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一份你爱的工作2013 年,中国的毕业生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 699 万,招聘岗位数却比往年下降 15%,一涨一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 这种难究竟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中华英才网 CEO 李凯润认为这其中确实有宏观不可抗的原因:全球经济疲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显现,经济环境遇冷,企业招聘职位减少;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导致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但是,落实到求职者个人,原因更多是微观层面的。那就是:“你爱你的工作吗?”这也是李凯润经常问求职者的问题。 李凯润发现,许多年轻的求职者在准备走向社会、走入自己的
2、职业时,对自己的认知是一片迷茫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和特点,不清楚工作的目的,更不用说有一份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至于要服务于怎样的公司,公司有哪些特质可以与自己的职业生涯相匹配则更是无从谈起。 这种现象也可以从中华英才网以往的搜索数据看出,有不少人是“海搜”之后进行“海投” ,企业在收到大量无重点无方向的简历时也是茫然无措。 一方面是求职者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另一方面企业感叹人才难觅,而中华英才网所进行的白领工作状态的调查也颇能反应这种尴尬。 调研数据显示,近六成的上班族工作得并不开心,近七成的人对目前从事的工作毫无热情,同时近六成的上班族对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满,仅有 4.2%的上
3、班族明确表示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而上班族对待工作的状态是每天早上被闹钟叫醒时,38.4%的上班族不情愿起床,认为还没睡够;31.5%的人认为要是不上班该有多好;另有 30.1%的人迫于生活和工作压力,选择赶快起床去公司处理事务。 在“是否爱你的工作”这一选项中,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上班族表示目前工作并不开心。理由有很多,工作压力大、薪资待遇低、人事关系复杂、失去自我、麻木、生活工作不能平衡等,但占比最高的还是并不喜欢当下所从事的工作。仅有 4.2%的上班族坚定地表示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而其余人员均在不喜欢与一般之间徘徊。 跳槽前,先知道自己要什么 当一个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
4、且认同组织的文化时,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舒服” ,李凯润用了这两字。但是在“舒服”之前,求职者却要经历人生中最为迷茫的阶段,人生的爱好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裹挟。 “工作是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在李凯润看来,人们在寻找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出于几种动机:薪酬、便利或是热爱这份工作。有时人们会在选择工作时偏重金钱而放弃个人爱好,从而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和欲望的追求。但如果不是出于热爱这份工作,而是将其他因素作为择业的第一位选择,在职业履历上,人们会看到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六个月间更换三份工作,频繁跳槽的人经常是因为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最终的落脚处。 李凯润接触过大量跳槽或者转行的人,他发现不是为了爱好而是
5、为了物质跳槽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谈到跳槽的原因时,总是爱提到自己不赞同公司的使命,或是自己的价值观与公司文化格格不入。当深入分析频繁跳槽的成因时,李凯润问他们:你们工作的动机是什么?对公司的期望是什么?这时跳槽者就会陷入迷茫,因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究竟要的是什么,自己又该在工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再进一步分析时,李凯润会发现,这些求职者很少对公司进行研究,他们跳槽的目的只是在于试一下,或者因为薪水满足或是超出他们的期望。除了要求一脸迷茫的求职者思考一下工作的本质之外,李凯润还会多问一句, “你们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 “随意的跳槽对雇主和自身都不利。求职者要有一份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自己
6、的天分,做适合自己的事,百分百的投入,否则不可能有激情、忠诚和驱动力。 ” 跟随自己的心 其实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是随机抽奖的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不知道其中的门道而已。李凯润的建议是,网络上有很多资料都是求职者的帮手。像中华英才网的“职场资讯”栏目就会有一些专业人士和人力资源领域的资深人士来谈一些非常实用的话题,告诉人们怎样去建立自己的职业。 比如遭遇解聘时怎样理性处置后续的问题,应届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该怎么办,面试中有哪些窍门。这些都是求职者很好的思想库,静下心来阅读、思考、记笔记,对照此前的求职行为加以调整是能够帮助厘清思路的。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才华,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
7、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做职业规划,这是人生要补上的一课。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破茧而出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除了线上的知识库,中华英才网也会在线下组织职业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是求职者当场感受雇主企业文化的机会。求职者也可以多向猎头和顾问咨询,多从这些专业人士那里获取求职的知识,这也是线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好处。 很多人在职业发展中失败,就在于缺少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甚至没有一个五年期的职业发展目标。 “每个人的教育水平不同,求职者先得了解他们自己想走的旅程。 ”对于那些没有给自己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年轻人,李凯润不免有些担心。 “学生越早建立职业规划越有帮助。花时间想一下,你想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
