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摘要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幸福感高低与居民的职业、经济收入关联性较高,对住房条件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对医疗、交通、环保、安全等外部环境状况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影响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民生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出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加快“软环境”建设;改善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职能,建立以多数人幸福为目标的和谐社会;加强居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2、095-3283(2013)07-0112-03 2012 年 6 月,武汉市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建设人民幸福城市规划 ,这项全国首个幸福城市规划,从富足、保障、宜居、公平、文明五大方面,列出 43 项细化指标“计量”幸福。为反映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水平,调查组于 2012 年底在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等 7 个中心城区分别采用了分层随意抽样、多阶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常住居民的幸福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 460 份,有效率为 96.7%。问卷中设计了 19 个具体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月收入五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分项幸福指数,包括居民对目前住房条件、交
3、通状况、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基本权利行使、生活环境等方面满意度的问题,以及影响居民幸福感因素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调查对象的总体幸福指数,包括武汉城市发展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 一、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 1.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 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发展机遇较多,对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读书“充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从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体验幸福。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获得工作或者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相对较少,一般感觉生活空虚、单调。调查结果显示,学历在资源分配中占有
4、一定优势,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经济地位、就业机会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较高的教育水平是影响个体体验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2.幸福感高低与居民的职业、经济收入关联性很大 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与职业、经济收入密切相关,收入较高的群体在选择个人理想生活上拥有更多的自由,可抵御经济和个人风险,因此也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何种幸福指数群体,高收入人群的人数比低收入人群的人数少得多。表明武汉城市居民贫富差距依然很大,收入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呈现“金字塔”型社会结构。 3.对住房条件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对医疗、交通、环保、安全等外部环境状况的满意度普遍较低 23.8%的居民对自己目前的住
5、房条件处于低满意度水平,22.7%的居民对自身居住的社区环境如绿化、净化等也处于低满意度水平。54.4%的居民对武汉目前的交通状况处于低满意度水平。 在医疗方面,35.3%的城市居民认为武汉的医疗条件和服务处于低满意度水平,41.1%的居民认为一般。尽管武汉市医疗技术条件比较好,部分居民认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市民就医舍近求远,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少有人问津。 2012 年 5 月北京大学公布全国 28 个大中城市“烦恼指数”中武汉最末,平衡指数仅为 46.69,排在第 28 位(如表 1) ,反映出武汉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的心情状态。同时近年来频繁曝出的铬超标
6、胶囊、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雾霾天及 PM2.5 使人们对社会生活环境产生担忧,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感。调查显示,48.8%的居民认为安全感不强,只有 7.2%的居民表示很有安全感。 4.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较高,对行使基本权利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 人际关系也是反映人们身心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发现能够合理协调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三者关系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 50%的居民反映可以处理好,23.4%的居民反映偶尔能够处理好,3%的居民反映完全处理不好。 武汉居民认知权利的意识普遍比较高,但 27.6%的武汉城市居民对自身基本权利的行使处于
7、低满意度水平,更有少部分居民表示他们从未行使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人们对参与的功效感有关”,一个民主、公平、法制健全的政治环境是居民获得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只有居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幸福感才会提高。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居民在对目前生活质量的高、中、低满意度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43.0%、34.8%和 22.2%,有 60.4%的居民认为未来将会比现在幸福。可见居民对武汉未来城市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人们一切主观活动的基础,收入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收入越高,幸福指数就越高。但经济收入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具有复杂性。著名“伊斯特林悖论”认为,当收入增
8、长到一定程度,国民的快乐与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美国 1991 年人均实际收入是1946 年的 2.5 倍,而主观幸福程度基本上保持不变(Easterlin,2001;Frey and Stutzer,2002) ;对英国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Blanchflower and Oswald,2004) ;日本 1987 年的人均 GDP比 1958 年高 5 倍,但主观幸福感并没有增加(Oswald,1997) 。 2013 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也指出,2012 年武汉市居民收入增速首超 GDP 增速。但无论从总体还是从不同居民阶层等来看,武汉城市居民幸福度处于中等,这
9、主要源于作为人的幸福感受的基础: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物价、房价上涨影响居民的物质生活,而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居民的文化渴求及愿望仍有较大差距。 2.民生因素 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是有效提升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建设“幸福武汉”也成为武汉的热点议题,2012年“幸福武汉”写入武汉政协议案,2013 年“坚持民生优先,增进人民福祉” 、建设“美丽江城、幸福武汉”写入政府工作目标,都体现出政府正在努力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幸福和谐城市。2013 年武汉开通 25 条微循环公交线路;建设绿道 200 公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增加20%,文体惠民工程得到进
10、一步推进,市民一年仅需花费 200 元可畅游 21家收费景区等。可以说,目前武汉市居民幸福指数总体处于中上等指数范围与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有着密切联系。 3.人际关系因素 根据调查,收入、住房和婚姻家庭问题是位列前三的影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婚姻问题日后对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子女作为家庭单位的一份子,其教育问题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调查了解到,有受访者表示家中子女正在接受良好教育,子女在校的优良表现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望,但过高的子女教育费用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4.社会因素 生态环境、交通环境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
11、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指数。武汉在全国31 个省会及直辖市中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为第 26 名,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倒数第 6 位;在全市 70 个主要监测湖泊(水库)中,25 个湖泊(水库)水质较差,均为劣类,占 35.7%。从调查结果看,武汉市居民对社区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很低,分别为 15.63%和 14.06%。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看病就医等社会问题突出是导致武汉城市居民幸福度不高,也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策略建议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加快“软环境”建设 政府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武汉市民可支配收
12、入水平。积极改善外部“软环境”建设,摈弃以牺牲环境、过度竞争为代价,单纯追逐经济发展与收入增加的旧有模式,逐步建立起与人们幸福感高度融合的新模式。只有 GDP 与 GNH 同步协调发展的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不断进步的社会。 2.改善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环境、公共卫生等问题。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进一步把发展成果体现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上来,引导民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多数人幸福为目标的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政府职能也在由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调整转变为以多数人幸福
13、为核心的基础上来,将提升 GNH 纳入到以 GDP 为核心的政绩考评体系中,不断完善武汉居民幸福指数考核的硬性指标, “幸福武汉”才不会成为一个空头口号。 4.加强居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 城市居民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追求目标,幸福感表现为一种价值感,自己感觉到有存在的价值就会感觉到幸福,应为居民多创造出这样的条件或机会,使其在一步步的实现中感觉到满足与快乐,自然就会产生幸福感。 综上所述,通过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上述武汉市居民幸福指数状况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武汉居民的现状和未来的诉求取向。虽然限于问卷范围和居民主观因素的影响,其结论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随着城市经济社会
14、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关注武汉市的发展能给居民带来什么,越来越关心能否从城市的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作为党政部门,积极提升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既是责任又是义务,既有困难,又有机遇,本文提到的几点策略建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邢占军,刘相.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马立平.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3). 4苗元江,朱晓红.自我决定理论及幸福感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15、 5李欢,李小鲁.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公民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J.大理学院学报,2008(1). 6邢占军.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追踪研究J.数据,2006(8). 7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4). 8苗元江.幸福感:研究取向与未来趋势J.社会科学,2002(2). 9乐正,邢占军,郑梓桢.从 GTP 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彰显以人为本N,南方日报,2006-06-23. 10Martin E.P.Seligman,Acacia C.Parks and Tracy Steen,A balanced psychology and a full lifeJ.The Royal Society,2004(8). (责任编辑:陈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