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建设对园区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摘要: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了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文章从徐庄软件园的园区文化特质入手,立足政府管理层面,解构文化建设实践路径,深入分析文化建设在推动园区发展中所发挥的引擎作用,并就实践中所遇到的文化建设难点问题及未来发展做出延展性探索。 关键词:文化建设;园区发展;推动作用;徐庄软件园 一、 引言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的今天,文化的“软实力”越来越表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 。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了最根本、最持久、最
2、难替代的竞争优势。科技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引擎,其文化特质更是深深影响着园区乃至周边区域的发展。 徐庄软件园历经十年发展,已迅速成长为南京软件名城格局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园区。2011 年以来,徐庄既面临着“人才、科技、教育、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和二次创业的广阔前景,而园区文化建设,不仅是徐庄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塑造园区竞争优势的核心构件。如何通过园区文化这把钥匙来引领发展、推动发展、加速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二、 徐庄文化特质与实现路径 1. 徐庄文化的内涵。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群体、特定的阶段和特定的区域。即便是对于科技园区这样一个
3、相对较小的地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其文化内涵也不断变化,往往体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追求。在目前的转型发展阶段,徐庄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吸引力:一种理念建设幸福企业是企业的使命,让企业幸福是园区的责任。园区发展的起步阶段,最需要的是对产业、人才的集聚。基于此,我们引入了社区文化的概念,借鉴社区“委、居、站、办”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为企业提供工商、税务、法律等综合性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人才联席会等互动平台可满足企业沟通交流、信息共享、自我管理的主观愿望。这种“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导向下的“徐庄模式”服务体系,使徐庄园区在宏观政策环境日趋一致的激烈竞争中,凭借政务环境的差异性打造
4、出新一轮发展优势,并成为园区集聚产业、人才的直接推动力。 (2)凝聚力:一条纽带人才成就、企业成功、园区成名。 人才、企业、园区是徐庄发展格局的三大核心组成要素,三方立场定位不同,决定了其目标追求也不同。 “人才成就、企业成功、园区成名”这一理念的提出,首先阐述出人才、企业、园区三方共存共荣、相互支撑的紧密联系;其次重点突出了人才在科技型企业及园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新一轮经济发展由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资源要素投入转变的时代特征;三是将园区文化建设与园区的经济发展使命紧密结合,有力契合人才与企业自身最初的发展诉求。 (3)创造力:一个追求创业致实、创新致远。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一
5、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徐庄软件园现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各方面矛盾、诉求累积叠加,更加需要一个主题鲜明、积极进取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鼓励企业及人才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徐庄追求“创业致实,创新致远” 。创业致实是徐庄发展的目标追求, “实”兼有务实、殷实两层含义;创新致远是徐庄发展的理念追求,是园区和企业共同的生命力。园区不断要创新管理模式、服务理念,企业要不断创新核心技术、发展思路,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携手并进。这一理念不仅决定了徐庄未来的发展导向,同时明晰了“创业” 、“创新”两大主导实施路径。 2. 徐庄文化的结构。文化建设相较于载体、产业来说,并不是十分具体、直观,
6、但却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我们借鉴企业文化层次论原理,将徐庄文化结构大致分解如下: (1)物质层:主要指的是园区的硬件载体和物理环境所表现出的器物文化。徐庄毗邻中山陵园风景区,有着适合激发创新灵感的天然生态优势;且入驻人群以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的青年群体为主。因此,徐庄在做整体形象设计时,除了统一标识形象、模式,在设计方面更强调现代感。 (2)行为层:主要包括园区总体发展目标和制度文化两个方面。徐庄在目标体系方面,不仅有基本的产业产出和载体建设指标,同时也包括创新能力、高端人才、企业孵化等指标,对园区的产业规划及孵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制度文化方面其职能定位及组织架构逐步由以管理为核心向以服务为核
7、心转化:首先是服务性部门在管委会内设机构比重在不断增加,且日趋专业化;其次是服务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并进行绩效考核;再次是在原有制度框架下,对服务工作的规范建立清晰、规范的制度体系,包括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定期回访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等。 (3)精神层:主要指执政理念、经营理念、价值观理念等意识形态。徐庄目前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前期的政府主导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弱化,而企业的成长壮大则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因而在现阶段,管委会的主导执政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企业优先原则,即“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 “干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 。其次是兼蓄包容原则,体现的是
8、“包容性增长”的思路。基于这一理念,管委会更倾向于通过产业联盟、企业商会等平台模式来促进产业间合作和文化的兼容并蓄。 三、 徐庄文化建设难点分析及现阶段成果 1. 徐庄文化建设难点分析。徐庄园区的文化建设一直以来是由管委会来主推、主导,但起着主体作用的,是园区的企业和人才。政府的主导方向和企业、人才的文化诉求在很多具体环境下并非完全一致,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冲突: (1)初创企业创业压力与文化的投入冲突。在徐庄的产业结构中,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孵化期,在这一阶段,企业对经济收益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管委会是园区文化建设的主导、主推者,但企业作为参与方,免不了人力、时间甚至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
9、投入,这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形成了阶段性冲突。 对于这类企业,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更为重要,需要更接“地气” 。为此,我们一方面注重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联系,以文化交流平台的形式促进产业内部的分工合作和要素流通;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充分挖掘其自身潜在的文化闪光点,使企业尤其是创始人能够主动认识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创业创新精神与社会氛围的冲突。南京的发展历程,始终是置身于南北地域的对话、江海水域的冲突、历史震荡的焦点之中,使得南京的城市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使得南京人在朴实无华、包容宽厚的同时,也缺少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使得南京的城市自豪
