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949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研究【摘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合作社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但是在我国依然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自 2006 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 ,这一组织形式才在法律形式上站稳了脚跟。自此,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变迁模式和发展目标进行分析。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 制度变迁 模式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 (一)革命根据地时期(19271937) 我国的合作社发展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我国革命根据

2、地的第一家合作社是 1929 年上杭县才溪乡组建的劳动互助组,其后又发展了多种合作社,主要是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有的学者把湖南的农会组织也划入合作社的范畴,农会组织得到了共产党的高度支持和关注,在革命的胜利和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前者更符合现代合作社的定义,后者的行政色彩更浓厚。这一时期的合作组织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的范畴,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是为了改善生活状态和争取自己权利的组织形式。 (二)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 这一时期的合作社大部分是综合性的,经营多种业务。大部分分布在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其中最典型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延安南区合作社,

3、它最大的制度创新就是提出了“克服包办代替、实行民办官助”的政策。到 1949 年解放前夕,全国的合作社已经达到 30000 个,社员3000 万人,这一时期供销合作社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覆盖整个解放区的供销合作社网络。这一时期的合作社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模式。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这一时期,农民自发的组织起来互助组和土地入股的初级合作社。农民组织也由政治斗争转向发展经济,向土地集体化的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制度转轨,开创了在农村发展经济组织的先河。这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开始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范围,后来变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模式。但是这种农民

4、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政治的作用,农民的经营自主权逐渐缩小,产权制度也从农民个人所有转变为集体产权制度,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制度变迁最终失败。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阶段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包产到户”作为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形式在全国实行,这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这种制度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这种制度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单个分散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成本过高、在竞争中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可以在各地设置合作社,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后来新型农

5、民合作组织在我国相继出现。合作社的作用被凸显出来,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它连接了小农户和大市场,为农户提供了经济的资料来源和销路,节约了农户进入市场的费用,降低了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机会主义风险,还实行农产品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把潜在利润内部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以支持引导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体现了政府对合作社发展的重视,加大了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和管理力度。农村合作组织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2011 年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 35 家,入社农户约 2800 万户,约占农户总数

6、的10%。农民专业合作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经营,为解决三农问提供了一些借鉴。这一时期的合作社属于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协调配套实现的,然而目前的需求诱致型变迁的动力不足,又面临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约束,因此使这一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合作社制度的创新 我国要在结合我国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日本的综合农协和美国的新一代合作社的制度设计。借鉴日本的综合农协,发展多方面的合作,注重公平,同时吸收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经验,追求产品的深加工和价值增值,通过限制成员资格、并通过建立交易份额制、转让交易权等,将投资和惠顾额绑在一起,合理设置内部的产权结构,提高经营效率,最大程度地

7、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新方.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J .长江大学学报,2005,28(05). 2石雪梅.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及原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03). 3孔祥智,史冰清.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变迁和政策评价J .农村经营管理,2008(11). 4杨娜曼.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J.湖湘论坛,2008(03). 5王敏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模式选择J .农业经济,2007(10). 6罗必良.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变迁:线索、趋势与目标模式J .经济学家,1996(05). 作者简介:张晓倩(1987-) ,女,河北省邢台市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陈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