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 易水砚界“花木兰”.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5061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淑芬 易水砚界“花木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张淑芬 易水砚界“花木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张淑芬 易水砚界“花木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张淑芬 易水砚界“花木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张淑芬 易水砚界“花木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淑芬 易水砚界“花木兰”提起她的名字,在河北易县几乎无人不知。 她将“易水砚”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 她首开巨砚之先河,让易水砚扬名天下; 她革新传统易砚,创新延伸砚石产业链; 她投身文化产业,带领乡亲勤劳致富。 她就是易水砚界的“花木兰”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 情定易砚 出生在易水河畔的张淑芬,从小就喜爱砚文化,特别是产自家乡的易砚。 在国企业上班下岗之后,又到河北省易县电子配件集团公司做销售主管时,张淑芬经常往返于京、津、冀等地,每次都喜欢给北京的朋友带一些具有河北特色的礼物,产于易水河畔的易砚,自然成为她的首选。1986 年,北京著名收藏家阎家宪请张淑芬捎几方砚台,她跑遍了城内

2、所有的大工厂、小摊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做事认真的张淑芬,特意托人找到中央美术学院的李教授,讲明来意,李教授为其精神感动,欣然设计了多种砚台图案并赠送古砚谱。拿着图谱,张淑芬请了当地有名的巧匠制作砚台。 当张淑芬把做好的砚台送到阎老面前时,阎老拍案叫绝,拉着张淑芬的手,激动地说:“易水砚要有你这样人来经营,一定会有大发展。 ” 那个时候,整个易砚行业还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生产状态,一些制砚人为了追求金钱而粗制滥造、低价出售,严重损害了易砚的形象。张淑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了阎老的鼓励,张淑芬决定投身开发易砚。选择砚台作为事业的张淑芬,也同时收获了砚台带来的爱情。 正是这一年的一个雨天,拉砚台

3、的货车陷入泥潭,正巧邹洪利路过,帮张淑芬解了围。当得知车上拉的都是砚台时,出身书香门第、对砚台颇有研究的邹洪利立即与张淑芬找到了共同话题。两人因砚结缘,最终喜结连理。 将易砚统一起来进行有序的生产,使其成为造福一方的产业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张淑芬离开了电子配件厂,专心从事易砚的生产和销售。 万事开头难。张淑芬拿出所有的积蓄,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将两间新房改为厂房,凝聚她全部心血的砚台事业就从一个小手工作坊开始了。 凭借着原有的销售、管理经验,张淑芬将小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但作坊生产的砚台也只是文人砚和传统砚,依然是被动地在家等货主上门。如何将作坊变成产业化的事业

4、,张淑芬一直在探索。 1992 年,传承易砚衣钵的县工艺美术总厂因经营无方而倒闭,其他小型砚厂也相继走入低谷,易水砚到了存亡之秋。 在众人唯恐避之不及时,张淑芬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倾全家之力,接管工艺美术总厂。 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认为张淑芬“疯了” ,花钱接收了一群下岗职工和一个当时并不值钱的“易水砚”商标。 但张淑芬却认定:“砚台制作是手工技艺,工厂的技术工人就是一笔无形财富,而“易水砚”的商标则是未来品牌化的基石。 ” 有了规模化生产的平台,砚台是顺利生产出来了,但市场的反映却让张淑芬大失所望。原来,厂里生产的依然是传统砚。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而在用毛笔的人群中,使用

5、砚台磨墨的人少之又少。 “砚台的实用性在逐渐淡化,可其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等特点却正日益凸显出来。 ”张淑芬意识到开发新品种、实现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转换才是易水砚的发展之道。 为了开发易砚,张淑芬到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请专家教授指点迷津,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搞市场调查,了解国内外市场对砚台的需求状况。 同时,为了提高制砚师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张淑芬请来专家、名家到厂里授课。从最基础的“因石构图”讲起,使易砚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同时,她还创办了易县首家易砚培训学校宏达古砚雕刻技校,并组织制砚师来厂里学习,所有费用均由她负责。通过努力,张淑芬厂里的易水砚在继承传统