10、感较为缺失,多种历史文化的层叠充斥和南京“无主调”的兼容涵摄性,无法形成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定力。 2. 徐庄文化建设成果。在徐庄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园区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转型提升”的目标路径愈加清晰,“二次创业”的前进步伐更加坚实,园区对内凝聚的硬实力和对外辐射的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显著提升: (1)对内硬实力:文化对内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内部的更加有序和高效。徐庄目前一是高端人才汇聚,累计培育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12 人、省“双创引进计划”人才 19 人、省“333 工程”人才12 人,市“321 计划”人才 53 人,各类高层次人才累计 136 人次;拥
11、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3 家,省级和市级院士工作站各 1 家。二是产业发展迅猛,入驻企业 230 余家,容纳从业人员近 3 万人,已形成以软件产业为支撑,物联网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为核心,电子商务、生物医药、数字文化为特色的五大主导产业格局。三是载体配套成熟,园区现已建成研发、配套载体约 141 万平方米,园内主干道绿化及景观绿化达 60 万平方米,生态园区形象全面形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创业支撑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共同构成了具有鲜明徐庄特色、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园区服务“软环境” ,实现产业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三态合一” 。四是管理运作规范。管委会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由
12、建设初期的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事业平台、国资平台的职责分工日渐清晰; (2)对外影响力:园区文化的对外扩散是园区外部、社会各方对于园区文化认同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园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并带来园区自身对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支撑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对外合作广泛开展,先后与欧美同学会、中科院微电子所、南京大学等合作成立创业创新基地、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创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一批创业创新载体;与南京证券、南京市文投、紫金创投合作成立科技金融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多次融资、IPO 上市、并购整合等各类服务,为“知本”向“资本”的转化提供支撑,政、产、学、研、金合作机制日趋成熟,并逐
13、步成长为园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品牌建设不断深入,凭借着产业高端化、专业化的优势,徐庄已经迅速成长为南京软件名城格局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园区。2012 年,徐庄在江苏省经信委组织的 26 家涉软园区综合评比中,以排名第二的成绩荣获“江苏省软件和信息化产业园示范园”称号,此外,园区还名列“国家版权示范基地” 、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 “市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 、 “南京市十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此外,园区探索构建“产业社区”的党建新模式,作为南京市“三争一创”创新范例,得到中共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的专门报道以及市委杨卫泽书记的专题点评。 文化与经济的有力
14、结合,不仅推动了徐庄的快步转型,更让园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人才、企业、产业、平台、项目、载体等等发展主体和要素在园区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下,有序聚合,效能倍增,并显现出鲜明的徐庄烙印。 四、 徐庄未来文化建设延展性探索 1. 把握好园区文化建设的趋势特点。一是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徐庄文化发展规划应与产业发展规划、载体发展规划同步设计和推进,并通过相应的制度框架和平台项目予以支撑。二是文化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从个体到群体,观念转化、认同、统一、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管委会用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引导,通过园区的一草一木来浸润。三是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在现有园区
15、文化布局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起文化的动态发展机制以及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机制。 2. 把握好园区文化建设的角色定位。管委会始终是园区文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是园区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观念决定思路,进而决定出路。园区目前面临的复杂局面、未来发展的高远追求,都要求管委会对自身的定位及职能有更为清晰的界定。现阶段,我们对管委会文化建设角色的定位是:组织推动者,服务提供者、创新引领者。 3. 把握好园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步骤。通过三“联”结构,强化企业、人才、管委会以及园区外界相互之间的沟通互动,凝聚、吸引更多的发展要素及力量:一是人才联席:抓住人这一文化的核心载体,通过人才联席会、人力资源培训等人才交流培训平台
16、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园区文化的感染、渗透,培育园内从业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二是企业联合:旨在进一步强化园内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共用、品牌共塑,实现徐庄企业的集群化、一体化发展;三是产业联盟:充分运用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园内产业集约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园内、面向园外,鼓励产业链通过产业间合作、产学研合作向园外延伸。 园区的文化特质决定着园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在时代脉搏快速跳动、产业格局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下,园区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调试完善,以适应园区发展需求和外部环境要求,我们唯有在比对中找差距、在起点中找方向、在追求中找力量、在奋斗中找目标,建立起适合自身禀赋和发展需求的园
17、区文化,才能推动园区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赢得主动。 参考文献: 1. 宋田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江南论坛,2005, (1). 2.顾伯平.论文化力与社会发展.理论前沿,2005, (2). 3.黄俊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文化建设.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韩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透视.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 5.刘小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考.理论月刊, 2008, (4). 6.刘景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6, (4). 作者简介:吴义杰,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南京市物联网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创新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张仲金,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南京市徐庄软件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王磊,南京大学情报学硕士,南京市徐庄软件产业基地管委会行政部部长。 收稿日期:20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