学校经费充足,能够满足学校教师与学生的需求,能够为学生和老师同时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无形中老师的言行以及潜引导就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能够让学生在锻炼中得到大的提升。但是在一本本科院校里面,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方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很少给学生予锻炼的机会,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受益的毕竟会只是一少部分,这就使得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
5、专的学生相对却乏这方面的能力。实践的真知,没有实践何来真知,这个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方面。 2.2 个人品性和通用技能对就业率的对比分析 个人品性是人的内涵,通常讨论一个人除了外貌之外,最多讨论的就是品性了。以前总以为人的品性是特定的,原来不是,而相对论对于人的品性的解释在这里非常适用。它可以因为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改变,可能某时他的品性是恶劣的,但某时会表现出善良的一面;对于某些人群,他会以暴制暴,但对于某些群体又是温柔体贴;在某种场合,他会恶言恶语,面目狰狞,而在另一种场合,他又是善言善语。当然这样极度分裂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不多见,但是介于此者间的人格并不少见。在个人品行的调查中观测出来
6、,在各类高校中都是表现出不同的效果,高职院校明显低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重点院校。见表 2, (此表引用雇主视觉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分析) 2.3 职业发展能力与就业率的对比分析 素质积淀能很好促进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培养起良好的素质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转化成自身能力。因此,高校要出培养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让学生真正自主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在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把企业文化中的合作竞争竞速引入到校园中。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和企业文化经营发展有着相似之处,都是要在激励的竞争压力下才能发展。在目前的就业压力大环境下,大学生培养了较强的竞争意识,能在大学生中树立共赢的竞争
7、观。合作共赢的意识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模式,有利于发挥优势,促进谋求共同发展。大学生未来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在明确地自我地位,才能良好地融合在各种资源。才能赢得自身职业的发展。所以,培养共赢的意识能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教学中主要突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未来胜任工作的基础素质,工作要求大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大学专业教学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对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把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知识转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是教学过程,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尽量把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互动放在一个平台。二是教学内容,加强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教学形式。以案例分析、
8、情景模拟专题讲座形式为主,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力和拓宽视野,能将教学成果转化。 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的形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促使大学生社团活动可持续发展,强化管理、规范制度是基本保障。在组建社团组织的审批过程中、开展活动的内容、方式、场地安全和后勤保障方面,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责,规范管理,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此基础上,也应当对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给相应指导和鼓励。专任教师是学生社团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指导。 3.
9、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经过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人际能力、个人品性、职业能力发展、通用技能、处理工作能力对就业的影响。高职院校、一般本科、重点本科、的学生就业能力基本上是由弱到强排列。就业能力上,表面上看有的维度重点本科与一般本科无明显差异,某些维度一般本科与高职院校无明显差异,但这三类学校的强弱仍存在。在所有维度上,占未出现重点本科弱于一般本科,一般本科弱于高职院校的情况。和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筛选假设理论是完全符合的,也与宋国学的研究结论大体一致。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选用人才时注重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声誉有一定的合理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偏弱,原
10、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我国现有的招生制度,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较差,而学习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就业;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相对短,其办学优势与特色不明显。 3.2 建议在学校课程设置上面多与就业单位的需求商讨,教学的各个阶段均融合实战模拟教学,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用人单位的考验,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来赢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提高学校声誉,便能很好的提高就业率。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重庆大足区双路小学) 参考文献 1王金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分类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7:130-131. 2查方勇.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75-176. 3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53-55. 4刘福奎.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经之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41. 5姜婷.浅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1,8:67. 6苑春玲.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