6、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创意突出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并向系列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产品由单一的龙凤砚发展为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英雄人物、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数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 除此之外,易水砚还把现代技术完美地融入其中用电脑设计砚台,用机械完成砚的初级切割和定型。张淑芬引进现代雕刻工具,在人工精雕细琢的同时,适当使用精细雕刻机。浮雕、透雕、阴雕、阳雕等工艺有机结合,刻字铭文、磨光上蜡、烫金敷彩等技术科学运用,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保证和提升了砚台的品质。 巨砚扬名 有了过硬的产品,张淑芬的底气更足了。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易水砚,成为张淑芬之后工作的重点。 频繁地参加展会,向每个路过展

7、位的人介绍易水砚,张淑芬经常是一天讲得嗓子都说不出话来。 展会上有人质疑易砚,张淑芬就会义正言辞地与其争辩,告诉对方易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韵味。 在张淑芬夫妇的努力下,易水砚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易水砚的浑朴大气,其他砚种无法企及,现有的产品也无法完全诠释其独特的气质。张淑芬开始了对巨砚的探索。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7 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张淑芬夫妇决定制作一方巨砚,表达对祖国感情。由邹洪利主持设计制作,以秦始皇巡视长城,借喻华夏统一为创作内容,经过 10 多名制砚大师一年的雕刻,重达 6 吨的归砚问世。 “当有关部门提前一个星期通知我们把归砚送到人民大会堂时,那整整一个

8、星期我都没怎么吃饭,激动得感觉不到饿。 ”张淑芬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1997 年 6 月 19 日,张淑芬把归砚送到人民大会堂。从大会堂走出来,心里空落落的,让员工买了一箱冰棍,坐在大会堂门口的台阶上,张淑芬一口气吃了三根。 “这真是平生第一次着急上如此大火,感觉身上的责任特别特别重,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母亲怀抱,我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方巨砚做好。 ” 7 月 1 日,张淑芬、邹洪利作为归砚的设计制作者应邀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捐赠仪式,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的亲切接见。王光英副委员长称赞道:“你们这么年轻就设计制作了如此了不起的精品巨砚,不简单

9、!” 归砚的成功,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打开了巨砚的市场,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首开巨砚先河的张淑芬,乘势而上。由邹洪利、张淑芬共同担任总设计师,开发设计了许多知名巨砚。 1999 年, “九九群龙下南洋中国易水砚大展” ,在新加坡引起巨大轰动。 2000 年,为见证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和崛起,一方重 30 多吨的中华九龙巨砚被中华世纪坛收藏 巨砚成为了公司一张靓丽的名片。随之而来的是众多企业、学校的定制。重庆长安集团 140 周年庆,特意定制一方中华腾飞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 65 周年校庆时,一些校友联合为母校订购了桃李天下,振兴中华的砚台。2003 年,为庆祝巴金百年华诞,

10、的家春秋巨砚作为一号藏品被巴金文学院永久收藏。2006 年为纪念朱德将军诞辰120 周年特制作的君子砚 ,被朱德纪念馆收藏。2010 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为庆贺其桃李满天下,张淑芬、邹洪利特制作了群星璀璨巨砚 公司逐渐发展壮大,但张淑芬并不满足。如何扩大砚台的市场需求,成为萦绕在她心头的最大困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礼也越来越讲究文化品味,而砚台恰恰符合这种需求。 当张淑芬得知 2001 年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即将在南京召开时,她立即意识到这是个推广易水砚的好机会。 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易水砚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收藏价值,被选为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特别指定礼品,赠送党和国家领