8、什么?期望从第一家公司获得什么?”李凯润希望父母们对年轻人的要求不要仅限于学业,而是要帮助孩子发展社交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年轻人毕业后走上社会时已经是个有一定主见的成熟的人。 年轻人在发展各种兴趣爱好的同时,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挖掘潜力看看自己适合在社会中担当怎样的角色,因为不同的兴趣爱好会把他们引向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家庭和大学要鼓励孩子以不同的方式去成长,给他们追求兴趣的自由,鼓励他们的雄心,看他们能在职业中获得什么,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跟随自己的心,我们很注重这方面的实践体验。 ” “跟随自己的心”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心” 。中华英才网给求职者提供了测评工具,帮助求职者评估自
9、己的特点、能力和爱好,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机,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可以和哪种公司文化或是职业相匹配。 “如果只是为了钱而工作,一旦遇到挫折人一定会沮丧,更谈不上激情和忠诚。钱只能让人忍耐一时,但是对自己的长期职业发展无益。而做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你会从中获得加倍的快乐和回报,所以一定要记得,永远跟随你的心。 ” 完美匹配为什么那么难 一面是人才找不到愿意为之奉献的企业,另一面,在最难求职季中,企业也找不到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人才。因为在现实中,求职者经常盲目海投简历,而从企业方看来,如果想招聘一名 IT 程序开发员,却会收到很多背景不相关的求职者的简历,甚至想去传媒公司工作的人也会顺带着给
10、 IT 企业投一份简历。这给招聘经理带来很大的困惑,海量的垃圾简历让招聘者不胜其烦。 “从人力资源平台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完美的匹配 。让求职者热爱他的工作,实现个人成就,企业也因人才的全倾全力而实现发展。 ” “完美匹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求职者、雇主和中间平台的三方配合。 “首先,我不建议求职者一次海投五十家,我建议先把找工作的第一步,即研究工作做好。 ”李凯润所说的“研究”是需要求职者仔细查看招聘企业的工作职责描述,了解招聘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工作性质和发展机会,以此来决定这是否是一家他们愿意服务的公司类型。同时,在企业方,中华英才网也会和各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做深入的交流,
11、帮助他们对招聘信息进行改进。中华英才网给予这些雇主的建议是:要确保对公司的描述能够让求职者了解公司的类型、企业使命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让求职者清楚地知道,公司的价值观是不是与自己的相契合。 中华英才网在全国 179 座城市都开展了业务,服务成千上万的公司,而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计划和战略,面对海量的雇主信息, “雇主让员工理解组织的个性是关键” 。当组织的个性描述不清时,与企业要求相匹配的求职者也难以找到雇主。 特别重要的是,随着沟通渠道的增加,招聘经理要有能力与潜在的求职者在不同的渠道进行沟通,比如微博、职业研讨会、校园招聘会。“当公司信息持续地在不同的渠道传递时需要严格地保持其一致性。
12、 ” “企业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具有个人的特质、长处和弱项。人们会以了解他人的方式来了解一个组织的特点。所以企业在不同渠道与潜在候选人进行沟通时不要让人产生混淆,让候选人了解公司的价值观是不是与其个人的价值观相匹配。 ”因此从雇主而言,信息的准确、清晰以及在不同渠道传播时的一致性是与求职者匹配的基本要求。 与剧增的求职变量相匹配 在过去的十年间,虽然线上招聘业务蓬勃发展,但是在线招聘服务还远未能满足人们精细化的需求,因为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市场,雇主和求职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 让雇员和雇主之间匹配难度增加的原因是,在公司一方,公司对求职者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对岗位技能的要求,还要看雇员是否具
13、有忠诚度,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热爱工作并且愿意和公司一同成长。在求职者一方,求职者的兴趣更为广泛,喜欢尝试不同的行业,看薪水和福利,更看发展机会和前景,也很关注工作是否与个人的爱好相符。 双方的变量都在增加,这意味着变数也在提高,从一对一的工作技能与工资的匹配,变成招聘者的类型、企业文化、岗位要求与求职者的兴趣爱好、性格、技能和心理期望值相匹配,很多软性的求职因素需要进行更为科学的规划和分析,中华英才网为此也正在开发更为精细化的在线服务工具来帮助企业过滤不合格的求职者。 但是无论匹配的选项有多复杂,李凯润认为,求职者最基本的成功要素还是忠诚度以及是否热爱这份工作, “一个不热爱工作的人怎么可能会百分百地投入工作,又怎么可能会获得雇主的青睐?” 帮助求职者找到一份热爱的工作,帮助雇主找到热爱公司的人,是中华英才网做服务最核心的宗旨。随着中华英才网加入世界发展最快的招聘集团尚龙(Saongroup) ,求职者今后还有机会面对 133 个国家的雇主,或者雇主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雇佣到远在意大利的设计师、远在德国的工程师。 来自全球的海量信息和海量的候选人让选择更为丰富,匹配的精细度和难度同时在增加,但是精准化将会是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除了越来越细分化的求职服务工具的提供,求职者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份符合自己心愿和能力的完美工作,也完全取决于自己用怎样的方式去思考,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