11、导人,并作为国礼赠送七十七位华商代表团团长。 经此一役,易水砚成为珍藏送礼的首选,并多次作为国礼相赠。2004 年 10 月 11 日为见证中法友好邦交 40 周年,由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亲笔题名的精品易水砚乾坤朝阳作为国礼赠送希拉克总统。 巨砚、礼品砚的开发,让公司具备了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基础。之后一系列围绕易水砚的创新开发,则让公司走上了产业链化道路。 “砚石茶海原来一直用玉黛石做,但量很小。 ”张淑芬说,后来当地有人开了一个 30 多米深的矿,但采出来的都是一些又大又厚的石料,做不了文化石,当地很多老百姓把这种石头当废料,垒墙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个专家拜托张淑芬帮他找点能做水系的石材

12、。张淑芬上山考察,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石材,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带了一些样品给专家。 果然,这种石材与水结合的效果出奇得好。在张淑芬的提议下,邹洪利带领制砚师们,巧妙利用易水砚石的天然纹理、明丽色彩、温润石质和奇异造型,融合雕刻、书画、诗文等多种艺术,开发出了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易水石质茶海。 “做文化砚的好石材才五六十元一吨,而这种原本被当作废料的石头,现在竟然涨到 100 多元一吨。 ”张淑芬开启了变废为宝的大市场。此后,公司还专门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各种与易水砚相关联的石板画、鱼缸、石质加湿器等产品 。 如今,易水砚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达两三千万元,市场占有率高达40%,带动和

13、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以易水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砚产业链已经在全县形成,行业年产值约 2 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产品不仅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等 30 多个大中城市,还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文化致富 易水砚能有今天的发展,张淑芬居功至伟。 2007 年以来,张淑芬连续三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特殊贡献奖荣誉称号。 在张淑芬的努力下,易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因砚台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央电视台曾以砚台之乡引来八方凤为题,报道了随着易县砚台经济的发展,引得许多外地姑娘远嫁易县,当地的许多小伙子成了香饽饽的事。 张淑芬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吸纳那些有制砚手艺的

14、农户加入自己的公司,在一些大量订购、技术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交由他们生产,公司按时收货。这种生产模式让家乡的姐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收入。 更令人称道的是,张淑芬还接纳了许多刑满释放人员。有技术的学技术,没技术的从头学,只要诚心求职,她全部接收。到 2005 年,已达30 多人。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张淑芬带领大家通过文化产业致富的同时,一直在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2 年 3 月 28 日下午,河北易县 8 个重大项目在中华砚文化博览城工程项目基地举行了集体开工仪式。 在开工的 8 个项目中,中华砚文化博览城尤为瞩目。该博览城由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早在四年前,我们就开

15、始筹划建博览城,土地也都申请下来了。 ”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前,张淑芬就已经开始做了,但她却说:“当时并没有多想,只是一门心思地想把易水砚做大做强。 ” 公司承建了易水砚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预计投资 60 亿元,占地面积5000 亩,将形成以中华砚文化博览城为龙头,由物质文化产业聚集区、非物质文化艺术聚集、易州古建精品街、易州餐饮文化特色街、易州文化产品展览展销区、易水文化产业园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组成的文化产业园。 张淑芬介绍,中华砚文化博览城项目占地 1000 亩,项目总投资 10亿元,建设周期 3 年。其主要建设内容有:中华砚文化博物馆、展览展销中心、技术检测研发中心、旅游接待中心、

16、会议中心;艺术品文化长廊;艺术家名苑,包括艺术家创作室、艺术家展馆、艺术培训基地、艺术家活动中心;以及中国文房四宝生产销售基地、文化艺术品及工艺美术品生产销售基地等。 中华砚文化博览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易县乃至整个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成为易县文化产业的支柱,并将以易水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从小作坊到集团公司,如今的张淑芬对未来考虑得更多,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投身砚文化产业,从技术上提升易水砚的艺术品位,合理地创新开发更多易水砚的相关产品,延伸产业链,整合行业发展。 张淑芬坚信,伴随着 “十二五”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易水砚”品牌一定会开出更灿烂的经济之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